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200|回复: 0

“四镇战略”催生卧龙华丽蝶变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235

主题

2342

帖子

3233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233

IP属地:广东省东莞市

发表于 广东省东莞市 2012-10-25 13: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镇战略”催生卧龙华丽蝶变
收藏 复制链接 打印来源: 楚天快报   
我要评论】时间:2012-10-25 02:14:10


卧龙全景

九天宫

卧龙万亩山药基地

卧龙万亩优质水稻基地

街道立面整治

迁村腾地还建房 (见习记者 韩旭 摄)
  襄阳网 (记者 张凡 通讯员 黄朝华 龚传景)
  襄阳名镇襄城卧龙
  襄城区卧龙镇位于襄阳城区西南郊,距襄阳古城13公里,因毗邻诸葛亮(卧龙先生)隐居地古隆中而得名。镇区北濒汉水,东临隆中,南连南漳县九集镇,西接谷城县茨河镇,版图面积283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两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8.3万。
  解放后,先后更名为襄阳县泥咀区,泥咀公社和泥咀镇,2003年11月18日更名为卧龙镇。
  卧龙镇凭依汉江黄金水道,沙地资源丰富、气候温润,是湖北山药产销第一镇和油菜制种第一镇。这里山水灵秀、历史积淀深厚,穿境而过的303省道将凤凰温泉、木牛山森林公园、九天娘娘洞10大溶洞群、白马寺、孔明湖等自然历史景观串联成线。
  北面清澈的汉江如玉带环绕村庄,波光粼粼、如诗如画的盛景美不胜收;西边连绵的群山似波浪起伏,扼守襄阳西出阳关的要道。这里就是汉江水畔、名胜环抱的襄城区卧龙镇。
  地处大襄阳都市西郊,卧龙镇委、镇政府一班人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经济强镇、旅游名镇、文化古镇、生态重镇“的“四镇“发展战略。勤劳智慧的卧龙人民,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产业转型的历史机遇,助推了卧龙华丽炫美的蝶变。
  在“四个襄阳“建设大潮中,卧龙儿女吹响了新一轮奋发图强的时代号角。如今,卧龙镇已由城市的“边缘”成为城市发展的“前沿”、由区县“交界”地带发展为区域“交会”的名镇。
  领导方式转变
  变出谋发展办大事的务实作风
  卧龙镇的昨天因诸葛亮隐居而闻名,卧龙镇的今天因发展文化旅游而精彩。
  是的,这里的过去辉煌灿烂,源远流长,新石器遗址、春秋战国遗址、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遗址如繁星点点镶嵌在辖区2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更为人熟知的还是三国故事。一代名相诸葛孔明曾在此躬耕苦读,并写下了传世名作《隆中对》。他初出茅庐便绽放智慧,文功武略,扬名中外。
  卧龙镇绝不可能仅仅徜徉在“卧龙”的名气中,必须准确定位、跨越发展,让古镇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富足。那么,卧龙镇究竟该如何定位和发展?2012年新年伊始,始终萦绕在卧龙镇领导班子脑海中的这一问题渐渐有了答案。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道“作业题”就是镇委领导班子背诵600余字的《隆中对》,这是一道“文化菜”,抚今思昔,推陈出新,在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大家审视了卧龙的历史、现状,感受到了责任与使命,理顺了发展思路与方向,科学的顶层设计理念一旦插上飞翔的翅膀必将翱翔于蔚蓝的天空。
  至此,一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活动就此展开。
  领导方式转变催生了卧龙蝶变,变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变的是一种方式方法,变的是一种工作作风,变的是一种发展环境,变的是一种态势、形势、气势。卧龙镇明确提出经济强镇、旅游名镇、文化古镇、生态重镇的“四镇发展战略”。
  优化产业发展格局
  卧龙处处展现独特迷人魅力
  10月18日,记者驱车在卧龙镇采访发现,景区门前,前来游玩的全国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新开工的企业项目,正热火朝天紧张施工;一望无垠的田间地头,农民们正在万亩山药基地忙碌……
  该镇正通过“四镇发展战略”定位,优化产业发展结构,谋求管理精细化、民生幸福化、旅游立体化、城市功能化、文化产业化、经济绿色化。
  卧龙镇过去是一个农业大镇,稳定农业种植面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是卧龙镇多年的工作重心。
  近年来,卧龙镇依托地处城郊,辖区林多、滩多、山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卧龙镇的农业呈现“一压”、“二稳”、“三抓”、“四变”的良好格局。“一压”就是压缩非耕地面积。“二稳”就是稳定水稻和油菜制种面积,稳定主产区粮食产量包括“菜篮子”。“三抓”就是抓产业结构调整、抓农村管理创新、抓商业运作和订单农业。“四变”就是变土地被动流转为主动,加快特色农业步伐;变单一种植为立体种植,实施精品农业;变初级产品为高级,培育市场竞争力,配套观光农业;变松散方式为集约,推广机械耕种;变传统为科学,精选良种,群防群治。
  现在,以草莓等瓜果、蔬菜采摘体验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以万亩山药基地观光体验、万亩生态林下作物种植为代表的度假观光农业;以油菜制种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以垂钓、农家乐为代表的服务业,使得农业与旅游在卧龙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2009年起至今,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推进产业振兴,卧龙镇紧紧把握这一机遇,对登门的招商企业实行严格筛选,最终使契合卧龙发展思路的旅游、环保产业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确立智慧之源、九天圣境、山水卧龙的旅游发展理念,以旅游为首的第三产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实现了以“三产”促“一产”带“二产”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久的将来,卧龙镇将建成一个集国际疗养、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文化艺术和原生态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集散基地。
  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
  从百姓笑脸看卧龙镇民生改善
  19日,66岁的卧龙镇毕庙村居民张启平,领到了两套还建房钥匙:一套66平米由老两口居住,一套110余平米留给儿子居住。当天下午,她忙完农活即让儿子测量新房,准备开工装修。
  老人提及眼前的变化喜不自禁:“过去山高路远,地处偏僻,来一次集镇就得花1个多小时,现在住上了小区新房,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同行的镇长刘佳介绍,像张启平这样“洗脚进镇”的村民共有400余户,他们将集体搬进28栋小区新房,卧龙镇通过“迁村腾地”模式,新增平整土地1000多亩,既为大项目的落户和小城市发展赢得了空间,又让村民共享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近5年来,卧龙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刷新,年均增长20%,而山药种植户年均增速达30%,山药产量从最初每亩1500-20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每亩4000-4500公斤左右,全镇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产销量常年保持在8000-10000吨。每年有5000余吨的精包装山药远销外地,1000多吨进入武商、武汉中百仓储等大型超市,产品注册商标为“茅庐”牌,去年又取得了“襄阳山药”地理商标,成为鄂西北叫得最响的农产品之一,多次受到省、市、区有关部门的表彰。
  襄阳市第二批、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氏舞狮及独具卧龙特色的民间花轿艺术、鄢洲大戏、古戏今唱文艺茶社等民间文化艺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当地老百姓经常用喜爱的舞龙舞狮、抬花轿团队,搭了一台又一台文艺大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描绘着未来的美好蓝图,传递着现代文明理念。
  今年卧龙镇投入400万元建立了卧龙垃圾中转站,并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运行模式,定期对集镇中心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集中考核检查,全面推行城镇卫生问责机制和奖惩机制,受到省市领导好评。今年4月卧龙镇被评为全市生态乡镇(全市仅4个),凤凰温泉也被评为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
  一年来,卧龙镇筹资800余万元,建成村卫生室36个,两家村卫生室已获得省级示范村卫生室,按省级示范村卫生室标准建设的已完工12家,
  村组干部对卧龙镇正在实施的小城市发展战略和旅游名镇方略充满信心。一个规划为“一心”、“三轴”、“四片”、“六区”的新的城市发展蓝图已经构建,新的幸福生活正张开双臂拥抱勤劳、聪明、热情的卧龙人。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知足常乐、何不乐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