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67
版主
   
- 积分
- 8960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
无字碑 【小小说】
刘继智
安州市平林镇有一位叫吴徳顺的农民挖自家屋基时,掏出一块长七尺,宽三尺有余的石碑。起先,他并不知道这是一块石碑,而是当作一块普通的石板,只是锄头狠劲地挖下去,结果很快又反弹回来,他觉得蹊跷,便小心翼翼地拨开土层,发觉这是一块巨石,巨石上方是宝盖顶,石身的一侧雕有两条缠绕的双龙,那双龙鳞片突出,须髯翘起,纹理细腻,雕琢考究。
此事在平林镇广为传颂,不但惊动了乡里百姓,也引起了县文物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县文化局马局长立即派专家前去鉴定。
考古专家带着一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吴徳顺家,通过仔细洗刷后辨认,此石属碑石无疑,但既是碑石,却无碑文,没有留下丝毫的文字线索,这又给考古带来诸多的不便。于是把考察的情况上报局里,局里又上报市委,市委把它作为本市近几年来考古工作的第一大发现,并因此成立了石碑考古委员会,委员会又下设几个小组,前面具体地对无字碑进行专项研究。
考古委员会在文化局副局长慕古的率领下,首先查阅了安州有史以来的所有文献资料,然后作出许多大胆的假设和推论,写出了几十万言的考古材料。推论说:安州原是楚王令孤的流落地,那么此碑应该就是为楚王令孤所立,但楚王令孤的墓又在何处呢?他为何要立这么个无字碑,那就不得而知,需要作进一步的挖掘和考证。
石碑及考古材料被送到省文物主管部门鉴定。省考古专家鉴定后,认为证据不足。妄加推断是不科学的,必须作进一步的考证查实才行。
安州市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地重镇,但历经战争的纷扰使所有的文化遗产几乎荡然无存。石碑的发现无疑是安州考古工作新的亮点和曙光。尽管假设和推论证据不足,但安州市的主要领导还是十分重视:现在不是时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吗!安州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市之一,要想搞好经济,首先要提高文化档次,可安州除了几个破文人能写几篇破文章之外,缺的就是叫得响的“文化名牌”,没有文化名牌,何谈提高文化知名度,如何又能引进外资发展安州经济呢?于是,市委统一研究决定:在“无字碑”上大作文章,广泛宣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碑林馆,在全安州市内广泛搜集古碑石。
耗资几百万元的安州市碑林馆终于在近一年的紧急筹建之后落成了。馆内陈列了从本市内搜集到的各类碑石近万件,但唯一可能有考古价值的仍是那块“无字碑”。过程接近尾声,碑石入馆已迫在眉睫。为了壮大声势、扩大影响,市委决定对“无字碑”的入馆仪式要搞得隆重而又非凡,还要请省市主要领导和一些省内知名人士前来剪彩、观光;请一些经济巨亨莅临指导;请一些主要的新闻单位记者前来现场报道。还要调一台大型吊车隆重地把无字碑吊人碑林馆内,摄像拍照,以壮声威。
“无字碑”入馆那天,剪彩仪式果然热闹非凡、异常隆重,该来的领导来了,该到的名人到了,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也早已经摆好了相机,翘首以待,重型吊机庄严肃穆地停在馆前,像一个举向天空的巨臂,静静地等待最后的起吊命令,锣鼓队和秧歌队早已整齐排成几队,蓄势而舞,围观的人群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特别是文化局马局长和主管考古工作的副局长慕古更是喜形于色,他们两个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站在前排的位置,既严肃而紧张地翘望、等待着这庄严的时刻到来。
仪式终于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鞭炮锣鼓齐鸣声中开始了。先是主要领导分别讲话,重要阐述了建立“碑林馆”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仪式最后,也是仪式整个议程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宣布“无字碑”入馆仪式开始。重型吊车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很隆重而又轻松地缓缓地吊起了“无字碑”。
当“无字碑”渐渐升空的那一刹那,万目瞩望,所有在场的人的目光几乎都凝固在那个神秘的碑石上,随着碑石上升而上升,人们几乎都是平心静气地等待着、等待着.......
摄影机的镜头也随着石碑的转动而转动,似乎丝毫来不得半点差错。
突然,“咔嚓”一声,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无字碑从半空中掉了下来,接着就是“轰隆”一声巨响,碑石重重地摔在碑林馆前的空场地上.......
万目愕然。所有的目光几乎全凝固在那根空空的吊绳上.......
然后,所有的目光又转向地上。
马局长和主管文物的副局长慕古此时面如土色,呆若木鸡,神情沮丧地呆在那里,一动不动。
可怜的无字碑,它凌乱地躺在地上,早已粉身碎骨了。
两天后,《安州报》第四版的左下角登出了这么一则消息:
“我市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无字碑”,因为搬运时机械出故障而被毁,这给我市文化遗产带来了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
【432800湖北省大悟县黄站镇中学刘继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