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寻寺 温志明 巍巍岘山高,滔滔汉水长。岘山有灵性,汉水说传奇。岘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登高赏玩的地方,他们为此留下了大量诗篇,今人为文化襄阳的建设,一部分襄阳文化爱好者,按着诗篇的线索,再次将足迹洒在岘山的每个角落。 山高人为峰,有山就有寺,有寺就有水,俗话说得好,山有多高,水有多深。岘山有多少寺庙,我不清楚,但我听在岘山居住过的村民泉石公是这样描写岘山的寺庙的。“一里两个寺,两里三个寺,三里四个寺,走寺不见寺”。于是我决定在泉石公的引导下,到岘山寻寺。 2012年11月4号上午,天气晴好,气候宜人,我带上相机、皮尺、放大镜,坐上六路车,转道一路车,八点准时到达南湖广场,与泉石公会合。 泉石公是位热爱襄阳文化的热心人,生在岘山,工作在岘山附近,对岘山有着割不舍的情感。退休了,仍在为岘山的非物质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发、发展做着他应有的贡献。 八点半,我和泉石公从六化建上山,第一站是采石场上的岘石寺遗址。话好说,路难走,顺六化建向西,一个劲的上坡上坡,走上两百米,要停一会儿,等泉石公。泉石公年龄大了,走山路远不如从前。歇一小会儿,我们又继续前进。到了三岔路口,泉石公说:“左面的路到岘石寺,右面的路到甘(井)泉寺,我们先到岘石寺。” 到了采石场,泉石公脱下身上几件衣服,正给我说岘石寺下面的田产,正好有两位樊城的朋友也来寻岘石寺,于是我们四人就结伴而行,比开始热闹多了。 我们先看了明代重修岘石寺碑文,后到写有“岘石”二字的下面,泉石公说,岘石寺规模很大、很壮观,“岘石”二字好象悬在寺庙的屋脊上,可惜的是寺庙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毁了。于是我们顺着石阶攀爬到“岘石”二字的后面,奇迹出现了,从未被发现的文字出现了,我们用刷子拭去字上的灰尘,再用清水冲洗,留着下次带手电考察,或者用纸将其拓下来,后来我们又在“岘石”右上面的洞穴上方查看了“大明万历”及醒目的“啸月”“栖霞”等字,站在“啸月”二字的下方,我不得不佩服古人书写汉字的功力,他们对汉字的热爱,深深的蕴藏在“啸月”二字之中。由此,我也自然的想到清代才子王万芳写的《襄阳好》来,“襄阳好,最好是甘泉。古寺云深藏卧佛,荒台月上啸飞仙,谷雨试茶天。”这首词至少写了当今岘山三个地方,一是甘泉寺的甘泉,二是卧佛寺的卧佛,三是岘石寺的“啸月”,四是谷雨在岘山寺庙喝新茶,哪座寺庙,作者没具体说,或者是延庆寺,也未尝不可。由此可见,当年岘山热闹的程度,决不亚于宋朝的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中官吏与民同乐的程度。 时间过的真快,已到上午十一点半,樊城来的两位朋友要赶去接车。泉石公说你们回去,正好和我们去看延庆寺一路,不如看后你们再走。 就这样,这两位朋友又和我们一起看了延庆寺遗址,只是没找到那口井,只找到当年寺庙的一个商礅。时间匆匆,已到下一点,我们不得不在下山的山路中间与樊城的两位朋友握手道别。 站在山梁上,面朝东方,右手是已看过的岘石寺和延庆寺,左手是甘泉寺和卧佛寺。在路边仅容人弯腰才能过的地方,泉石公说,这就是到甘泉寺最近的地方,一路上,荆棘当道,扎刺横生,稍不留心,手脚便鲜血直流,但这些困难根本挡不住我们寻找甘泉寺甘泉的脚步。在一大块平整的地面上,地上散落着破砖碎瓦,再往平地西北上方走几步,一处巨大的石壁出现在我们眼前。泉石公说到了。只见由三截石头凿成的水槽从石壁上接了下来。泉水从石缝中渗出,虽小却没枯竭。原来泉水通过石质水槽被引到下面的储水池,便于寺庙饮用。泉石公说以前泉水量很大,曾经用于灌溉农田。
在水沟的右侧有一块隆起的大石头,上面有一个碑座,里面积满了水和泥土。碑座内槽长38公分,宽14公分,深10公分。左侧是一个高约一米多的大石头,上面同样有一个长方形碑座。碑座内槽长38公分。宽14公分,深14公分。但令人遗憾的是两个石碑都不知去向。在两块碑座交叉点的上方,也就是泉水出口上面的岩石上,有一块长56公分,高22公分的平整石面(距地面高约1.5米),上面与人相对从右往左书写两个大字”甘泉”,还有几个小字。不过“泉”字清晰,”甘”字模糊。为了准确判断字的真伪,泉石公清理甘泉周围的杂草,我负责清除字上的污垢,我先用刷子刷灰,再用水壶中的水清洗,一点一点的,经过半个小时的清理,“甘”字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原来,因自然的风化,时间的磨砺,加上人为损坏,有人有将“甘”的一长横右面磨掉,将“甘“字右边的一竖一穿到底,又在左下角刻了一点,这就让人们认不出是什么字了。但假的就是假的,原来阴刻的“甘泉”二字,笔力苍劲,入石三分,功力不减,即使被人为的误道,仍彰显它本来的面目。最右边是四个竖排的字,最下面是“春日”两字,上面的字不太清晰。这是甘泉寺遗址的有力证据。 忙到此时,时间已是下午三点半,泉石公衣衫湿透,赶紧换了一件备用的衣服,我们又原路返回,再上山,找通向卧佛寺的路。路陡,难走。好不容易下到山脚,看到卧佛寺遗址,只是一块平坦的地。在一片坟冢之间,仙人床下已被亡人占领。皮狐井现深一丈有余,下面有塑料填充物抛在井底。井下面有四块大石头支撑井壁,下圆上方,长宽各80公分,井口为一半圆石板盖住,形成直角对圆角,井口约60——65公分。写到此,已是下午四点多了,这才感觉有点累了,有点饿了。我们决定下山了。 走在下山的路上,山风拂在脸上,是何等的清爽! 我爱岘山,不仅因为她有旷古深远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有一批像泉石公一样,为岘山文化的挖掘整理发展默默奉献的人,他们才是岘山魂之所在。我爱岘山,我爱他们这群为岘山耕耘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