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人民日报刊“大地”副刊登了我的《沔阳之沔》。此文结束时样写道:这时,想起了一位自称为“沔骨佬”的朋友对我说过她的“沔沔之痛”:那是始于在北京上大学的第二年,她母亲写信告诉她县改市了,以后寄家书要记得更名。那时,思旧之痛与思乡之痛连在了一起。如今,有了“沔街”可抚旧时之痛,但愿家乡能像襄阳一样更回原名!我相信,她的话代表着许多沔阳人的一个夙愿。 没想到,此文发表后,引发了一些“沔骨佬”的热议。是“沔骨佬”还是“沔牯佬”?一个骨字,我以为代表沔阳人的硬骨铮铮,沔阳人的骨气和豪气。而“沔牯佬”自然也有它的道理,“牯”泛指“牛”,既是“牛”,就有着它特有的个性,它吃的是草,干的是重活累活,埋头苦干,勤恳踏实,不耍奸,不偷懒,认定的事就像套犁耕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直到胜利。所以,人们总是把那些忠于职守干事认真的人比作“老黄牛”。如此看来,把沔阳人说成是“沔牯佬”倒也形象逼真,比“沔骨佬”可能更加精深贴切些。为方便读者理解,现将“涂家老大”撰写的《沔牯佬》转发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