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清铭 于 2012-11-9 19:56 编辑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王清铭
树大概是不怕冷的吧,秋天到来的时候就开始一片一片地脱去黄叶的外衣。远处的溪流大概也不怕冷,一层一层地掀开上面的流水,露出了身子。怕冷的是人自己,昨夜下过雨,一场秋雨一场冷,第二天走在去单位的路上,地还是湿的,遇见的人都穿上厚衣服。收到朋友的短信,只有两句古诗:“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早上没有秋风萧瑟,但我从诗句中听到了萧萧的秋声了。秋声是什么?萧飒的风,零落的雨,衰竭的蝉唱,还是心底的悲鸣?路上没有梧桐,雨也歇了,不会点点滴滴地滴到心头,不过,多少还有一些感喟的。时光容易消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那是春天过去夏季到来的标志;梧叶秋声,那是秋天已经到来的征兆;白雪皑皑,那是冬天铺展在大地的旗帜。时光的流逝总是伴随缤纷的色彩和动人的声响,我们为何只感慨流光容易把人抛,而忘了时光流逝的色彩和声音呢? 夜里重读《秋声赋》,欧阳修裹挟在秋声中的叹息没有引发我的共鸣,我倒是欣赏起那个垂头而睡的童子来。欧阳修“噫嘻悲哉”的秋声,在童子的眼中却是: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如果不是麻木,这个不知名的童子就是一位用诗意的心灵去感受秋天的智者,要不,他怎么能够在肃杀的秋声中看到皎洁的星月,听到风在树间的交响呢? 就说落叶,飘零不一定都是叹息,或许还有快乐的欢呼。黄叶不是诗人,但也懂得“生活在别处”的哲理,于是它们告别温暖的家,开始过一种流浪诗人的生活,优游自在,只有自伤身世的多情诗人才把落叶飘落的声音听成一声声叹息。 再说落花,花并不是春天的专利,秋天有陶渊明在东篱下采摘的菊花,也有苏轼“故烧高烛照红妆”的海棠花。川端康成在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未眠的花也是海棠。天气变凉了,这些花也觉得应该表示一点态度了,于是它们调整自己的表情,开始凋谢。作家王安忆曾感慨中国汉字的丰富意蕴,说中国人把花凋谢说成“花谢”,其实是花表示感谢,谢天谢地,谢彼此。想想也对,能选择在秋高气爽的时候,安然地辞谢枝头,能不怀一颗感恩之心?花朵的谢世,是另一种形式的感谢世界。 想起了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了留住秋,作者说“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晴空一鹤,自然可以引诗情到碧霄;清和静,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风景。快乐,是一种情愫;悲凉,难道就缺乏诗意? 香港四季如春,到十一月时,扶桑、杜鹃依旧开得鲜艳,树依旧绿,“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女作家迟子建想念故乡的雪花和寒冷。她说:“寒冷也是一种温暖。”或许四季不能太单调,到秋天了,风就该有一些凉意,树也该飘零,这就是丰富。千篇一律的季节和人生只是一种复制和粘贴,了无新意。各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风景,不同阶段的人生有不同的体验,只要用心去感受,寒冷也是一种温暖,悲凉也有一种诗意。 春天的时候,走在池塘边观赏春草,让绿意爬上眉梢;秋天的时候,也无妨在踩在落叶上,听梧桐叶上风雨走过的声音。快乐的时候,你就尽情快乐吧;忧伤的时候,也别忙着劝慰自己的心灵。“贫穷而能静静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我们不是诗人,但不能缺少诗意的眼睛。 特地查阅了两句短信里提到的诗,它们出自朱熹的《偶成诗》,前面还有两句:“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原诗是告诫人们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我却有不同的理解。年轻的时光自然要珍惜,等到了生命的秋季,不要一味感叹。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精彩,珍惜时光就要把握每一寸光阴,用心灵去触摸不同的景致。 我驻足谛听,四周逼来的秋声穿过我的骨节,把我当成了一棵飘叶的树。我恍然如有所悟:忧伤也是一种生活,悲凉也有一种诗意。朋友的短信,我忘了回复。
写于2009年秋天,2012年11月9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