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5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 积分
- 12818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
罗斌将军回乡纪行 2008年3月8日,原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罗斌将军,在参加完中共湖北省委举办的纪念伍修权将军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后,便率姐妹及亲属风尘仆仆地来到阳新---寻根问祖。
在阳新县王英镇大田村伍氏宗祠前,罗将军一行受到了阳新县委、县政府、王英镇领导和大田村伍氏族人的热烈欢迎。
伍氏宗祠,这座有着三百年历史建筑,承载了伍氏族人在此生活近千年的沧桑岁月。斑驳的古墙、明亮的天井、庄严的神龛、华丽的藻井以及那极富生活气息的木刻石雕,依然张显着这个家族的兴盛,清朝乾隆年间由翰林编修陈光亨题写的“公忠式谷”牌匾与公元2000年加挂的“功著千秋”匾额交相辉映,仿佛诉说着中国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与中国现代伍修权的历史功绩。
伍修权,1908年3月出生在湖北武昌。然而,他与这里的伍氏族人是怎样一种血缘关系呢?当罗斌将军打开那厚厚的木刻版《伍氏宗谱》后,一条清晰的家族传承脉络豁然显现。
在伍玄,先祖的墓茔静卧在龙头山上,在伍氏族人守望中感昭着后世的人们。乡亲的一句问候,渗透着浓浓亲情。将军的深情祭拜,饱含着款款敬意。
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1179年前后),解元出身的伍进仪由湖南的石门迁居阳新,其第五个儿子伍念九成年后,迁移距大田30余里的伍玄创业。后经17代人的繁衍,到伍广廉那一代因为官迁居湖北江夏。又经过伍兴英、伍泰纯、伍先立、伍伦奎、伍理钊五代人的传承至伍修权。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腐朽的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此时,伍理钊已沦为城市贫民。当伍修权出生后,便饱受饥寒交迫之苦。12岁时,是一个偶然机会才让他成为武昌高师附小的一名学生。在这里他有幸遇到了中共早期先行者—陈潭秋。1923年,年仅15岁的伍修权经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他便踏上为中华民族寻求独立、自由、解放的道路,经过毕生奋斗,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院校建设的开拓者之一。
告别乡亲,罗将军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参观,沿着火红的历史凭吊父辈们的丰功伟绩。
中华民族,每个人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浓浓的故乡情结,魂牵梦绕,迫使我们去寻找自己祖祖辈辈生活、战斗过的土地和足迹,这便是寻根。这种寻根的情结就像绿叶对大地的感情一样,是一种义无反顾的必然,一种精神的皈依,那怕是历经千辛万苦也要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根、发端的源。也许,正是情结所系,在罗斌将军的脑海里,对于这片土地,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他都似曾相识。他说:这里的一切让我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真想在这里做一间小屋,住在这里,和这里的青山相伴。
山重重,水重重,人是故乡亲,情是故乡浓。面对着阳新人民的深情厚意,将军的亲属们视阳新为故乡,为建设者家乡,推动阳新社会的发展献言献策,担当起了阳新人的历史使命。
青山永存,碧水常在。寻根寻得春风来,欲引新枝繁花开。记住吧这血染的富川大地,记住吧那大山深处的小小村落----伍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