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在黄河、珠江等江河中生存过,而眼下这一种群已不见踪迹。不过可喜的是,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培育的子二代中华鲟成功催产并受精。今天(11月4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中科院水利部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中华鲟子二代种苗进行了现场计数,同意通过验收。这也标志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历经30年研究,终于获得成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连续多代繁育将变为现实。 在长江水产研究所幼鲟培育中心看到,刚刚孵化出来的子二代中华鲟幼苗,它们大小如米粒一般,类似蝌蚪的形状。由于鱼卵孵化十分讲究,长江水产研究所对水质水温都做了严格要求。记者了解到,这次全人工繁殖的中华鲟雌雄亲本,均为农业部中华鲟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养殖的子一代群体优选培育个体,增殖放流中心在今年10月28号至30号在荆州区太湖农场的增殖放流中心对其实施人工繁殖,共获得中华鲟雌鱼卵6.25万粒,从11月3号开始,陆续孵出中华鲟幼苗2万尾,中华鲟雌雄亲本产后健康存活。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主任危起伟介绍,作为一种大型洄游鱼类,历史上,中华鲟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闽江等流域,由于水体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华鲟仅在长江出现,栖息地消失80%以上。1981年葛洲坝截流后,近30年来,从大海洄游进长江产卵的中华鲟成年亲本逐年减少,特别是2008年以后,中华鲟进入长江里面的每年只有几十尾到一两百尾。 危起伟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长江水产研究所开始进行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并开展人工增值放流活动,这对于保护中华鲟这一物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15年来,长江水产研究所利用养殖的280多尾成年中华鲟进行全人工繁殖的研究,并成功攻克了后备亲鱼人工驯养、性腺发育诱导、人工催产等技术难关,成功孵化出了子二代中华鲟幼苗。 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肖放称,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成功对于物种延续有着重要意义。肖放说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随着自然生态的不断恶化,加强全人工养殖是保护这一物种的有力措施。而这一项技术研究历时十年,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获得成功,算是对十八大的献礼,她期待这项研究能进一步持续下去。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曹文宣表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次实现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可以全人工环境下保存物种,对中华鲟这一物种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据了解,中华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1亿4千万年,是人类研究生物进化和长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参照物。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华鲟野生资源急剧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中华鲟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及迁地保护研究的重大突破,使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