-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3
版主
   
- 积分
-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8 01: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襄阳市副市长沈学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首先,我谨代表襄阳市委、市政府对光临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各位来宾、新闻界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襄阳扶贫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秦巴山南河流域的保康、南漳、谷城三个县,是我市的主要贫困区域,贫困人口达29.4万,占全市贫困人口的53%。其中,保康县是襄阳市辖的一个全山区县, 2007年被国家纳入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县,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2011年7月,被国务院纳入国家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贫困人口12.2万,贫困发生率为53.6%。去年,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战略实施后,我们不等不靠,主动跟进,自定片区,自主开发,以三个县为全市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率先在全省实施集中连片开发,开展区域扶贫攻坚,取得了初步成效。在2011年全省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中,我市名列第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高点定位,科学编制总体规划
我们紧紧围绕把南河流域建成全市特色产业示范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任务,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结合南河流域实际,科学编制了《2011 -2020年秦巴山南河流域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重点规划六大类2469个重大项目,规划总投资5033.4亿元。其中保康县进入秦巴山分省实施规划投资2524.7亿元。2524.7亿中,有中央投资931.97亿元,地方配套333.27亿元,社会投资1259.46亿元。规划项目为六大类448个: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等99个,总投资693.37亿元,重点突出了交通;二是产业发展项目172个,总投资1388亿元,包括一、二、三产业,重点突出了磷化工产业;三是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项目73个,总投资171.2亿元,包括村庄集镇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等,重点突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四是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项目58个,总投资122.74亿元,项目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体育、民政等4类项目,重点突出了科技文化体育建设项目;五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项目14个,总投资28.3亿元,包括农村劳动力培训、“两后生”培训、“致富能人”和“技术能手”培训、“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大学生培训、回乡创业培训等,重点突出了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六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32个,总投资121.27亿元,包括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3类项目,重点突出了生态建设。在具体规划过程中,我们注重与秦巴山片区扶贫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因地制宜谋划,并实行路线图管理,最大限度地把国家扶贫攻坚政策项目化、路径化,从而实现了规划区域全覆盖,政策项目全覆盖。
二、坚持产业支撑,跨越发展夯实基础
我们充分发挥山区特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支持三县在南漳共建襄阳循环经济产业园,整合三县磷硅资源,实行利益分享,重点推进龙蟒集团、兴发集团2个投资过百亿的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千亿级支柱产业;大力支持保康在襄阳主城区建设工业园区,突破发展空间、土地瓶颈等制约,发展“飞地经济”;大力支持谷城国家级“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突破性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支持梅园米业、威利邦木业、天谷集团、石花酒业、荆山锦茶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粮油、畜禽、茶叶、烟叶、干果、中药材、食用菌等板块基地建设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重点推进保康九路寨、南漳古山寨、谷城大薤山等景区建设,努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目的地。近年来,保康县通过大力实施生态经济强县战略,突破性发展以磷化工业为主体,以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两翼的“一主两翼”支柱产业,县域经济在全省综合考核排名中大幅进位,由2008年的第53位前进到2011年的第37位,3年前进了16位,在全省脱贫奔小康七个试点县综合考评中,连续三年蝉联第一,率先实现了“三年取得明显变化”目标。
三、坚持项目驱动,优化环境破解瓶颈
为有效破解制约南河片区发展环境不优的瓶颈问题,我们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抓好谷竹高速、保宜高速、麻竹高速公路建设和316国道、303省道改造升级,大力推进南河流域治理、饮水安全和小农水重点县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襄阳至竹山超高压输电线路、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沼气、生物质发电、风能发电、抽水蓄能发电等能源项目,着力改善南河流域发展条件。二是加快实施一批社会事业项目。重点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示范乡镇卫生院和示范村卫生室建设、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等工程。三是加快实施一批生态建设工程。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低产林改造、造林绿化、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及湿地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项目。四是加快实施三县城市新区和农村新社区建设项目。大力支持三县高水平建设城市新区,提升城市功能,推动谷城与老河口共建河谷新城,促进襄阳、南漳、宜城一体化发展,把保康建成都市襄阳后花园、绿色襄阳示范区。坚持以城乡一体化带动南河流域扶贫攻坚,抓好一个县一个整镇推进、一个镇一个村新社区试点,积极探索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12年,整个南河片区的基础建设、社会事业、生态旅游、城市新区、新型农村社区五大类计划实施456个项目,总投资779.46亿元,同比增长112.2%。
四、坚持整体联动,加大投入凝聚合力
在工作中,我们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今年,市、县财政分别安排1000万元和800万元专项资金,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发挥基础保障和引导作用,带动行业和社会多渠道投入,加大对南河流域扶贫攻坚的扶持力度。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负其责”的原则,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老区建设资金、扶贫贴息贷款以及各项支农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扶贫开发。今年我市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亿多元,投入南河流域片区开发。广泛动员和组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驻襄部队、金融机构等,开展联县、带乡、驻村对口帮扶,合力推进南河流域扶贫攻坚。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到贫困地区兴建基地、联办企业,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充分发挥老促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开发协会、慈善会的作用,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开发、兴办公益事业。今年以来,市、县两级725支工作队、335家企业进村入户、对口帮扶,已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折款2400多万元。
五、坚持目标管理,创新机制狠抓落实
一是落实扶贫责任。坚持实行扶贫开发工作各级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实行市级领导挂联帮扶制,34位市级领导分别联系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二是严格目标考核。对南河流域扶贫开发工作中涉及的政策项目资金争取、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帮扶工作进展等情况,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考评,结果作为评先和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专项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对南河流域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乡镇实行“以奖代补”,向扶贫开发成效明显的地方倾斜。三是强化督办检查。对南河流域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巡回督办,对规划实施、领导包保、资金管理、项目建设、对口帮扶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项检查,一月一督办、一季一通报,并在媒体公示。
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再鼓干劲,再加措施,苦干实干,决战决胜,全力打好秦巴山南河流域扶贫攻坚战,力争到2015年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努力把南河流域建成全市特色产业示范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让秦巴山南河流域30万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