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荆州一丁 于 2012-10-4 09:13 编辑
5000年前,荆楚大地就已经出产红陶。如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 年逾古稀的夏于谷,身患糖尿病,而且后继无人,他可能是楚陶的最后一个传承者了 楚陶是荆楚文化的一部分,曾经灿烂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称:荆沙地区早在远古时期就有规模较大、工艺水平颇高的制陶业。特别是纪南城内外,近40年来更是多处发现东周时期的制陶作坊区,成排的窑址和大量与制陶有关的遗物。从已清理发掘的十余座窑址中,就有全长8.5米、宽3.5米、残深2.5米的大型窑,和火膛高于窑床、窑床高于火膛的各种结构的中小型窑,形制已接近现在民间仍在使用的陶窑。陶坯的制作已普遍使用轮制和模制,其产品无论是器形种类、大小规格还是装饰纹样都已达到很高水平。楚都陶窑烧制的完整器物,在窑址内虽出土不是太多,但在楚墓中则大量发现。楚窑址和楚墓葬中先后出土的荆楚陶器,从建筑材料(包括筒瓦、板瓦、瓦当、井圈、空心砖、水管)、生产工具(包括纺轮、网坠、陶垫、陶拍、陶刷)、生活用品(包括各种类别的炊器、盛器、水器、储藏器)到仿铜礼器、祭祀品应有尽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各种陶鼎、陶釜、陶鬲、陶甑、陶豆、陶瓮等,其型庄重俊雅,或高或矮或方或圆,都比例适当;其纹精美多样,或暗或明或釉或彩都色调爽然,其中不乏独具特色的陶艺珍品。如仿铜陶方壶,造型庄重,纹饰复杂。许多器物的腹部、盖、耳和膝座都有浮雕动物造型和彩绘纹样。现存于纪南城考古站标本室的彩绘陶鼎就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但如今,楚陶文化已经慢慢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 楚陶被抛弃了。
在无人知道的角落里,支离破碎,风吹雨打。
就连这个破旧的作坊,也将不再存在。
后继无人的楚陶文化将会消失。
迫于生计,老夏的工坊开始制作这种大缸。
以及这些廉价的普通生活用品。
为了迎合市场,他甚至开始制作这些粗劣的小孩玩具。
老夏曾经用传统的楚陶工艺仿制过荆州博物馆里的战国青铜器,复原过倒装壶等传奇的陶器而全国闻名。 如今,他的手艺用来日复一日的制作这些粗糙的大缸。
抚今追昔,老夏的神情有些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