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谈 罗国亮 诗是艺术的巅峰,世人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诗”称为“五艺”,唯有诗集文学与艺术于一身,她是文坛明珠,也是艺苑奇葩。诗是美的最高境界,当人们对美的赞颂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只能借助于诗,于是就有了“如诗如画”、“诗情画意”之说。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杰作。她随五千年中华文明一起走来,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没有哪一种文化形态能有如此渊源流长的历史和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弘扬传统文化高潮的兴起,中华诗词面临新的伟大复兴,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笔者想谈谈一些自学的体会。 诗词范畴 诗词是一种古典而高雅的艺术,她是诗的一种特定形式。当诗和词联系在一起称为诗词的时候,就赋予了她特定的内涵,广义的诗词包括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长短句、乐府、骈文、辞赋、绝句、律诗、词和曲。自由诗来源于西方,不属于诗词的范畴,正如歌剧、话剧不属于戏剧一样,这绝不是清高自傲和自我封闭。有一些文化形态有深厚的土壤和广泛的读者,但也不能归于诗词,比如新古诗,“参加工作五十年,继续革命永向前”。标语口号体,“鼓足干劲争上游,团结一心再加油”。歌谣体也叫顺口溜,“党的政策暖人心,走村串户只为民”。戏文体当然是地方戏,“走了一村又一村,前面就是十一墩”。在一个百花齐放的社会,无疑应该允许她们的存在,但不能与诗词混同。 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是关于“字数、句式、押韵、对仗、平仄”的格式和规律。格律是人定的,正如先有语言后有语法一样,格律后于诗而产生。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也叫古风,写法比较自由,从魏晋时期声韵学的兴起到唐代绝句和律诗格律的固定化,格律成为一门学问。至于宋词和元曲,虽然语言日趋口语化,但格律只能对号入座。如何对待诗词格律?首先,后人也写古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就写过《蜀道难》、《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学者研究发现,《唐诗三百首》里近半数的五绝有违格律,因为那是古绝,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律诗则没有近体古体之分,不能越雷池半步,不过也有变通的办法。一是“补拗”,缺什么补什么,可以本句补也可下句补,这是古人自我解脱的智慧。二是允许方言,早先的声韵多立足方言,有人研究李白有些诗只有按四川方言才合乎格律。宋以后为了适应科举,逐步有了《平水韵》、《中原韵》之类的韵书。现代人大可不必去死记硬背,懂普通话的用汉语拼音即可,不懂的也不必字字查字典,一些公认的方言也可入韵,总之不要以词害意。有人为了给自己留个退路,写律诗不冠律,我认为只要字数句式与律诗一致,就应遵循律诗的格律。这是对文化的敬重,“讲究格律,不拘泥于格律”,算是我的一管之见。 诗词意境 诗要有诗魂,否则便是一堆散乱的文字。写诗先要立意,所谓有感而发,想要说明什么。诗源于先民的相互唱和,因而多反映劳动艰辛、民间疾苦、生活情趣、男欢女爱,后来渐渐变成文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词表现重大政治主题是一件比较难的事,长期适应了政治生活的人们,喜欢政治立意,诗词界的征文也多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老实说,我没有勇气参加这些活动。我曾买回一本五八年的诗集,读起来让人哭笑不得,至于文革中的诗遭到历史的唾弃就顺理成章了。诗词能不能表现政治主题呢,回答是肯定的,但要注意表现手法。一是以小见大。历代诗人中不乏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他们的爱国诗都是通过切身体会来反映。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放浪漫证明他生逢盛世。杜甫听到平乱的消息“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折射他颠沛流离的苦旅。陆游垂暮中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反映他对国家统一的企盼。众多的边塞诗见不到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给人以细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说明征程遥远,“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说明边域荒漠,“古来征战几人回”说明战争的惨烈,“何必马革裹尸还”表达英雄气概。陈毅的梅岭三章,以身处绝境的绝唱反映局势危艰,你看“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你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这里没有一句政治口号和革命字眼,却将一个红军将领的胸怀表现得如此痛快淋漓,叹为观止。二是曲径通幽。借景抒情,借物明志,借古喻今,拟人、比兴、暗喻是常用的手法。毛泽东不愧是高手,他不说推翻蒋家王朝,而是“钟山风雨起苍黄”;不说将革命进行到底,而是“不可沽名学霸王”;不说解放了,而是“换了人间”;不说共产党一定要胜利,而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说共产主义,而是“环球同此凉热”。至于那“苍山似海,残阳如血”的意境可以展开十部书,那“巡天遥看”、“坐地日行”够你遐想八百年。三是直抒胸意。这需要高超的驾驭能力和非凡的艺术功力。岳飞的《满江红》是不朽之作,毛泽东的《长征》是精品。开篇点明不怕远征难,继而展开万水千山,崇山峻岭只是细浪泥丸,烧红的云崖倒有几分暖意,险象环生的铁索不过有点寒冷而已,面对千里雪山不生悲反生喜,历经千难万险,不是不堪回首,而是笑逐颜开,尽开颜与只等闲上下呼应,浑然天成。《长征》是人们熟悉的诗,模仿者不少,但很容易将一些史实和景物排列堆砌一番后不了了之。 诗词语言 人们常说“诗一般的语言”,可见诗是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语言美并不等于华丽花俏,也不是怪僻古涩,我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平实不平淡。“语言不足,嗟叹之,嗟叹不足,歌咏之”,早先的诗是劳动人民真情实感的流露,因而语言朴实,将美的意境蕴藏于平常语言之中。“粒粒皆辛苦”是感悟,“春风吹又生”是哲理,“更上一层楼”是志向,“独钓寒江雪”是气质,“花落知多少”是伤感,“润物细无声”是品德,“枯树老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简直就是山村老太婆眼中的景物,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将全诗推向了一个绝妙的意境。二是通俗不粗俗。诗是给人看的,千百年前的诗如今小学生都看得懂,据说白居易写诗要先念给不识字的母亲听,可见真正是通俗易懂。诗词是高雅艺术,也不能过于粗俗,类似“腊肉锅巴饭”最好不要入诗。有人说“不须放屁”、“狗头军师张”可以入诗,我们何必那样苛刻?我以为那毕竟不是诗人的代表作,且发表于特殊历史时期,学界早有微词,只是唯尊者讳,我们不必效仿。三是古典不古奥。诗词是古典艺术,咏史是主要形式之一,引经据典必不可少,但不能写的怪僻难懂,一些只有少数人知道的典故和已经淘汰了的僻字最好不要用,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让人看不懂才算有学问。古典不排斥现代,但要尽量避免现代词汇,否则就没有古味。比如度量词只能是“斤两尺丈”,而不是“米克”,感叹词只能是“兮哉”,不是“啊呀”,“坦克”只能是“战车铁甲”,车队是“铁流”,军号是“鼓角”,祖国是“江山社稷”,革命家是“志士仁人”,改革开放是“革故鼎新”等等。毛泽东是职业革命家,他的诗里却没有“党”、“革命”之类的词汇。四是练字不造词。诗要有诗眼,一个动词用的好,有画龙点晴之功,“推敲”一词的来历就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斟酌选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如果没有“鸣、上、含、泊”四字就味如嚼蜡了。有人为了格律,生硬地造词,比如“记党恩”,有人把一个成语除去一个字如“万水山”,有人把一个词颠倒过来,如将“吹拂”写成“拂吹”,读起来自然别扭。 诗词入门 学诗要有兴趣,兴趣来源于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诗是一种享受,新诗是咖啡,能让人热血沸腾,诗词是龙井,只要细细品味,定能心旷神怡,诗中的意境美,声韵美,语言美,美不胜收。读的多了,对格律便有了感性认识。兴趣在胸,满目皆诗。楹联是诗,广告中有诗,文章中夹杂着诗,一些文章的题目本身是精彩的诗句。读一些诗词鉴赏,有助于提高审美水平。格律的书当然要看一点,如同学语法一样,其实写文章的人不需去对照语法,格律弄懂了就能运用自如。写诗要有一定知识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给我们遣词造句和引经据典以无穷的空间。学诗要防止功利主义,打牌下棋为什么──活跃大脑,打球练操为什么──健身强体,太极拳可谓古老僵化,但仍是国粹。古代文人,既不是什么会员,也无什么头衔,文章不上报出不了书,他们只是陶冶情操,宣泄情感,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并未想到去启迪他人,教化社会。君不见,爱唱的人,听到琴声喉咙痒,喜舞的人,听到音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们既不要赋予自己过于崇高的使命,也不要怕别人问为什么,走自己的路,无论他人怎样评说。 “入门并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我相信毛泽东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