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2日,湖北省麻城市纪检部门处分了12名党员干部。麻城新上任的领导班子开始痛定思痛,整顿干部作风。(9月25日《中国青年报》)
麻城之所以闻名全国,缘于今年的“官场地震”,原市委书记邓新生、副市长徐圣贤、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陶兴文、市建设局局长夏桂松和副局长熊文俭先后落马。
现在,新调整到位的领导班子,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整顿干部作风,治理贪腐,让人颇感欣慰。这一把火真是烧到了点子上,但愿继续烧下去,烧得更旺。
由麻城的干部作风整顿,我不由想起了上不久关于湖南郴州的一则新闻。9月10日的《半月谈》刊发了一篇题为《郴州腐败窝案重创政府公信 三年重建显转机》的文章,介绍了同样是经历“官场地震”后的郴州崛起之路。
比起麻城,郴州的“地震”级数,有过之而不无及,外界曾经这样形容湖南郴州系列腐败案,“在监狱里可以召开市委常委会了”。2006年下半年以来,原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市长周政坤、市纪委书记曾锦春、副市长雷渊利、宣传部长樊甲生、组织部长刘清江等接连因受贿等问题落马。
麻城与郴州,可谓“同病相怜”。如今经历重创后的郴州开始重新崛起,我以为,这之间应该有很多做法可以给麻城以启示。
启示一,行动是最好的语言。郴州系列腐败案最大的后遗症,就是“老百姓不再轻易相信台上的领导”,系列腐败案使得当时郴州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市委、市政府的公信力接近崩溃。新一届市委上台后,提出了“打基础、创环境、反腐败、促发展”的工作方针。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凝聚人心。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一度使郴州成为“孤城”,全城断水、断电、断路,举国上下关注。但正是在这场天灾中,郴州的政权机构和干部队伍被有效动员起来,冰冻雨雪中他们展现的勇气、责任和担当,让当地民众为官场地震之后的官员表现打了一次高分。因此,麻城市委、政府现在必须用切实行动来整顿作风、发展经济、造福于民,方能重塑政府形象,一切的形式主义和政治秀将会让民众对政府更加失望。
启示二,阳光是最效的防腐剂。因腐败而臭名远扬的郴州,老百姓是谈腐色变。郴州市委反思认为,加强监督必须贯穿于决策全过程。为此,他们在制度上进行完善,如常委会一把手“末位”发言制度,避免一把手先发言先定调;领导班子讨论时,班子成员应明确表示态度,并记录在案;对“不同意见应特别载明”;参加会议的领导班子成员在会议记录上逐个签字等。总而言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确,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之前,正是由于权力得到监督,没有在阳光下运行,才导致郴州腐败之风愈演愈烈。麻城市委、政府应该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对权力特别是“一把手”权力的监督,还权力运行于阳光之下,接受包括民众在内各种监督,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
启示三,舆论是最透明的镜子。2004年3月,郴州市纪委、市委宣传部曾出台一份与中央精神明显相悖的“红头文件”,对于前来进行舆论监督的媒体,进行“封、堵、压、疏”,以至于贪官樊甲生当宣传部长时,获得了“消防队长”的称号。由于正常的舆论监督受到严重压制,使一些枉法官员肆无忌惮,胆大包天,与此同时,民间的怨愤和对立情绪愈来愈严重。新市委班子上任之后,扭转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将舆论民情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观念转变后,郴州市属媒体的舆论监督正常了,很多问题在矛盾初始阶段、在本地就得到了较好解决。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封堵舆论,只能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舆论为镜子,了解民情,传达民意,解决民忧,方能赢得社会公众对当地党委、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但愿今天的麻城能从过去的郴州身上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少走一些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