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与善乃至和谐 苏白 我前些日子,听武汉作协《芳草》杂志李鲁平主编、湖北作协《长江文艺》喻向午讲课,他们提到了温情和善这些东西。 大致是人生许多困苦,人生很艰难,人生其实虚无,人的一生很孤独,我们最终都会离开人世,我们死了,世界照样精彩,我们离开世界不会改变什么,照样继续,人们不会因为我们离去而发生重大转变,我们注定孤独的上路,孤独的走向另一个世界,这是很悲哀的。 其中引发的关于文学的观点,就是要多写温情、善良。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悲苦的,我们的文字要多描写美好、健康、积极、快乐、幸福,尤其是多写人性中的美好、阳光、主流。 作家描写困苦、灾难、悲剧其实很容易。 但我以为悲剧也有意义,譬如我们看一些悲惨的遭遇,痛苦的爱情,能激发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美好,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在幸福中,从而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每一天。这是悲剧、灾难的意义。 那么关于善、关于阳光、关于美、关于温情,其实很多作家都在尝试,都在实践,许多主流畅销杂志也不乏此类文本。 少年、青年喜凄美,中年大概就喜温情、善良。因为经历了太多痛苦、凄凉、孤独,所以天凉好个秋了,更多会抒发快乐、健康、温情、纯爱、真情、善良这些东西。 文学观其实也就是哲学观。党国主张公民的核心价值观为友善、诚信、爱国、敬业,我以为是有积极意义的。和孔子思想、儒家思想也有接近之处。 友善,就是友好、善良,多描写和主张人性里的善,爱他人,爱自己,互相友爱。人人友善而至和谐,少有所养,老有所用,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民众衣食富足,仓廪足而知礼节,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纪,此为小康大同。亦即和谐。 社会中产阶级,小康群体占据多数,就会稳定、繁荣,社会不至于动乱动荡。例如,我们说少年,一无所有,往往喜欢持强斗狠,等结了婚,有了老婆孩子,有了家产,有了名誉、地位、金钱,往往就不会干斗狠、打架,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的事情。越有钱越怕死,就是这个道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穷国是不怕打仗的,因为啥都没有,烂命一条。富国是最怕打仗的,因为啥都有,吃得好喝得好穿得好玩得好,生活很美好,干嘛要打仗? 经济富足,人民生活水准提高,群众安居乐业,才会减少犯罪、减少动荡。宁做天平犬,不做乱世人。每读史书,灾年人竟相食,妇女儿童被当做菜一样卖掉供人食用,战乱人名不如草芥这样的惨状,觉得还是做盛世、安定社会一俗人较好。 人人都温良谦让,彬彬有礼,有君子之风,这是理想的社会和国度。 我前些日子和一个作家说,我觉得儒家思想更适合中国当下,儒家思想更适合东亚地区。我读欧美人写的亚洲史,欧美人以为世界的未来在东亚。 东亚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儒家文化圈,儒家思想。 近来读井上靖的《孔子》,对于这个少年我曾厌恶的人,五四被颠覆的,文革被批判的哲学家有了进一步了解,包括前些年读的《论语》、《中庸》、《大学》等,让我发现,孔子思想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对于中国世俗社会有积极意义,特别对我们入世、体制内生存、为人处世有一定启发和帮助。 孔子思想更多主张善与温情,追求和谐之道,追求和谐社会。西方思想家认为古代中国是哲学家治国,是理想的社会。这里面孔子有积极意义。 具体到文学上,我们应该多写一些人间真情,人间温情,人间友善。主张人与人的友爱、友善、守望、互助。描写人间的温暖、亮色、美好。其实在很多作者、作家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发现这一点,这是自觉和不自觉的创作。文学的真、善、美,这是古老的命题。包括我本人作品,许多也充满阳光、亮色、温暖、友善。 而杂文、时评这些东西,应当是扬善抑恶,激浊扬清,是手术刀,亦是医疗社会毒瘤和人类灵魂的良药。 1492字 2012年11月17日草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