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691|回复: 2

仙桃市关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复制链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0-25 10: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仙桃市关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富裕以后的农民,依然处在文化相对贫乏,文明相对落后的状态,培育和发扬文明、健康、和谐的农村乡风文明,显得十分迫切。
一、当前乡风文明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1、农民致富愿望普遍增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致富愿望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的农民形成了“学技术、忙致富”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涌现了许多“科技明白人”和“科技中心户”,使科学种养技术真正做到了进村入户。
2、农民遵纪守法意识提高。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的遵纪守法意识也普遍增强,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如我市沔城回族镇自建镇以来,十八年无命案,持续实现了“无重大事故、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上访事件”的三无目标。
3、拥护党的政策,集体荣誉感增强。随着减免农业税和发放种粮补贴等政策落实到位,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各地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农村呈现出农民减负增收,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稳定的局面。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党的政策,真心希望政府的“惠农”政策保持稳定。他们普遍开始关心集体事务,希望村组干部能够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带领群众致富。
4、传统美德得到弘扬。仙桃市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广大农村孕育出许多纯朴的乡风民俗,尊老爱幼已经成为仙桃人民世世代代的美德。连续9年在全市开展“敬老好儿女”评选表彰活动,评出市级“敬老好儿女”278名,镇办级“敬老好儿女”2000多名,有效地弘扬了家庭美德,倡导了社会新风。
5、群众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近两年来,我们采取政府以奖代补、各地多方自筹的方式,对各个镇的中心影剧院进行维修改造,并统一更名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巩固了镇域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现在已开通200多个村。大力推进文化中心户建设,号召各级文明单位积极扶持文化中心户的发展,去年组织10家省级文明单位重点帮扶了10个市级农村文化中心户示范户,目前,全市文化中心户已发展到近200多个。各种民间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陈场一个镇就有农民腰鼓队20多支。各地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文化和民间节庆文化,如沔城镇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九的文化庙会、正月十五花灯节、端午龙舟节、七月荷花艺术节、元旦春节期间的诗词楹联书画展和民间文艺表演赛等吸引农民广泛参与的大型区域性节会活动。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方式也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二、当前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比较薄弱。一是村内广播设施已闲置或废弃,由于广播电视体制调整和农村税费改革,使广播事业经费投入渠道不畅,广播很多不通。过去搞农村群众宣传,农村广播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方便快捷,覆盖面广,效果好,现在要通过层层召开动员会,时效性和受众面都受到影响。二是农村缺乏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且设施设备不足,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2、有组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太少。由于缺乏专职的农村文化队伍和活动经费,现有的农村文化活动有很多是群众自发的,村民喜欢的露天电影、地方戏演出太少。没通有线电视的地方,农闲时老年人溜墙根晒太阳,年轻人聚到一起打麻将的情况还较多。村民平时的文化活动只局限于小打小闹、自娱自乐。农民群众的教育、学习活动也比较少而单薄,教育培训重形式轻内容、重学习轻督办、重干部轻群众。
3、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农村不够。如今农民对文明的需求日益强烈,但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对“文明”的辨别能力弱。一是对外来思想全盘接受。农民外出打工,在带回收入的同时,带回了一些新观念、新思想,但他们也带回诸如黄赌毒邪、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糟粕,农民很难辨别其善恶美丑,照单全收,导致思想日益复杂。二是封建传统思想还有一定市场,传统美德与封建迷信相互混淆。在一些民俗活动中还夹杂着封建迷信色彩和重男轻女等落后思想。三是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由于生活习惯以及公共设施的不配套,目前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还较普遍,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基层干部认识上有偏差。村镇干部普遍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属上层建筑的范畴,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乡风自然会文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力的措施。二是宣传教育手段单一。一方面,宣传方式因循守旧,一般只采用发资料、开会、张贴标语口号等方式传递信息,农民群众只能被动接受,缺乏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农民群众喜欢看电视、电影、图书、报纸,但是还有2/3的村没通有线电视,电影发行放映出现真空,绝大多数村里没有图书室。虽然村里订阅了党报党刊,但在村干部手中,一般农民很难看到,有的村党报党刊要在4-5天之后才能收到,新闻已变成旧闻。村民了解知识、信息的渠道还比较狭窄。三是资金投入不到位。农业税免征后,村级财力普遍困难,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积累,难以安排出资金用于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各级政府对村级文化设施的投入还很少。
三、进一步促进乡风文明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文化设施。要做好文化阵地的规划,逐步健全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阵地保障。要兴建融图书室和阅览室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室,备有电视、音响、书柜等基本设施及文化娱乐设备和1000册以上图书、2份以上党报党刊。鼓励有条件的村,兴建农村休闲广场,配备健身器材,用于文化排演、休闲娱乐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恢复农村广播阵地的使用,加快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一批“文化中心户”,并发挥阵地作用,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2、培植文艺骨干。要建立稳定的文化志愿者队伍,采取村委会聘请等方式鼓励有影响的艺术家、教师和具备文艺专长的居民担任文化指导(辅导)员,指导基层开展文化活动,规范和加强群众业余文艺、体育团队建设,培育和发展村级民间文艺团体,充分发挥其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基层文体组织要加强管理和指导,有组织地参加市、镇举办的文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基层群众业余文体团队的文化素养和水平。
3、组织各项活动。要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文明新村创建不断引向深入。一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各村要制定并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持家、敬业奉献”公民道德规范,促使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要充分利用农民学校、广播、电视、科技示范基地等有效载体定期举办专家讲座、技术指导,加大农民培训力度。要抓好对农民的普法教育,促进农民确立法治观念。二是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要以四季为主线,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利用农闲时机广泛开展农民运动会,举办篮球、乒乓球、拔河、健身等农民喜爱的体育项目,要组织开展深受老年人欢迎的棋牌、秧歌、腰鼓等文体活动,让他们老有所“闲”,老有所乐。广泛开展舞龙、舞狮、采莲船、划龙舟等民俗民间活动,让农民“闲有所乐”。三是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要在村民中大力开展“刹三风、树三德”活动,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和社会风气,积极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思想观念,坚决刹住封建迷信风、赌博抹牌风、大操大办风,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大力提倡“厚养薄葬”,积极倡导“生态葬”的社会新风尚。四是开展各种先进典型的评比活动。在农村未成年人中开展以“孝行、雅行”为核心的“文明使者”评选活动,在成年人中开展“敬老好儿女”评选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明新风户”创建活动等,要切实提高创建水平,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立新风。
4、成立民间组织。各村要成立村级“红白喜事理事会”、“禁赌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文明新风评议会”等民间自治组织,推选村内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担任会长、副会长,吸纳思想品德好、为人处事正派、有一技之长的人为会员,在村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民间团体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开展工作,帮助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关心下一代协会要着力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成长,注意“留守学生”在成长中的心理变化、行为养成等。文明新风评议会要积极参与文明新村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新人新事、家庭卫生、庭院绿化情况的评议和“文明新风户”、“敬老好儿女”、“文明使者”等评比表彰活动等。(仙桃市文明办)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0-25 10: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
       W020121019556332458503.jpg
中国曾“以右为尊”,但“靠左走”历史更悠久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道路交通基本规则就是靠右侧行走,或者行驶。这个“靠右走”的规则似乎是约定俗成的真理。但实际上,我国正式“靠右走”的历史远不及“靠左走”长远,这个简单的规则蕴含着很多历史典故与渊源。
  古代中国,“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不是一成不变的。周、秦、汉时,是“以右为尊”的,从东汉至隋唐、两宋,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元朝又规定“以右为尊”,到了明清复改“以左为尊”。
  但是,“以右为尊”的传统在一个地方不适用,那就是乘车和走路之时。古代出行乘车之时,如果是日常出行,多人同乘,那么坐在左边的人一定是尊长。如果是战车,那么靠右的人一定是长官,靠左的人是车夫。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为了安全。因为古代车行靠左,在战场上坐在右边相对安全一些。同样道理,如果几个人一同步行出行,那么,尊长要走在前面,如果尊长需要在行进中与人交谈,那么,地位稍低的人就要靠在右边,这样做同样是为了保障尊长者的安全。对此,宋代大儒朱熹曾对弟子说:“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W020121019556327957836.jpg
    英国至今保留着汽车左行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0-25 10: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老子说: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