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5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 积分
- 12818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
本帖最后由 仙岛人家 于 2012-10-31 17:10 编辑
原县第二光荣院院长余圣钦
元勋后人们在烈士墓林瞻仰烈士
滕代远之子腾飞在烈士墓林瞻仰烈士
无名烈士墓
站在龙港烈士墓前,只有一种感觉:震撼!三千多座墓碑,除了30人有名字外,绝大部分没有名字。他们是谁,从哪里来?他们的亲人知道他们长眠在这里吗?电影《集结号》和电视剧《七十七封阵亡通知书》中的镜头浮现在眼前,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亲人那种生死两茫茫的绝望的守望和期盼,一种沉重在心头无法挥去。
龙港开发区新光集团的余尚勇先生此时也低着头在寻找,看到这些无名的墓碑,他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呢?这些烈士就这样找不到名字了?有部门为他们找过吗?
湘鄂赣边区鄂东南红军烈士墓林,位于阳新县龙港镇一个叫作鹅塘堰的地方,这里埋葬着3011位红军烈士的忠骨,但只有30位烈士拥有名字,剩下的两千多位则是无名烈士。
这是因为百姓在清理烈士的遗物时,发现有少量苏区货币的,就请人打造一方石碑,而大多数烈士则是用一块木牌代替了墓碑。多年后,这些原本记录烈士姓名的木牌随着他们的忠骨一同化为了一捧沃土。
这个烈士墓林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无名烈士又是谁?他们的家在哪里?他们的后人曾经有没有寻找过他们?寻找的结果又是怎样?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采访了原县第二光荣院院长余圣钦。
3000余名伤员医治无效
1929年至1932年间,龙港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大后方,当时在龙港的白岭、鹅塘堰、黄道垅、骆家梁、岩泉一带的百姓祠堂里设立有红军后方医院。
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红军伤员大都被转送这些后方医院治疗。由于当时简陋的医疗条件,先后有3000余名伤员因医治无效,壮烈牺牲。
在当时的龙港,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参加了红军,乡村中只有妇女和老幼,在掩埋这里红军烈士时,妇女们总是先要将烈士们的遗体擦洗干净,用白布包裹好,三四人一组将他们抬到山岗上。
那时的中年妇女大多还是裹着小脚,上山时,走前的妇女总是跪着,一点一点地爬上山坡将他们掩埋,之后在墓旁边栽上油茶树。
多年后,油茶树成林后,当地的百姓定下一个乡规,不到山茶成熟,任何人、畜不得进入山茶林,其目的是要保护这些英灵。
转业军人完成浩大工程
他是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一个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个转业回乡的老军人,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老人,带着一群老人完成了一项浩大的工程——将阳新县龙港境内零散分布的3011具红军烈士遗骸迁入现在占地64亩的烈士墓林中。
余圣钦,阳新县龙港镇人,1969年入伍,1970年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3年后转业回乡干基层工作,在当地光荣院任院长期间,他带领院内一群年过六旬的老人完成了湘鄂赣边区鄂东南红军烈士墓林的筹建工作。
“我们要对烈士负责!”当问到他迁墓的初衷时,一句简单的话,却道出了许多阳新人的心声。阳新是全国有名的烈士县,20多万烈士为革命事业牺牲后,由于情况紧急,多半是就地埋葬,很多烈士墓都没有被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道这些烈士墓方位的人越来越少,烈士墓的保护情况令人担忧。
“那些烈士墓啊,有的墓还被移了位置,杂草丛生,很多都长成了小树林,当地不知情的老百姓就在上面放牛放羊……”几句话,余圣钦就将当时的情况描述了出来,“要把这些烈士墓集中起来,形成烈士墓林。”就这样,他带着光荣院内的一批老人,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筹建工作。
选址迁坟建成烈士墓林
在这三年里,他们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摆在余圣钦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烈士墓的具体位置不确定。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加上自己对龙港当地的了解,以及当地老百姓的描述,他大致确定后,先在干塘山、黄道陇、骆家梁、岩泉、石丘这五个烈士墓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工作。
地点的问题初步解决,经费的问题又浮出水面,这样一个大的工程,绝不是一个小数字。“我们的经费问题,是在省里的支持下,县里领导的关心下才有着落的。”轻轻松松几句话背后,不知道包含着多少艰辛。
在墓林选址的问题上,余圣钦也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建设墓林需要征地,征地就不可避免的要跟当地老百姓打交道,“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我们的啊!墓林选址三次,最后才定址鹅塘堰。”
2003年3月,占地面积64亩的湘鄂赣边区鄂东南红军烈士墓林破土动工。次年清明,便开始了白岭、黄道垄、骆家梁、门楼、石丘烈士忠骨的迁移工作。
谈起当时的情形,余圣钦不禁感慨,在开掘烈士墓的时候,尸骸的收集工作没人来做,甚至是找一辆拖运的车都很困难。“他们都怕。不过后来还是以每辆车300元一天的价格租到了车。”当时,各烈士墓地所属生产队主要负责挖,光荣院的老人和职工负责捡。“在黄桥村挖一处烈士墓时,挖了1.6米深,工人们就不愿意挖了,在我的再三要求下,一直挖到1.9米深,才看到烈士墓。”余圣钦回忆,“当时迁这些坟,花了25天,每天早上七点钟就出门了,吃的都在现场解决。都是想让烈士们早一点安息。”简单的一句话,将他内心最朴实的的感情表达了出来。
四处奔走寻找烈士身份
“我们要对烈士负责!”这是一句简单却又充满力量的话。
在光荣院任职期间,余圣钦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没有停止对墓林的照顾。在黄桥村迁移烈士忠骨的过程中,余圣钦发现一处清楚记录有人名、地名、职务的墓碑。根据碑文记载,墓主名叫涂松,湖南平江人,是红三师七团二营七连的排长。
于是,余圣钦带着记录有15名平江县烈士的名册,驱车赶往平江县,在那里查找了整整三天。“去到平江先后,查找了当地的县志、烈士英名录,只查到了一个,但是字同名不同,无法确认烈士身份。”
余圣钦不甘心,在当地民政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毅然前往平江县烈士陵园、平江县秋收起义纪念馆查找。“我当时跟他们的领导说,在我们湘鄂赣边区,阳新县龙港镇,有好多部队牺牲的烈士,大部分是无名的,希望能够找到烈士的后人。”对方则遗憾地表示,找到那些后人的希望不大,因为秋收起义爆发后,许多村庄的人都被杀光了。
余圣钦只得无功而返。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余圣钦举例道,例如牺牲于鹅塘堰的红十六军干部参谋吴政芝,也是湖南平江县人,但是翻遍了平江县的烈士英名录,怎么也找不到这个人。余圣钦说,“当地民政部门的解释是,确实存在有的烈士参加革命后,把名字改了,或者是牺牲时老乡说的名字与当地记录的名字也有出入的情况,但还是没有更多辅证加以确认。”
〉〉现场
革命元勋后代瞻仰红军烈士墓林
昨日下午,湘鄂赣苏区元勋后代们冒雨瞻仰了位于龙港镇的红军烈士墓林和革命历史纪念馆,并前往红军街重走父辈们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当日下午2时30分,车队抵达了龙港镇红军烈士墓林。在烈士墓林纪念碑前,元勋后代们向永远躺在这片沃土上的红军烈士们献上了早已准备好的花篮,而边上的条幅处则用毛笔写上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以寄托后辈们无限的哀思。
“这里的墓碑上大多没有名字,我们只能把数字刻在上头。”解说员告诉元勋的后代们,由于革命年代条件艰苦,大多数在这里牺牲的红军战士只能就地掩埋,然后立上木头制作的墓碑。随着时间的流逝,木制的墓碑开始腐烂,墓碑上的名字早已看不清楚。“所以,在建成烈士陵园后,政府在墓碑上写上序号,以此来缅怀这些为革命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无名先烈。”元勋后代们绕着墓林徐徐前行,有的甚至让雨水打湿了自己的衣襟却浑然不知。
离开红军烈士墓林后,一行人又来到了龙岗革命历史博物馆。看着眼前大批的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元勋后代们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能收集这些资料太难得了,我在其他地方都无法读到这么好、这么详细的史料。”
湘鄂赣苏区创始人滕代远之子滕飞告诉记者,阳新办的纪念馆非常有特色,看完这些历史文物和史料后,他的脑海里早已能显现出当年父亲在这块土地上和同志们一起战斗的情景。滕飞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非常认真,每一件文物和每一段史料都会一一细看,当有人走近的时候他都没有发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