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据说这句语俗与斗笠有关。
黄陂、孝感,汉川的“奸”与“狡”, 是由武汉在初始没有斗笠所引起的。说的是三地人“下汉口”开铺子卖斗笠,这三地的斗笠在制作上很有特色。 “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本意是说,黄陂的斗笠只有尖顶,而不会绞边的;而孝感的斗笠没有尖顶,为园顶,却必须绞边。汉川人来了个综合,又有尖顶又绞边。因此就有了这句话的来历。使这一俗语中的“尖”,同尖酸刻薄之意,变成了奸诈的“奸”,“绞”变成了狡猾的“狡”,成为贬义。成为“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
斗笠,现在只有在农村才有了,年纪大的人并不陌生。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做成的遮雨遮阳的帽子;黄陂人做的斗笠帽顶尖尖的,使雨水不易在斗笠上积存,而孝感人做的斗笠,在帽沿上往下绞了边,这样便于雨水往下滴,而且整个斗笠更加经久耐用;汉川人则集中两地斗笠的优点,既将斗笠顶弄得尖尖的,又在斗笠沿上绞个边,于是就有了形象的说词:“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
据传说:在明清时期,湖北孝感地区有一个农民有一次看到朝廷官员戴的官帽,也许想试戴一下,却没有资格。想来想去,就想自己不妨做一个,一来可以过过官瘾,二来做一个别致的头顶之物。他编了拆,拆了编,终于做了一顶圆不圆扁不扁,草帽不像草帽,官帽不像官帽的五方围边斗笠。(这种斗笠对径为一尺五寸左右,每个方用了九片篾)。后传到他孙子手上,通过改进变成了圆锥体斗笠,由九片篾变成十一片篾。最后加到了二十片.但问题又来了,因斗笠的中间只有一层牛皮纸,一场雨下来就湿透了。既然斗笠是用竹子做的,夹层何不用宽大的竹叶来替代?这样,一顶完整的斗笠终于圆满了。
一顶斗笠要经过劈、刮、编、刹口、铺、锁口、绞边、缠顶几道工序。斗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发展经历了汉代的雏形期,明代的成熟期,清代的鼎盛期,民国的兴盛期至建国以来的繁荣衰败期。特别是乾隆年间一度成为朝庭贡品,名声鹊起。
斗笠是用竹篾编织,里面铺布、绞口做成的,再加上涂桐油就可戴了。做斗笠选用水竹篾、楠竹圈、窝竹帽、白细布等上等原材料加工而成,经编织、铺花布或纸、绞口、上苔等工序。斗笠编织按制作工序来分,为粗制斗笠、细制斗笠和精制斗笠,从功能看,可分为实用型斗笠和工艺型斗笠。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富家翁有三子,大儿子的媳妇是黄陂人;二儿子的媳妇是孝感人,三儿子的媳妇是汉川人。在一次家翁寿筵的时候三个儿媳妇准备送礼,巧的是她们准备的都是斗笠,于是,大媳妇就为斗笠做了个尖角以示区别,二媳妇就把斗笠的边就绞成花边型,聪明的三媳妇就把斗笠呢即做成了尖角又绞了花边。很得家翁赞许,分家产的时候当然就很明了! 遮挡阳光和蔽雨的斗笠在民间一直沿用,沔阳一带分细乜斗笠和粗乜斗笠两种。细乜斗笠,是乜匠铺用窝竹劈出来的青乜,用刀口刮得光滑柔软,套在木制的斗笠模具上,从斗笠顶开始往下分别编成两个倒立的漏斗形,再两块合拢,中间幔上好看的花布,然后用纸乜绞边,一个斗笠就基本成形。用细铜丝盘一个尖盖,扣在斗笠尖上,斗笠金闪闪的,既好看,有可以防摔不损坏斗笠尖。还有的在斗笠帽顶里放一小镜子,劳动之余,可以照照脸。目数越多,斗笠质量越好。 把斗笠从乜匠铺买回后,配上帽托子,用白桐油在烈日下油了晒,晒了油,斗笠面像玻璃镜子一样亮,有的还用五彩画有花纹。细乜斗笠只是晴天遮阳,不让雨淋。细乜斗笠也是姑娘出嫁要备的一嫁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