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湖有种浮躁的怪病:骂战成风。对某些现象不满动辄骂人,发泄不满,毫无顾忌频频爆粗口,甚至引来双方的“粉丝”围观,加入互骂行列……,个人“恩怨”变成了集体狂欢,文明修养成了“一地鸡毛”。
网络并不完全是虚拟世界,也可能是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载体。网站总在不停开拓新功能,网民早已开发了某些“线下功能”,比如“约架”下战书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时髦的“交流”方式。我们上网,写评论,发微博,为什么不能保持一定的理性,有话好好说?
这是一个“异见”时代,各种各样的声音存在,很正常。求同存异,各自表述,如何达成共识,这要好好思考。以前总说“文人相轻”,最多就是互相看不上、不搭理罢了,现在开始“武斗”,文人之间的掐架一般是从打笔仗开始,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就可能成为骂战。如果这还不解气,那就只能武斗了。当然,刺激的不仅是当事人,更有围观者。所以有人说,两个中国人辩论,前一分钟在讲理,第二分钟出脏字,第三分钟脸红脖子粗,第四分钟瞪眼拍桌子……这个总结,画面感很强。
在微博时代,约架的确也能让自己出名。有人称是文革遗风,有人说是公知流氓化,正因为是“文人”约架招致斯文扫地的骂名。毕竟,约架双方并不是江湖莽夫,而是知识分子、意见领袖,“知书达理”的人,不顾及礼仪和修养,出言不逊,不排除有的人是为了语出惊人,似乎骂得越狠,就越显示自己的“真性情”;骂得越难听,越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骂了人,出了口恶气,又博取“眼球效应”,殊不知,骂战之下,把当事人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当事人的知名度提高了,但增添的大多是“负效应”,正如一首诗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论坛沟通同样存在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发表自己观点,还要兼顾别人感受。所谓“有德者必育言”,遵循彼此尊重、容许异议、宽以待人、保持平静、与人分享的原则。在论坛发帖时尽量斟酌一下用词,越来越多的网友在面对网络骂战时,并不是一味地去盲从,偏听偏信,而是有自己的判别标准和思考立场。开始反感炒作型争论,青睐学术型争论。有网友表示,以前追捧网上那些过激言语,但慢慢地就觉得这样的争吵除了发泄情绪,没有什么意义,现在反而会去“顶”一些有见地、理性的分析帖子。
有一句很“老土”的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尊重,包容,是辩论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社会对知识分子还是抱有一定期待的,至少希望这样一群人能够成为行为示范,能够引导一种理性沟通的价值观,而不是为社会蓄积暴戾之气。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礼仪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时代,我们有必要学会在网上“有话好好说”,把“文质彬彬”作为追求的目标。在此谨向网民发出倡议,恳请网友洁身自爱,以一个网络公民的责任心和道德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扶正楼,多引导,何必要动气呢?要和谐阿!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