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9528|回复: 14

2003年一把火烧了遇真宫,才烧破了地方保护,发展了武当山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10-5 04: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十堰移民 于 2012-10-5 06:19 编辑

在旧的管理体制下,武当山遇真宫竟不可思议地被租借给一家私人武馆,“守着金饭碗讨饭吃”,致使2003年的一把大火,烧了遇真宫,震惊世界,才烧破了地方保护,促使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理顺武当山管理体制,促进了武当山的大发展。在现在这种模式的管理下,武当山从旧体制下的年游客最好年份仅20万人次,到2011年达到350万人次。现有模式也得到了省内外许多景区的肯定、学习和借鉴。
*
*
*
化解部门利益才能“解放”景区
2009-11-06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最近,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衍用教授做了一个课题,解析了武当山的旅游发展模式。对这个中国首个“旅游经济特区”的解读,王教授的结论之一是:没了部门的争权夺利,也就没了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旅游也发展了,文物也保护了

提起武当山,不说尽人皆知也是家喻户晓了。可是这个在1994年就与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拉萨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等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武当山,在旅游发展上一直很“低调”。

最著名的事件是,2003年1月,在一场举世震惊的大火中,武当山遇真宫荷叶殿化成了一片废墟。火灾是由于租住遇真宫的一家私立武术学校用电不当造成的。一所武术学校居然租住在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宫庙之一的遇真宫当中,这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说出来也是没人能够理解的。

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03年的20多年中,武当山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与武当山所具有的品牌价值相差甚远,景区最好年份旅游人数仅20余万人,财政收入仅2000余万元,“守着金山讨饭吃”是当时武当山旅游业发展情况的真实写照。

1997年7月,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镇)与省级武当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合并成为湖北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即:湖北省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湖北省武当山风景管理局、湖北省武当山旅游局,仍为正县级机构,由丹江口市代管。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世界级风景名胜区却按乡、镇级政府职能模式和工作方式管理的局面。“管景区的管不了景点,管建设的管不了规划,管山的管不了林,管庙的管不了人”,这就是武当山管理当时面对的尴尬和困境。

2003年的一把火,使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实现了主权不变、治权独立、事权下放的管理体制,使武当山实现了从山区小镇到真正旅游经济特区的历史性跨越。赋予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独立行使县一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实行封闭管理。从此之后武当山旅游经济开始大幅度提升。

城区和景区都是“自己的地盘”之后,景区内就自觉做“减法”,宾馆、饭店、商铺等各种服务设施自然不需要设在景区里,在城区内相应规划就可以了。景区里这些设施一拆,自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景区生态环境,爱护文物,保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武当山,一个世界级旅游品牌的发展与否,只是在于能否打破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

当前,不少地方行政机构运行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部门利益化。部门作为利益主体出现,争取更大的权力,创造更多的供本部门享有的利益。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中不仅是一个行政主体,而且还以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的身份出现。另外,作为部门利益化的结果,形成利益部门化的格局,也是部门利益的又一表现形式。这种现状在不少地方的旅游景区中很常见。


中国文化遗产管理和景区开发面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这个矛盾一直是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当中的一个制约因素,非常难解决。究其原因,就是在旅游管理中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掣肘,利益争夺激烈,体制协调失调。

一个事情的管理权力界限不清,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都能“插上一脚”,而且还有理有据。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和权衡,不同的部门都形成了管理旅游景区的冲动,希望能在其中“分一杯羹”。这种权力的交叉和重叠,必然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手续繁杂,管理不力。

权力冲突和叠加的恶果是,一些地方不同的管理部门分头占有国有文物资源、风景自然资源、国家土地资源等具有稀缺性和垄断性的资源,结果资源利益争夺激烈,形成小集团。

国内成功的景区,大多是在破解了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后发展起来的。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10-5 05: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0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10-5 05: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10-5 05: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进一步理顺体制 加快大洪山旅游业发展步伐
——赴武当山考察报告

探寻武当山旅游发展之道,给随州大洪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6月20日,由随州市委副书记冯仲凯带领,相关部门同志参加的考察组专程赴武当山风景区考察学习。十堰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和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领导热情接待了考察组一行,并详细介绍了武当山体制变革历程和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武当山基本情况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是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特区区域面积31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面积170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其最高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 2010年,武当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61亿元,完成综合财政收入3.2亿元,接待旅游人数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8亿元。

二、武当山体制运行模式
(一)武当山体制变革历程。
武当山风景区开发建设始于1980年。20多年来,管理体制共经过八次大的变革。
1980年7月成立“武当山风景区筹备处”,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武当山风景区建设领导小组”;
1982年4月成立“武当山风景管理处”;
1984年2月,“武当山风景管理处”和“武当山镇”合并为“武当山管理局(镇)”,实行局、镇合一管理体制;
1986年12月,武当山管理局更名为“武当山风景管理局”,为县级机构,隶属原郧阳地委、行署领导;
1987年4月,局、镇分设,武当山风景管理局仍为正县级机构,由丹江口市(县级市)代管;
1993年12月,局、镇合并,成立“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镇)”,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由丹江口市代管;
1997年7月,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镇)与省级武当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合并成“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由丹江口市代管。
以上7次改革,将局、镇合一,在一定层面上解决了景区与当地社会之间的矛盾,但行政建制的约束,使武当山在谋求自身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服从的尴尬局面,景区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
(二)先行体制运行情况
2003年,十堰市在武当山设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工委,为十堰市委的派出机构;设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为十堰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正县级),与武当山风景管理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此次体制变革主要内容包括:
1、主权不变:保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武当山镇在行政建制上仍隶属于丹江口市。
2、治权独立:赋予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独立行使县一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实行封闭管理,全面负责武当山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
3、事权下放:除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等权力部门外,税收、公安、工商、规划、建设、土地、财政、宗教事务处理等县级行政权力,概由武当山特区政府独立行使。
(三)武当山现行财政体制情况
总的来说,武当山特区现行财政体制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武当山管理体制等有关问题的批复》(鄂文[2003]36号)文件确定的。主要内容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财政,在十堰市内实行单列;对省上报汇总预算和决算及有关统计资料仍归并在丹江口市内;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财政管理、收支范围由十堰市核定,其税收问题,按属地原则实行纳税。根据这一原则,省财政厅《关于武当山特区有关财政管理问题的通知》对武当山财政体制进一步明确,其文件精神主要包括,在项目申报、国民经济指标统计、财政收支报表汇总等方面,按照省管县的要求纳入丹江口统一管理。在独立的财政体制基数确定、资金调度、体制(资金)结算、经济指标下达等方面,由十堰市直接管理。在新增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补助方面,对于对于可以明确计算部分,省在下达丹江口市文件中明确武当山特区具体补助项目和数额;对于不能明确计算的部分,下达给丹江口市时,告知其分配具体计算方法,同时告知十堰市,由十堰市、丹江口市按照省定办法协商分配下达至武当山特区。

三、武当山管理体制成功的原因分析
(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是武当山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武当山享有多个国家级以上头衔,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址公园、全国5A级旅游区。这里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以其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玄妙飘零的武当武术而饮誉海内外。武当山在明代被称封为“太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129处,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当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武术的一大流派。“北崇少林,南尊武当”,武当武术已植入人心。
(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武当山旅游业发展的坚强保证。2003年1月,武当山遇真宫荷叶殿在一场大火中化成了一片废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武当山的发展问题开始摆上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当年6月17日,省委、省政府在武当山召开建设发展现场办公会,决定在武当山设立真正意义的旅游经济特区,构筑了现行体制管理模式。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省直各部门为武当山特区设立专门户头,畅通了项目申报、审批渠道。武当山特区管理体制被理顺,拉开了武当山发展的序幕。这一过程被武当人称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
(三)“特”而有效的管理体制是武当山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力。新的管理体制,赋予了武当山相应的权力和发展空间。武当山特区下设31个部办委局,配置齐全、且简洁高效,特别是人事、税收、文物宗教、土地等相关部门设立,给武当山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大洪山与武当山现行体制比较和应学习借鉴的经验
武当山现行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景区旅游业发展,但在实际运行中,特别是在财政体制方面,与十堰市、丹江口市之间的矛盾依然不少,但是对于年财政收入达3.2亿元的景区来说,这些小的磕碰和摩擦并未影响到其根本。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充分借鉴了武当山经验,在近年来在景区发展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差距依然较大。通过此次考察,我们认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理顺财政体制,积极支持景区发展。在大洪山现行体制改革不彻底,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一是财政资金拨付渠道不畅,造成了行政体制与财政体制的不匹配。行政事务上听从市委市政府及市直主管部门,财政事务上听从随县的安排,矛盾在所难免。二是事权与财权分离,而随县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等方面对大洪山都无明确责任义务,建县之初的随县百废待兴,财力有限,大洪山同时失去了市、县财政的支持,大洪山发展的支持力度被削弱。针对上述问题,在财务管理,学习借鉴武当山特区成功经验,建立独立的风景区财政体制,由市直管,避免体制运转方面的诸多矛盾困难,做到权责明晰、协调发展。
(二)健全景区职能,充分发挥机制作用。在现行管理体制中,景区各项工作不仅接受市委市政府领导,部分具体事务(如综合执法)要听从随县安排部署,严重影响景区工作效率,管委会在具体工作决策上的独立性大打折扣。建立除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以外,由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真正独立行使县级管理权限的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各项业务只接受市直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市直相关部门在景区成立分支机构,或者委托管委会相关部门履行执法职能,并积极向省主管部门争取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设立专门户头。
(三)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武当山体制变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大战略决策,为加快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历史难得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领导在随州调研后指出,要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倾力把大洪山打造成为湖北“佛教首山”。2011年6月10日,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与海航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省委书记李鸿忠等省领导亲临仪式,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于大洪山风景名胜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应牢牢把握机会,争取更大力度的支持,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深层次的改革,即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独立行使的县级权限获得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单位认可。
(四)整合旅游资源,放大景区整体效益。与武当山相比,大洪山旅游业发展的弊病在于由于行政区划而导致的旅游资源条块分割。大洪山核心景区分别位于随州、钟祥、京山三县市,旅游资源长期分割,规划、建设、管理各自为阵,景区内开发建设存在差异,并导致景区不能发挥整体效益。建议由省委省政府主导,从市场层面出发,打破行政壁垒,做到景区道路、景点、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达到统一“大洪山”品牌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

主题

843

帖子

987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987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 2012-10-5 09: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少林寺飞速发展的旅游产业,对比当时武当山弱小的旅游经济,省政府意识到武当山再这样下去必将沉沦。为了挽救大好的武当山旅游资源,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省政府果断地作出了英明的决策。今天武当山旅游产业发展的成绩说明了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52

主题

1924

帖子

2087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087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10-5 10: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体制混乱,部门利益保护,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9

主题

462

帖子

18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880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10-5 11: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理没错,
但是发表在那些期刊上的文章就不要拿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1

282

主题

2350

帖子

2935

积分

中尉

郧阳人

Rank: 6Rank: 6

积分
2935
QQ

IP属地:江苏省盐城市

发表于 江苏省盐城市 2012-10-5 13: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啥时候能和少林比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6

主题

7206

帖子

8215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8215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2-10-5 13: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18

主题

2411

帖子

2522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522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2-10-7 15: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当山从旧体制下的年游客最好年份仅20万人次,到2011年达到350万人次。
         楼主是在暗示“武当山如果继续旧体制年游客发展到2011年最好也就继续保持20万人次。

         只有上一级十堰市搞去才能发展递增17.5倍,按这个思路,如果武当山当年被湖北省直管2011年游客数要达到十堰市搞去的17.5倍,就是6125万人。如果武当山当年被中央直管2011年游客数就要达到湖北省的17.5倍,游客数就是10.71855亿人。
         这种模式如此好,十堰市如此威武,怎么不把十堰市所有景区都来个这种模式,都提高17.5倍客流量。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东风公司总部搬迁十堰市大伤元气,当年一场大火只是借口,就不要做了BIAO子还想立牌坊。把丹江口市几十年武当山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全部抹杀,修路申遗的艰辛闭口不谈,为了利益禽兽不如的东西。
         武当山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是必然,最主要因素是老百姓有闲钱了,有车了,高速公路网,高铁等交通条件大大改观,出去走走看看意愿成了潮流,有旅游意愿的人越来越多了。不是因为十堰市管理的好才有了350万游客。武当山旅游多年遗留的宰客不还是一如既往吗,而且管理方带头宰,车费就是100元。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精神@领袖 -10 垃圾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