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9-30 20:56 编辑
打渔船(张才富) 看到cctv北纬30度(仙桃篇)湿地养鸭视频中的小木船,眼前浮现出几十年前这样的风景来:家乡通顺河,那清清的河水,缓缓地向东流去,微风轻拂,阳光下水面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闪着金光。河水是那样的温柔,那样的恬静。河面上漂浮着一叶叶小舟,船上的人有的在撒网打鱼,有的在摆渡。还有的在卸着从袁家口码头运来,修筑318国道所需的石子。机驳船在河里驶过,激起层层的浪花。柴油机的轰鸣声,人们的喧闹声,使得通顺河上一片沸腾。堤岸两边的杨柳成阴,枝繁叶茂,垂柳倒映,水鸟飞翔。 小时候,坐的最多的是渡船,看的最多的是打渔船。 我家住通顺河北面,河的南岸有小集市、学校,河上没有桥。大人上街、小孩上学的来往要过河,唯一办法就是从渡口坐渡船了。渡船的老人是生产队的社员,也是拿工分的,只要是属于同一生产队的大人小孩,是不需要收钱的,外地人过河收个三五分钱,也得交生产队。我从小学到念初中,中午饭也在家吃,一天来往至少也有四趟过河。 摆渡人划船驾桨,工作十分辛苦,一年到头,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一天里摆渡的时间从凌晨四五点钟,卖菜的、买菜的、做手艺的,这些人是早过河的开始,接着是学生和赶街回来的人,中午是生产队社员,到供销社买种子农药的……摆渡人一直要到转钟才归家,中午饭也在船上吃。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搭载着两岸的过河人。 渡船人给我的印象,是他那有如渡船一样颜色的脸,还有他那五指岔开,蒲扇般的手掌,双手紧捏着桨把,青筋鼓起。 常坐渡船过河,也让我懂得了“先上船、后上坡”“同船过渡、五百年修”的许多深奥的人生哲理。 夏季的通顺河,河里涨满了水,暴雨把池塘里的鱼冲到了沟里、河里,河里的鱼顿时会多起来,人们趁涨水时捕获浑水鱼。 江汉平原湖区船多,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船,船可分为农用船、运输船和打渔船等。农用船是作从湖里运回收割来到稻谷,莲藕塘喂养的鱼、藕、菱果,农用船不算大。运输船是大船,由船闷头、夹舱、中舱和船艄舱构成,船闷头是空的,偶尔放些杂物,否则会影响船向前行驶。夹舱竖起桅杆,桅杆上挂着篷布。中舱载物,船艄舱是安放船舵的地方,也是船员生活休息室。运输船以装粮食棉花,大豆高粱为主,也运砖瓦等建材。 起初,通顺河的船都是靠人工荡桨、用皮篙子撑船、用绳子拉纤的。 打渔船是当地渔民专门用来捉鱼捕虾的船。船的中舱弓有竹篾编织的篷,是住宿、吃饭的地方。打渔船上多为夫妻俩、父子俩,捕鱼工具除了丝网、卡子,多是撒网。后舱的女人荡着桨,男人站在船闷头,提着撒网向水中一抛,这时女人则向后反桨划水,船向后退,就可以拉起撒网捉鱼了。 下丝网先找出网头绳,系上一块砖头,向岸边水中一抛,便开始向水中布网。布完网,男人敲打着船帮,让鱼受惊挂网,半个小时后,女人双手向前划桨,船慢慢前行。男人开始收网,一条条白色鱼被提了上来,鱼被卡在尼龙网眼上活蹦乱跳,将鱼鳃取下,丢进船舱。 卡子分铁钩和篾制两种,一个个由绳索连接。铁钩卡子就同钓鱼钩差不多,捕鱼的原理也同钓鱼相似,诱饵多为蚯蚓,以钩起的鲫鱼居多。篾制的卡子是一根像牙签,但比牙签要粗的竹篾,可弯曲成u形。装卡子时,把剪窄的芦筒套在卡子弯成的两尖头,在芦筒中间插上诱饵,诱饵为煮熟发胀的大麦、小麦,鱼咬破芦筒,竹卡子张开,卡住鱼鳃,以鲤鱼居多。卡子多为傍晚下,早晨收。卡子上有鱼时,用舀子捞起,鱼都是活蹦活跳的。 小时候,只要看到通顺河里有打渔船,看捕鱼,跟上几里路。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江汉平原大大小小的河里,日夜穿梭着大大小小的船只,艄公的号子,船上的白帆,成为水乡独特的一道靓丽风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道变河道,河道变路道,遇河架桥,遇路扩路,船不再成为水乡人们的主要生产生活工具,河道逐渐消失了,大大小小的船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家家户户的木船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汽车、拖拉机。船,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人们单靠打渔为生,也难以维持生计。主要还是河水污染,水里没鱼可打了。 庆幸的是,通顺河电排河段还偶尔能看到几只打渔船,夹杂在塑料废品和残枝败叶等漂浮物中,渐行渐远……(2012.09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