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898|回复: 4

《乡村匠人》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46

204

主题

2320

帖子

36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47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11-17 18: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匠人了解的很深入,过去的木匠是不用铁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25

391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6848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11-17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在不远的将来,乡村一词又包含些什么。  手艺人都很聪明,也很辛苦,感谢美文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7

1019

主题

4752

帖子

3323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323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11-24 20: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并问好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7

1019

主题

4752

帖子

3323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323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11-17 14: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我记事起,匠人就在乡村里匆忙奔走。他们外表与普通村民无异,却又是乡村社会不可缺少的技术力量。于是又被村民们称为“师傅”或者“艺人”。他们有的以家为中心,在周边揽活;有的则常年在外,只有年关才匆忙赶回团聚。
我所在的乡村主要有三大匠:木匠、篾匠、石匠。
乡村的自留山比较多,山里的树只要勤栽,还是能看见其成材的。这材以松树、柏树、杉树较多。松树多用来做椅子;柏树多用来做桌子、板凳;杉树多用来建房立柱做梁。因此木匠又分为好多类型的“师傅”。
清楚地记得邻居有一年请邻县做椅子的师傅,来家里忙了快有一月有余,做了好几十把松木椅子。这种椅子现在也只有在乡村才能看得到了,或者它从始至终都未能挤入它所在“行业”的名流。说起它的造型其实也很简单:一个略显长方体的底座,再加上一个靠背。可就是这两样看似简单的部件,要想不用一根铁钉把其完美而牢靠地连接起来,并非易事。底座有四个直角部位,其四分之三的本质被掏空,然后上锅蒸后曲成直角。不能蒸得太老,太老曲成的直角韧性太大,不易牢靠;也不能太嫩,太嫩曲成的直角会损伤那四分之一的材质表面。或者直接“咔嚓”脆成两截。不管是底座的连接,还是靠背的连接,以及两个部件的连接都是靠凿眼穿入来实现的。这凿眼的种类有方有圆,有的前宽后窄,有的前窄后宽。小的时候一直都未弄明白。直到前几日拆开一气瓶,经旁人告解方才顿悟:有些木椅的接头一旦进入眼口,是很难再拆开的。如此智慧让我想到了鲁班。
会做桌子板凳的师傅不比做椅子的师傅轻松。柏树是“十年树木”之外的类型。生长缓慢,加上它的枝叶年复一年地被砍下来熏肉,材质上布满了“结疤”。柏树本身就材质坚硬不易变形且重,加上满身的“结疤”,考验师傅的不仅仅是本身的力道,还有对结疤的巧妙处理。
这桌子有大桌子、小桌子、茶几;板凳有高板凳、矮板凳、小板凳儿。虽说师傅都是就料定尺,但对基本的黄金分割,简单的数学几何还是运用的炉火纯青的。记得上中学那会,有位师傅给我出了道简单的题,就是在一段方料上把几根圆料穿进去,要求每一个间距分毫不差。这看似简单的平均除法却让我败下阵来。后来的实际运用才让我明白:书本的知识不结合实际都是死物。
还有一类木匠,专门从事盖房子时,埋领子、平八字、立柱上梁、定椽子的工作。那时房子普遍都是土坯房。土坯垒好了,房顶除了瓦片以外都是木匠的活儿。领子是平埋在靠近房顶一人多高的地方的数根圆木。等房子盖好了再在圆木之间铺上木板,就成了小阁楼。这被成为“正楼”。正楼所需的木板是由另一类木匠——“改匠”来完成的。这改匠所需要的工具比起前面说的木匠少了很多专用工具,最主要的就是一把大锯:大约两米长,六七公分宽,一公分多的锯路。一根圆木在被平均剖开之后,留下的锯末里也渗透着辛劳的汗水。
八字就是房脊,前高后低,前短后长,像极了八字。八字的三个点要左右平行且水平,因此被成为“平八字”。立柱上梁是在八字之下为分房间而延伸出来的工作。虽然没有武当那“一柱十三梁”的讲究,但分隔带来的力道均衡问题还是要考虑周全的。定椽子是最简单的工作。椽子都是由改匠来完成的。钉的时候把间距算好,线拉直,在八字的圆木上用铁钉钉好即可。至于盖瓦基本上是人人皆会。
篾匠在乡村的吃香程度,并不亚于木匠。特别是在山村。尤其是在用背笼来运输东西的山村。我最熟悉的匠人,莫过于篾匠。爷爷是篾匠,爸爸也是篾匠。
爷爷最擅长最拿手的是编席。凉席、晒席,以及那些需要用“席”打底的筛子、簸箕等。这席的取材很有讲究,要在春分之前砍竹,存放在通风干燥之处,立干一部分水分之后,破竹起簧,而后的篾要被剖成两到三层。上中下三层都各有其用。而且剖成的薄篾不能现用,要晾干一部分水分之后方才能编织器物。爷爷家的那场大火,就是因为存放的席篾太多而致。
这一场大火让爷爷从此没有了再编织器物的心思;也让父亲从山顶搬到了江边。
父亲的手艺不完全是祖传。因为父亲擅长的是织背笼。背笼的种类很多。父亲几乎每样都精通。以至于后来的发展,其名声远远高过爷爷。他会在农闲的几个月里走家串户,凭着过硬的实力挣着那份“手艺钱”。那个时候他就跟我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
父亲的匠艺生涯止于2000年的峡江大移民。他时不时的小操小闹编织的小器物是对前半生匠艺的一种怀念,一种温习。在我看来,一个人从事某一行业,不管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时间长了,延伸的感情是无以言表的。而突然的中止,必然会在精神上产生一种落寞。这种思想上的空白是对其行业的一种预留。一旦机会成熟,这种预留会成为一股十足的干劲。或许这就是我对父亲的片面解读,对乡村匠人的内心浅析。
石匠的分量要比木匠、篾匠轻一些。石匠起先只是打石磙、石磨。石磙用来脱粒麦子、稻谷等,很是粗糙;石磨用来磨面、磨粉,相对要精细一些。后来石匠担起了刻碑工作。练就了他们一手的好毛笔字。
除了木匠、篾匠、石匠,乡村里还客串过补锅匠。最初补的铁锅,一块废铁锅片钻上眼,再把裂口或者穿眼处对准了也钻上眼,几颗铆钉一锤,居然不漏了。那时最吸引我的是那匠人的手钻:三角形的皮带上了劲,正钻几圈,反钻几圈,眼儿就出来了。我和小伙伴偷偷拿到手上,死活玩不转。匠人又气又笑。后来补锅匠改成了“钢精锅换底”,记不起一个底多少钱了,倒记住了那扯满嗓子的吆喝。
记得还来过一个用气炉子把铝质品溶化了,倒入他事先制好的模子里,冷却了就成了勺子、铲子等的匠人。那个时候正学历史书上的“冶炼技术”。原始的方式,几千年后再现。让我不禁想:先人是乡村的先人,乡村是先人的乡村。
至于铁匠,那都是在小镇或者县城街上开铺子的主。我害怕那些火星,自然也就去的少。
移居平原十多年,远离了先前的乡村,如今所在的乡村发展的轨迹也与先前的偏离。融入左邻右舍的乡村是一个预期很长的话题。
如今的乡村,年轻人越来越多的涌向都市,春去冬回。匠人逐渐地消失,其手艺必将失传。当乡村渐渐失去纯正之时,我成了一名乡村新型的手艺人。为钢筋水泥矗立起来的楼房装饰其外表。
不知道在不远的将来,人们无法定义乡村一词之时,是否会有人提及我等这类手艺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王名元 + 5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湖北省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   王雄   4482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121

2万

主题

59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1817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24-7-12 22: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瓦匠。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