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记者 叶文漪)武汉30岁的周女士今年国庆期间到恩施探亲,大峡谷的磅礴、腾龙洞的雄奇、清江的秀美、土司城的古老,都让第一次来到这座大山里的城市的她感到惊叹。特别是看到满街都是穿着现代衣饰却背着竹制背篓的人时,她倍感新奇。
其实,在恩施州,竹背篓是老百姓最常见的家庭用具。这些竹背篓用来背物品,也用来背小孩,几千年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在背篓里放一个横条小椅子,宝宝想站可以站着,累了还能坐会儿,四周有背篓保护,不用担心跌倒。这里长大的孩子,几乎都在竹背篓中度过自己的童年。
看着孩童们在背篓里东张西望的可爱劲儿,初当母亲的周女士一时兴起也想买个带回武汉,于是满大街的开始寻找卖家。谁料这满街尽是的东西,到了想买的时候竟遍寻不着。
经当地人指点,周女士弯弯绕绕最终在一条背街小巷里的农贸市场里,找到了一家卖背篓的店家。
这家店面积不大,可天上地下满满挂着堆着的都是各种竹制品和草制品:背篓、草鞋、竹篮、鱼篓、簸箕、花扇之类的小物件。
周女士看中了一个带有“囍”字、竹篾较细的花背篓,一问价格却把吓住了,要价竟要200多,这可跟周女士心理几十块钱的预期价相差甚远。一问原因,店家的一番话让周女士恍然。
原来,虽然传统的背篓草鞋等编制品在恩施州很常见,但毕竟只在老一辈人中流行,且总体市场需求量并不大,“现在用竹篾器的人少了,生意自然也少了。”店老板介绍,真正做得好的背篓在选料上,“南竹要当阳,金竹要当阴”;在编织上,“编竹编相,用力一样”等等,很多手艺人虽然都对编织土家花背篓略知一二,却没有一个人能完整地掌握从竹、划篾、染色到编织这一全部的制作过程。“这是门穷手艺活儿,现在的人们都要忙别的生计。”
如今,竹篾手艺逐渐衰落,许多民间竹篾艺人改了行,竹编制品做得好的手艺人现在凤毛麟角,人工价格自然很高。
店家还介绍,全国各地、甚至海外,钟情土家文化的人,常会托人来到大山深处购买土家花背篓。
(此图片来自网络)
周女士闻言不禁感到惋惜,像这样的民间传统艺术如果真的失传了该是多么可惜!她表示回到武汉之后,将把这次的所见所闻告诉身边的朋友和媒体,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不让这些精致的手工艺品真的成为“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