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南
- 精华
- 24
东湖元老
大中华联邦沔阳州玉沙市市长
  
- 积分
- 22559
  
IP属地:湖南省长沙市
|
发表于 湖南省长沙市 2012-11-10 19:23: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楚风仙韵 于 2012-11-10 19:28 编辑
沔阳(今仙桃市)皮影戏,俗称“皮影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以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影像,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优雅动听的伴奏而独具一格,是江汉平原众多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鲜花。仙桃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的皮影艺术之乡。皮影戏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人们喜爱。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传说中国皮影戏源于秦末的楚汉相争时期,楚霸王重兵围刘邦的汉军于咸阳,汉军面临绝境,军司张良沉着镇静、武力难以取胜,便采取文攻的政治攻势,晚上在城楼设帐,用皮革制成人影,配上管弦伴奏,演起了皮影戏,项羽的士兵闻知都到城下看戏,演出的内容是霸王的将士在汉地奸掳烧杀,民不聊生。台词中向城下的楚军观众喊话:“将士们,假如有军队在你们的家乡征战,尔父母、妻儿也遭受同样的奸掳烧杀时,你们还能为霸王卖命吗?”动摇了霸王军心,历史上相传有一只箫吹散了子弟兵将,只逼得楚霸王自刎乌江。一场别开生面的皮影戏,推翻了西楚霸王,建立了大汉王朝。皮影艺术起源于西汉,兴盛于隋唐,到公元960年的北宋初年,京城汴梁的“酒肆”中已专有影戏演出。在元朝时,影戏随军传到南亚一带,十七世纪传到欧洲各国,被誉为“电影始祖”,清代曾是影戏的极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沔阳皮影曾出现“五里三台戏”的盛况。然而十年文革的破坏,皮影剧本及相关物品、资料被焚毁,艺术传承出现断层现象。沔阳皮影在元、明时期因唱腔以汉腔、楚腔、秦腔和川腔为主,也含有荆楚民间小调,故被称为弹戏皮影。
据《沔阳县志》载,明末清初,沔阳一带凡办会事、酬神就有唱皮影的习俗。又据沔阳傅氏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沔阳人户部尚书傅颐因病,回家祭祖,命道官发银五十两,唱皮影戏三昼夜,可知当时皮影已传至荆楚各地。至明末清初,沔阳、潜江一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子表演、词格及筒子腔、歌腔等唱腔。据《沔阳县志》等资料记载,清嘉庆年间,沔南绣花堤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兄弟,因家乡十年九水,流落他乡,沿门苦唱乞讨不得温饱,最先引进皮影戏。皮氏兄弟起初用布鞋壳,仿外地皮影模样剪成人影子,用灯光照映白布,操作影人表演,以沔阳渔鼓调行腔(称为“筒子腔”),用沔阳方言道白演唱,初步形成沔阳皮影的地方特色(称为“沔阳皮影子”),以此招徕观众,维持全家生计,名噪一时。皮氏兄弟使渔鼓与皮影合流的这一创举,轰动四方乡里,人们争看稀奇。
道光年间,渔鼓艺人张洪显、刘泡在皮氏兄弟影响下,相继演唱筒子腔皮影子,亦驰名沔阳。咸丰年间,皮氏传人陈大焕、陈大海尝试用白纸壳和皮革剪成影像,涂上颜色,使黑白影子变成彩色影子,日渐盛行。同治年间,沔阳皮影艺人大增,成立了皮影行会,公推李坤能为会长,继而又发展到应城一带。沔阳渔鼓皮影艺人一致公认皮氏兄弟为沔阳皮影戏一世祖师,同时也和民间戏班一样,尊崇"老郎王戏神",设牌位祭拜。
清末至民国时期,皮影艺人自立班社,收徒传艺,在农村集镇、茶馆酒楼演唱皮影戏。1933年冬,以长埫口陈幺、龚本槐为首,在应城“万历记”茶馆成立了沔阳下路渔鼓皮影行会,郑场陈国壮、伍明奎子成立了沔阳上路渔鼓皮影行会。至此,沔阳皮影戏才正式定型。从皮氏兄弟独创沔阳皮影子,到沔阳渔鼓皮影戏的形成,历近二百多年历史。
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 沔阳雕花剪纸 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艺人们使它们的每个关节都能活动,安上操作杆,在薄布做成的银幕后面,由艺人操作表演,配以各种类型的道具、布景,通过灯光将影象在银幕上显映出来,色彩绚丽,如同电影一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