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徒步赢 于 2012-10-23 09:07 编辑
如何治理行人“习惯性违规” 个人违规缘何成为“集体违规” 10月22日的《襄阳日报》报道:在襄城鼓楼十字街,虽然未到上下班高峰时间,但这里的人流、车流量已经很大。当红灯亮起,许多市民自觉停住脚步。偶尔有红灯下准备向前走的市民,也在协管员的哨声下停住。然而,到了晚上7时许,因为信号灯旁没了协管员,一些市民便见缝插针,看到两车间有一段距离后过起马路。通常一次红灯下,总会有一两波人群不顾是否红绿灯便穿行在车流中。 笔者的工作单位就在鼓楼十字街附近,因此对此种现象感受很深。这种行人闯红灯的现象由来已久、相当普遍,且还发生过数次市民闯红灯引发的交通事故,但很多市民对遵守交通规则置若罔闻,仍然我行我素,已形成“习惯性”违规。 “红灯停、绿灯行”是最基本的交通规则,也是每一位市民应当遵守的文明习惯。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像在鼓楼十字街出现的“有人管,红灯停;无人管,红灯行”违规过马路现象比比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警部门发现市民违规后,因担心引发矛盾,而没有严格按相关规定对闯红灯的市民进行罚款,同时由于交警在交通要道执法车辆疏导工作繁重,抽身乏术,只能在现场对违规市民进行短暂简单的批评教育后就放行。这种“温和”的处理方式对闯红灯者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惩戒效果。久而久之“法不责众”,闯红灯就由市民个人违规逐渐演变为市民“集体违规”了。 我市交警等部门也曾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对市民加强交通文明教育,希望以此提高市民文明程度,自觉遵守交法通行。但这种宣传式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期内很难见到效果。建议交警等部门在加大交通法规宣传的同时,向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学习,动真格、“下猛药”,加大管理处罚力度,对违规者必须进行经济处罚,同时建立交法违规者档案,定期对违章者进行通报,通过公开曝光和经济处罚的强制措施,对市民的行为进行约束,以尽快改善不文明的交通陋习。 我市交警部门前期还尝试过让违规者穿上黄马甲、戴上红袖箍,到交通要道进行几个小时惩罚式执勤的办法,效果就很不错,此举也应继续坚持和推广。 同时,对于一些交通要道存在的通行区域设置不规范、各种车辆无序混行、红绿灯设置不合理、绿灯时间过短等也应该立即着手解决。 文明始于细节小事 一座文明城市必然是一座管理有序的城市。作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每一位市民都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耐心等绿灯亮起、规规矩矩排队上车、不乱扔果皮纸屑、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吵闹••••••这些虽都是细节小事,但又往往是我们未能做好的事情。 作为襄阳公民,让我们从细节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时刻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准,用一件件细节小事来展示古城襄阳的文明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