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南
- 精华
- 4
中尉
沔鹄佬 花鼓迷
 
- 积分
- 2743
IP属地:湖南省长沙市
|
发表于 湖南省长沙市 2012-10-25 07:0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文:仙桃,汉江现代粮仓
2012年10月25日06:08
湖北日报讯 图为:机械化让种粮大户刘立新(左)走上致富路。(记者 陈迹 摄)
记者 张云宽 雷闯 别鸣
“今天,我把最后多的一千斤粮食卖了,家里粮仓就留了点自己吃。”16日上午,在仙桃市郑场镇渔泛村8组村民贾爱平家,这位40多岁的汉子数着钞票,脸上笑开了花。
相比去年,他今年又多收了几千斤。这是贾爱平承包种粮以来,第九年大增收。
10月16日,也是世界粮食日。就在本报采访组在郑场镇采访时,副省长赵斌也在仙桃郑场等乡镇检查粮食生产情况。“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曾经,这首传唱了千百年的民谣,反映了仙桃人民过去饱受汉江水患之苦,常常颗粒无收的惨景。
今天,这座紧邻汉江的城市,更喜欢唱民谣后面一句:“若是一年大丰收,狗子都不吃糯米粥。”
仙桃市委书记刘新池自豪地说,去年,仙桃实现了粮食八年增,为全省粮食八年增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年,仙桃粮食再次高产,创下九年增新纪录。
一路走访,农民们无不喜笑颜开。
2012年,仙桃市粮食总产量有望达16亿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九年来,每年增产5000万斤。
九年大丰收,大增产,仙桃这座湖北工业强市是如何做到的?
刘新池的答案是:减少农民扶农民,跳出农业抓农业。通过土地扭转,让资金向农业集中,实现耕地规模化、机械化、组织化。
近十年来,仙桃和很多城市一样,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缺乏,单个家庭土地使用率逐年降低,土地面临闲置危险。
刘新池说,土地扭转后,集中向种粮大户、公司、合作社转移,这一问题迎难而解。
8年前,贾爱平自有土地几亩,每年收入不足万元。2004年,他开始租地种粮。去年,他承包了80多亩地,购买了一台插秧收割机。“每亩产粮1600斤,每斤售价1.36元,除去800多元成本,一亩地纯收入为1000元。”仅种粮一项,贾爱平一家的收入就达9万元。
有了一台机器,贾爱平一年只需忙碌一个多月,其他时间都用在养猪上。他说,一年100多头猪又能挣8万元。“种粮加喂猪,一年15万的收入,足以保证一家5口人的生活无忧。”谈笑间,贾爱平很知足、很幸福。
仙桃市农业局局长郭金相说,土地集中后,必然带来机械化。机械化产生的效益,必然会加剧资金向农业集中,进一步扩大土地规模和机械化程度。
在渔泛村种粮大王刘立新的院子里,停放着四五辆收割机、插秧机等车辆。小汽车都无地可放,停在了马路边。
47岁的刘立新是河南人,对种田情有独钟。90年代,他在电视上看到,江汉平原田多,机械操作少。他便带着一家老小,开着一辆“小四轮”(插秧机)来到仙桃郑场。
2001年,刘立新靠着这辆小四轮,开始在渔泛村承包土地种水稻、花生。随着租赁规模的扩大,他不断添置机械设备。“以前,人工收花生,一天捡不到一亩,现在,一台机器一天连收带剥几十亩。”刘立新说,现在承包500多亩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一年纯收入超过50万元。
数据显示,目前,仙桃市机械化插秧率达70%,机械化收割达100%。
在仙桃市剅河镇余脑村,成立了一家仙桃市裕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股东是几十个村民。
今年,合作社扭转了全村2000多亩田,采用“油稻模式”,交替种植水稻和油菜。该合作社负责人汤正胜介绍,合作社有7台播种机,20多台收割机,整体效率比人工至少提高10倍以上。明年,合作社受益将突破1000万元。
郭金相说,目前,全市已有20个村像余脑村一样,实现了整村土地扭转,扭转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0%。
每年,仙桃市政府拿出100万元奖励种粮大户和企业。每到农忙时,农业部门会组织专班,到每个村送技术、送农资,确保农户科学种粮,有效防治病害虫。
刘新池说,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后,更多农民出租土地后来到城市打工,这有效弥补了工厂缺工的难题。
(来源: 湖北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