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老手艺】元宝席子(张才富) 儿时的乡村,常看到那些走村串巷的生意人,用两块竹片夹着元宝席子,款在肩膀上吆喝着:卖“元宝喽”……回想起那时,每每听到湾子里传来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总有些心烦意乱的,原因是有时正在家里做作业或看书被打扰;二是家里困难,没有钱去买这些日常家用的小商品,能免的则免。 不过,卖元宝席子的还是招来了我母亲出得门来买他的商品。串乡卖元宝席子的商贩不多有,来一次不易。于是,母亲总要买些元宝席子和丝皮纸,放到有功夫和天晴的那天,糊好元宝席子,剪成一双双鞋底样,在昏暗的油灯下,给我们兄弟姊妹做鞋子。 糊过的元宝席子是做布鞋整鞋底不可缺少垫层。把元宝席子夹垫在鞋底的中间做出的鞋,轻便,舒适,透气,吸潮,耐磨,也具有冬保暖、夏散热的显著特点。 编织元宝席子的材料,就是盛产于江汉平原沟汊湖泊的蒲草。蒲草即蒲菜,其茎尖端的幼嫩部分可食用,味道清爽可口;老熟的匍匐茎和短缩茎可以作饲料;雄花花粉俗称“蒲黄”,具有药用和滋补功能。蒲草是重要的造纸和人造棉的原料,还可以用来编织蒲扇、坐垫等生活用品。蒲草叶面细长、韧性好,所以人们把它用来编织元宝席子,用于做鞋底。 老沔阳编织元宝席子产地,多分布在排湖之滨,如通海口、郭河、范关等地的渔家。他们把蒲草在初夏,趁蒲草叶面雨露未干的时候采割回来,绞成一把把小捆,叉在竹篙,树杆上晒干后,在编织成一块块元宝席子。元宝席子长宽约70—80公分,上面是收口,下面是虚口。编好后,田活闲时,再挑出去或登场口、或串乡去卖,换取油盐钱,也顺带卖丝皮纸。记得当时的元宝席子是一毛五分钱一张,丝皮纸是三毛钱一刀,一刀丝皮纸可以糊四五张元宝席子。 糊元宝席子就像糊鞋衬布一样,也是先煮面糊,面糊煮半熟盛起来冷却后,母亲拿出买来的元宝席子和丝皮纸,在元宝席子上面用手涂满面糊,然后贴上一层丝皮纸,晾干一会后,再贴反面。等到晾至糊过的元宝席子丝皮纸发白,就拿到禾场上用石磙压。因糊过的元宝席子的蒲草还是蓬松的,整鞋底的时候会隆起,纳起来棉索也不会使鞋底结实,所以必须用碾场的石磙去压糊过的元宝席子。 我抱来麦草,放在石磙边铺开垫好,母亲把糊过的元宝席子拿出一张放在麦草上,母子俩来回地推着石磙。我看到烈日下母亲额上渗出的汗水,沿着如刀痕般的皱纹滑下,湿透的衣背,脸上那慈祥的笑容,此时此刻,我感觉到手上的石磙哪怕是有千斤重,也要奋力的为母亲去接一把。看到自己脚下穿着的鞋子,想起母亲那一针一线多不容易,恐怕鞋子被蹬烂,我干脆脱掉鞋子,光起小脚,推呀推!直到把一张张元宝席子压平复、压结实。 母亲把表面整齐、压得结实的元宝席子,按鞋底的尺寸大小剪出毛样,用烂衣服旧布糊的鞋衬子,一层一层叠好,照鞋样子剪齐,再用土织布机织的土布包底团边,用土纺棉纱纥成的索子,纳出一双双针距不大不小,针迹不歪不斜的鞋底来,然后做鞋圈,先用面糊把面料和衬料铺平合起来,滚口修齐,就可以上鞋底了。做棉鞋时,母亲用优质的棉花,铺于鞋底上和鞋圈的面料和衬料布里。 小时候,家里买不起鞋,我们兄弟姊妹七个,穿的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鞋。母亲逝世三十多年了,睡梦中也常想起母亲纳鞋底的模样。母亲在纳鞋底用牙齿咬针的时候,眼睛总要皱一下,还时不时的把针放在她的头发上擦几下……母亲手巧,做的布鞋很是结实,样子也是出了名的好看。儿时脚下那一双双布鞋,倾注了母亲毕生的心血! 那个时候,仙桃家家户户都有做布鞋的习惯,妇女们都会手工纳底做布鞋,仙桃的花样、绣花布鞋很有名。仙桃还有这个习俗,结婚时女方会送男方布鞋装新,而且是白底的,表示纯洁的爱情;鞋面是灯芯绒的,寓意登上美好前程。 现在,都是买鞋穿,我孩子的妈她这些年,也根本不做布鞋了。我的床垫下面,有一本老画报,里头夹有鞋样,窗台上放有针线笸箩:剪子、锥子、钳子、顶箍子,老牌子针,这些也是一个摆设而已,平常也只能是缝缝补补,钉颗扣子什么的。但我还是觉得做的布鞋好,拿脚、软和,轻便、舒适。 卖元宝席子的也就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他们风光不再,逐渐被人遗忘。如果有人提起元宝席子,现代人以为是黄金或白银制成的金元宝、银元宝哩!“脚下有黄金”,元宝席子也可能就是这一真正缘故了。(2012.10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