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荆州组合港、服务长江经济带”。荆州是传统水运大市,十年巨变,荆州水运的跨越发展,对于在市港航海事局工作十年的刘启璋而言,深有感触。 刘启璋在认真勘验船舶载重线。 小船厂升级成大企业
“记得十年前,我市造船企业仅有三四家,且规模小,设备低端,工艺落后,仅能建造200吨左右的普货船。”今年44岁的刘启璋,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船舶工程系,2002年由荆州市港埠集团公司调入荆州市港航海事局从事船舶检验工作,在本岗位见证了荆州水运飞速发展的十年。“经过十年发展,我市得到国防科工委认证的现代化造船企业有12家,最高级别为二级Ⅱ类,能够建造集装箱船,散装化学品船,天然气船,自卸砂船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特种船舶,加工设备由以前的手工焊枪,手工割刀,人工葫芦,发展到全自动埋弧焊机,等离子数控切割机,60吨桥吊。
加工工艺由原始的整体建造,发展到可以分段建造。货运船舶保有量由100来艘发展到1000来艘,船舶载重量由最大500载重吨,发展到最大的6000载重吨。“ “目前,我市港口年吞吐能力超过4000万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超过30万标箱,全省仅次于武汉;船舶运力发展到130万载重吨,居全省第二。这些都是我们当初想都想不到的,变化太大了!”刘启璋告诉记者。
技术提升保水域安全
水上安全是水运行业永恒的主题。“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州又属于内河水网地带,因此,“让航运更安全,让水域更清洁”,船舶检验作为水上安全的技术第一关,工作上的标准要求不断在提高。
“以前由于船舶数量少,技术落后,管理机关对于规范管理手段不多,重视不够。这十年来加强了监管。一是检验人员必须通过全国的注册验船师考试,持证上岗;二是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建立了船舶检验管理发证系统,从源头加强了船舶的安全管理。”;三是今年8月8日,荆州市船舶检验局正式挂牌成立,我市船舶检验工作又迈进了一大步。刘启璋现在是国家B 类注册验船师,今年“五一”,他光荣地被表彰为全市劳动模范。
十年来,荆州水运取得了跨越发展,目前拥有一个全国内河主要港口(荆州港)、两个全省重点港口(石首港、洪湖港)和一个国家级口岸(盐卡港),港口建设开工项目数和进度目前在全省领跑。刘启璋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船舶行业的发展得益于港口设备的现代化,航道的维护和改善,港口和航道的发展有力促进了资金进入船舶运输行业的积极性。这些年国家投入巨资于港口码头建设和航道疏浚,让货物更多地利用船舶运输,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可能,水运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在服务荆州壮腰工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