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罗潭(张才富) 我的家乡位于江汉平原排湖之北的莲湖垸,莲湖垸北的通顺河畔有潭水清幽三潭:留潭、罗潭、孙潭。我家就住在罗潭边。 罗潭是镶嵌于村中央的清水潭,由于村子里住有罗姓人家而得此名。整个罗潭大致呈正方形,占地一亩多,最深处约两米,传说是由于通顺河河堤倒口自然演变所致。 罗潭的水总是那么的富有,即使是冬季也不会干涸。每年的干潭捕鱼、挖藕,好几台抽水机日夜不停,也难以抽干潭水。水从哪里来?自古以来是秘而不宣的。 三伏天的罗潭,水风阵阵,凉气袭人,是村民游泳避暑的好去处。 罗潭的四周杨柳如烟,万千姿态。树杆粗壮挺拔,碧绿青翠的枝叶,舒展着她那窈窕的身姿伸向潭水。微风吹过,纷纷点头,似一位垂钓的老翁,手握着鱼竿静静地等待。 家乡多雨,雨后农田肥水流入罗潭,滋养着潭里的荷、菱、水葫芦和鱼儿。 罗潭里,荷叶的个儿有大有小,长得离水面两三尺高,如同一个个风姿绰约亭亭玉立的少女,撑着一把把绿色的雨伞。夏天,罗潭里开满了各种花色的荷花,或袅娜盛开,或含苞欲放,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荷尖上的蜻蜓,低飞的燕子,漂浮的花瓣,小青蛙躺在水面的荷叶上,仿佛这片水域都是它们的。 罗潭水中央长满菱角,夏天,满目葱绿,还开出了朵朵白花;秋天,姑娘、小伙们挎着篮子,抬着盆子来到罗潭,唱着采菱歌,闻着荷叶的清香,吃着清甜的莲蓬,采摘清脆的菱角。 罗潭水边生长着胖墩墩的水葫芦,鼓着圆圆的肚子飘浮在水面上。也不知它是怎样漂入这罗潭的。村民们捞水葫芦回去给猪吃、鸭吃,几天之后,又长满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水葫芦,像一层绿色的地毯再次铺开。 悠然自得地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鸟儿飞过,溅起水花,钻入水底。周边的小孩们常到罗潭里钓鱼,潭里养的鱼归生产队管理,他们为了不让队长发现,把鱼线放得长长的,爬在潭边的树上,有茂密的树叶作隐蔽,就很难被人发现了。鱼杆是自家宅基地里长出的竹子,浮标是鹅毛扇羽管,鱼钩就是小号衣针,在火上烧一下,然后用老虎钳弯成鱼钩状,抓起一条蚯蚓往钩上一穿,就可以去钓鱼了。先用麦麸、米糠“打窝子”,争食的鱼群旋即蜂拥而至,不时跃出水面,这时放下钩去钓,往往会钓起一篦子大的鲫鱼来。 故乡的罗潭水,明得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兰天的容颜;如诗如画的风景,让人满怀憧憬。故乡的罗潭,有我儿时的梦想,游子满满的思念。她用新鲜的血液;甘甜的乳汁,一直滋养着她的儿女。故乡的罗潭水,她是生命延续的源泉。 故乡的罗潭啊,永远都溢满着温柔,永远都满载着深深的爱。罗潭,我梦中的潭,愿你永远年轻美丽! (2012.11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