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少尉
 
- 积分
- 119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田克华:真善美的吟咏
——读姜锋青先生散文集《美丽的琥珀色》(樊湖副刊2012年第44期)
古人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最近,读了姜锋青先生新出版的散文集《美丽的琥珀色》,体验了一回“每有意会”的快感,尽管未臻“欣而忘食”,倒也确实引人入胜,令人不忍释卷。全书近30万字,收录了散文、随笔、杂文160余篇,其中大部分篇什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并被选刊转载。作者按内容将篇目分作 “松风墨香”、“洗心灵泉”、“西山玫瑰”,“退谷藏幽”四大部分,每部分都以故乡的西山景点命题,显现了本土作家浓厚的恋域情结。姜锋青中、青年时代是我省颇有名气的小说作家,曾以显著的创作成绩进入湖北省作协文学院任首届创作员(时下称签约作家),在时任文学院院长徐迟先生的影响和指导下,从事散文写作。多年来,他的散文以其吞吐古今,汇聚东西的气象,形成了一种融汇智慧、才情与学识的写作风格,他在传统与现代的坐标上,寻找散文创新的契合点,因而,其作品的整体文化风度隽茂悠远,机敏通达。他的散文有自己的灵魂和气韵,在汹涌的时代潮流面前,沉潜而平静地流淌,不落窠臼而彰显其在精神与艺术上的超前意识,方家称其“上承中国古典余脉,下启现代散文新风”,有“穿越古今的思想,有洞悉人世的智慧,有作者的坦率与真诚,以及潜伏在生命力中的热与光。”翻开《美丽的琥珀色》,我们发现不少篇什涉及到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追问,这大概由于作者经历过漠视生命的疯狂岁月后的一种反思,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常萦绕在作者心头,使他的不少作品或多或少涉及到这一命题,不论写人如《诗人的馈赠》、《夏雨田的信》、写物如《站在梅花石刻前》、还是写景如《苏子遗亭》、《观音阁沉思》,还是写一个地方如《红莲湖之梦》,都写了人的存在,写了生命的意义以及人性光辉的复归。掩卷之后,久久凝望着扉页上那句话:文学艺术是“人生修养和人格趣味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唯有体现其襟怀、学识、修养,才华的灵魂文字才能搭建自己的文学形象。”不禁思绪万千。我原以为自己对姜锋青先生相当熟识,但读完这本书后,方知我对他的了解十分粗浅。虽然我是做群众文化工作的,他是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专业背景迥异,但由于我们有相近的年龄,大致相似的出身经历,于是互相感到很投缘。尽管我们不在同一单位工作,但我对他的人生经历和人品风范十分敬重而引为知己。但对他为何在退休多年,身体欠佳的状况下仍殚精竭虑地埋首书山墨海有些不解,读完他这部散文集,我仿佛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原来,他一直把文学视为心中之佛,在他的灵魂深处,文学是庄严而富有神性的,值得用一生的香火去敬奉。依敝人之浅见,原以为作者在这本书中会以自己的身世经历作为卖点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拨动读者的心弦。读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多么庸俗,太低估了作者的人生智慧和思想境界。坎坷的经历,对姜锋青先生而言,不只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更是他成长奋进的的动力。他当然要“书坎坷”,但他不曾抱怨,不曾沉溺于个人的苦难,更没有大肆渲染浩劫年代的种种悲怆,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不囿于私人的情感,平实地记述当时的人和事,处处表露出宽厚的胸襟,仁爱的境界,闪射出人性的光芒。诚如智者所言,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丰赡的文学素养,融进生命的素材之中”,因而产生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可谓真善美的结构,真善美的吟咏,真善美的结晶!真是善美之根,作者的本真、率真、诚真,摒弃私心杂念,排除浮躁心态,以一颗淳朴的心来描述真人,记述真事,抒发真情。如“诗人的馈赠”、“夏雨田的信”、“红莲湖之梦”等,无论是真挚的友情,苦涩的亲情还是凄美的爱情,都是作者真情的流淌,从而唤起人们的记忆,产生共鸣。善是真的情侣,由真而善,真善相携。作者在《善良是心中的瑰宝》一文中说:“善的教化正是人性至高至纯的道德教化”。这善有两个层面:一是人格的善,属于精神,思想,品格层面,即善心,反映出作者心底善良,人性高扬,表露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坚持追求,坚守理想,不为潮流所动,不为时尚所移,不为挫折所变,不为压力所屈。二是行为的善,属于为人处世层面。即善行,这一方面反映出作者与人为善,好善乐施,好做善事;另一方面反映作者嫉恶如仇,鄙视小人,抵制恶行,处处体现出作者那种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感恩,少一点抱怨和嫉恨的气度。由于作者的善,才能善于发现他人的善,捕捉他人的善,挖掘他人的善,有时是不经意间就流露出作者对人性善的赞美。如该书中《乡下客敲门》、《送报少年》等文章读后如品香茗,回味无穷。在《老师的拐杖》里,我看到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素描。我喻其为素描,因为寥寥数笔,把曹老师在非常年月所受奚落与侮辱不讳言不掩盖。正因为对老师有一颗敬慕而坦诚的心,因而,所有平静从容的描述就更如一幅版画木刻黑白分明。“爸爸是流着眼泪讲完这段往事的,这眼泪便在我心中凝成了沉甸甸的铅块。”这句话,猛如击鼓般让我感到强烈的震撼,作者那“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也就妙笔神至地传递到位了。美是真善培育的花朵。由真善而美,美的文字,美的人格,美的心灵,美所必然。在书的封面以淡淡的色调印着一小段作者的心语:“你要把一个字安排停当,就必须拥有上千吨语言的矿藏”。是的,语言是文章之本,优美的语言是此书的一大特点。在“洗心灵泉”的每篇文章中,作者以平和的言语和敦厚的诱导试图建树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既有叙事的张弛有度,也有深谙行文须有高低起伏之理,因此在遣词造句上态度是温情的,客观的,大量的灿若电石火花般的精辟议论,呈现出文字的活泼与机敏。诚如作者所言:“唯有体现其襟怀学识,修养才华的灵性文字,才能搭建自己的文学形象。”每篇文章在描述事物时,不仅努力做到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还善于在一些没有太多波澜的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背后,发掘出生活的真谛,在娓娓道来的质朴的叙述中留给读者一点掩卷长思的咀嚼和回味。总之,读完此书,意外多多,意犹未尽,感悟颇深。姜锋青先生的散文,有的像深沉夤夜的月华,如水一样宁静,在大地上无形极具张力地流淌;有的如璀璨群星的聚会,照亮我们的心灵,带着我们踏上驿路,去天涯海角兜风或者冲浪。作者在文学苦旅的求索中,走过人生的四季回廊,横笛弄秋月,长歌吟松风。时至暮年,仍继续踏出深深浅浅、平平仄仄的脚印,给人们留下真善美的歌吟。勉力写下这篇书评,突然觉得有“六指抓痒”的感觉,不是吗?因为你要彻底了解姜锋青,读那篇“自序”足够,你要倾听他的写作心得,那篇“后记”也尽见心怀,所以写到这会儿,我禁不住有点忧虑,我来对这本沉甸甸的书点点评评是自不量力。不管怎样,在我的这位睿智勤勉的益友良师面前班门弄斧,顾不得贻笑大方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