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国庆双节过后,不少网友发现早餐又涨价了:武汉,3元以下的热干面已难寻觅;兰州,牛肉面5元“防线”失守;贵阳,肠旺面也全面破“7”;连“洋早餐”价格也在悄然上涨……一些网友不禁发问:吃上一份“平价早餐”有多难?-(10-18来源:深圳特区报)。 “早餐吃饱,中餐吃好,晚餐吃少”。可见一日三餐,早餐之重要。过去因为人口流动性没有这么强,社会化服务程度没有这么高,工作压力没有这么大,大多数群众都是自家做早餐,不在家做早餐的也在单位食堂买早餐。那个时候早餐价格涨得少,群众没什么威感受。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在别说是早餐市场化了,连中餐、晚餐都市场化了。从幼儿园的孩子到城市写字楼中的白领,几乎是一日三餐都依靠市场供应。所以,人们对早餐价格的上涨感受尤深,期盼早餐价格稳定也就是大多数人的希望了。 但是,那种价廉物美的早餐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消失在公众记忆的深处,成了难得一见的稀奇了。记得我们少年时还流传过一首歌曲,那开头的两句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爱吃武汉的热干面,二两粮票一角钱。二两粮票一角钱的热干面已经成了遥远的绝响了。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我居住的县城,热干面刚成为大众早点时,已经是5角钱一碗了。但是,这之后就连连翻滚,如今最低也要3元5角一碗了,而且还是那种小碗装,吃一碗热干面还必须再加点烧饼、油条之类才能填饱肚子,再节约,一顿早餐也需要5元左右。如果中餐、晚餐都是在外买着吃,一个月就要上千元。吃饭开支成了一般家庭一笔大额支出,成了生活的一个沉重负担了。 笔者的孩子在武汉读书,09年入学,当时每月给他800元生活费,现在每月1200元,孩子还总说不够吃。孩子说,早餐6元,中餐、晚餐最起码各要12元,一天伙食费就要30元,如果再有同学聚餐,买点衣服、买点学习用品、交点电费、网费,1200元就不够花了。我也想给他再增加点生活费,但我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把他的学费一交、生活费一付也所剩不多了。我也还要面对不断上涨的早餐费、生活费,还要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开支,实在挤不出更多的钱给孩子,只好教给他计划用钱,节约开支。 国家统计局前天公布了9月份物价上涨指数,说是又回到1时代,武汉市说是突破了2。总之,9月物价涨幅不高。笔者不是经济专家,不知道物价上涨指数是怎样计算?怎样统计的?但是,笔者常常听到群众议论:现在的钱是好用不好挣。一张百元钞票,根本买不到什么,千元消费也看不到什么东西。但是,另一方面,普通劳动者挣一百元、一千元却很难。我们这里一个超市的售货员一个月也只1000元左右的收入,用她们的话说,只顾自己的嘴巴。也就是说,统计局公布的物价上涨指数里没有反映出结构上的变化。比方说,有些粮食、蔬菜、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上涨过快,而一些大宗工业产品、耐用消费品上涨过慢,甚至下降了。平均一算,物价上涨是不多,但是涨的都是群众天天要消耗,餐餐要食用的,所以群众感受就和公布的数据不一样。 而影响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心理感受、幸福指数的又恰恰是早餐之类的价格,象早餐涨价,一个三口之家每月支出就要多出百元以上。这对于那些百万、千万、亿万的富翁来说当然只是九牛一毛,他们根本就感受不到。但对于一个月几百元、千余元收入的家庭来说则是一笔大的支出。对于那些靠低保生活、靠救济度日的群体来说,则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象一句俗话说的,吃了就没有穿的,挤压了其他 的消费空间,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降低了他们的的幸福指数! 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加大对食品、蔬菜价格的监管力度,不能让它们成为涨价的领头羊,更不能让它们成为物价涨幅的领跑者。同时还应采取价格补贴等措施,保证低收入家庭不至于因为早餐等食品价格的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