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沔阳,早晚会更回你的名字 湖北江汉平原南部有个仙桃。过去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沔阳,仙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改市时更换的名。 古代“沔”字的基本意是水流充满河道,同“湎”。《诗·小雅·沔水》中有“沔彼流水,朝宗于海”的诗句。又如“沔沔”是水满荡漾的样子。史记中也有这样的表述:“流沔沉佚,遂往不返。”而“沔”为水名,发源于陕西,是汉水的上流,古代亦指整个汉水。 据史料记载,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们在沔阳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夏、商时,这里为荆州域。西周、东周后,这里属于楚地,楚平王游云梦,驻跸排湖,屈原遇渔父,歌沧浪之水。三国时,魏、蜀、吴共争荆州,赤壁之战即发生于原沔阳南部乌林(今属洪湖市)。浊浪滔天,风高波涌,曹操的83万大军乘战船直下江南。后荆州大部为吴所有,南郡亦属之。 晋灭吴后不久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北方战事频仍,荆州成为南朝北方军事重镇;南朝地少民多,遂将地划分为较小的郡县便于管理,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始于本地置郡设县,因地处沔水以北而称沔阳郡——是为建制之始。后为北魏所夺,西魏时置建兴县。南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始置郡设县,因地处沔水以北而改称沔阳。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沔阳郡为复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复州为沔州,改建兴县为沔阳县,改沔州为沔阳郡,郡县治所均设今沔城。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阳郡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沔阳县属复州。贞观七年(633年),州治迁回沔阳。天宝元年(742年),改复州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废竟陵郡,重置复州,州治沔阳。宝应二年(763年),州治又移治竟陵,沔阳为属县。宝元二年(1039年),降沔阳县为镇。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阳府改属湖广行省。九年(1376年),降沔阳府为州,州治沔阳城。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清顺治三年(1646年),沔阳州改属安陆府。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 沔阳这块烽火连天、战争频发的膏腴之地,虽经历各个朝代更迭,但“沔阳”这个地名一直像血脉一样延续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设沔阳专署,1951年6月,撤消沔阳专署并为沔境南北洪湖县和沔阳县。1986年5月27日,撤沔阳县设仙桃市,得名于政府驻地仙桃镇。 沔阳名胜古迹主要有:陈友谅故居、沔古城八角楼、司马桥、狄梁公问政处、沔城清真寺、沔城孔圣庙、诸葛亮读书台、沧浪馆(屈原流放遇渔父处)、甘露禅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赵朴初题写寺名)、沔阳八景(始见于明《嘉靖沔阳志》)、东沼红莲西墟古柏三趣波光(二湿波光)、五峰山色、沧浪渔唱、丙穴钓鲰、柳口樵歌和荆楼玩月(南楼玩月)等。 沔阳古城遗址,位于市治西南30公里的沔城回族镇。该地从西魏起先后16次设郡(府、路、州)治所,历时853年。城池屡建屡毁。明初建沔阳蟹形州城,周长3800多米。清代重修。民国27年(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沔阳古城遗址上文化丰富,地面尚存明清石刻、孔子石雕像、陈友谅故居以及数座古庙;地下有隋唐至明清的铜器、陶瓷器等。 距仙桃20公里,有一名湖——排湖,曾叫沔阳湖。它位于仙桃西部,曾经是一片泽国,沔阳人称之为母亲湖,水面方圆110平方公里,为仙桃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泊,素有“百里排湖”的美誉。老作家碧野下放改造时,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里,在湖光潋滟、风清荷香的湖边,望着大地上的一片绿色,写下了散文《静静的排湖》。也是以粮为纲的年代,盲目围湖造田,湖面日渐萎缩,如今只剩下13.5平方公里的水面了。盛夏时节,湖光潋滟,风清荷香,水珠映日,晶莹闪光,若荡舟湖中,采莲摘菱,执竿垂钓,乐趣无穷,是避暑、游览的好地方。 排湖南岸的谢家湾,是元末农民赵义领袖陈友谅的祖籍,遗有陈友谅的丰富传说及举义遗址,如擂鼓台、洗马池、系马桩等。相传附近曾是楚王游猎栖息的五乐台,曾出土青铜予、铭文戈、铜箭镞等战国文物多件。排湖西、北岸有三大汉代古墓群。
“沔阳”,老祖宗叫了几千年,不能到我们这儿就让它断代绝根,这对不起沔阳的列祖列宗啊。相信她能像襄阳一样,早晚会更回原名的! (转贴.谢谢原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