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南
- 精华
- 24
东湖元老
大中华联邦沔阳州玉沙市市长
  
- 积分
- 22559
  
IP属地:湖南省长沙市
|
发表于 湖南省长沙市 2012-10-10 20:11: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沔阳花鼓戏由 沔阳民歌 小调和沔阳方言结合发展而成, 明末清初具雏形,清末民初已具规模,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为鼎盛时期。沔阳邻近各县先后都有大批艺人来沔阳拜师学艺,或有沔阳师傅到江汉各地传艺,解放初沔阳花鼓艺人数量空前,据《荆州花鼓戏志》载,荆州地区1949年前知名花鼓戏艺人579人,其中沔阳(含洪湖)著名艺人多达284人,占全地区艺人总数的一半。当时私人戏班林立,在江汉平原各县城乡甚至河南、湖南等外省农村巡翅演出。
沔阳花鼓戏 (20张)
图册
荆州花鼓戏源于沔阳州一带。据《沔阳州志》特大水灾纪实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年),就有"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的情形。乾隆年间,花鼓逐步演变成有人物装扮的表演形式和简单故事情节的演唱内容,艺人们沿门或划地为台演唱,被称之为"沿门花鼓"或"地花鼓",也有由一人背着木凳,挂上锣鼓边敲边唱的"架子花鼓"。这是沔阳花鼓的雏形。道光年间,艺人三、五组班,利用农闲,在方桌或肉
案子拼凑的台上演唱,人们称为平台花鼓,'亦称"麦黄戏"或"犁尾戏'.。
后来出现了常年戏班,演出场地由平台转为四根竿的舞台,继而升为用六根竿搭起的"阳台"或台上扎彩的"辉台"演员由前期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行当,发展到有须生、正旦、老生等行当,演唱时一唱众和,伴之以锣鼓。至此,沔阳花鼓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剧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