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梦笔遗爱 于 2012-11-18 16:34 编辑
前不久,我在参加黄冈首届文艺奖颁奖大会期间,见到了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黄冈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濯街。他从1982年至今已出版长篇系列神话小说97部,中短篇小说700余篇部,约3500万字。在介绍创作心得时,他告诉我们,一定记住:好钢要用在刀背上。思忖再三,原来这“好钢要用在刀背上”的意思就是两个字:积累!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成功在于点滴的积累》,使我深受启发。文中描述了有两个小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面对每天都要到下山挑水的现状,左边山上的小和尚打算在山上挖一口井,右边山上的小和尚觉得打水井太麻烦了,所以还是每天下山挑水吃。五年来左边山上的小和尚每天都坚持挖一点点,最后终于挖出了水井,从此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成功是靠积累而成的。 记得《党史博采》有一篇介绍毛泽东同志一生嗜读的文章,深感震撼。从年少直到弥留之际,书一直是毛泽东最好的伙伴。无论是峥嵘岁月中的车马劳顿,还是和平年代的工作间歇,他都手不释卷。“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一生嗜读,赋予毛泽东博古通今、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 诚然,人们的学习,都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自己解放自己,从繁琐机械的大量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无休无止的龙门阵中抽身出来,从浏览琳琅满目的商场移步出来,走进书斋,捧起书本。开始漫长的积累。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我们说:从明天起,做个读书的人。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不要小看一点点的积累,或许正是因为一点一滴的努力,就能为你的成功打下基础。若你每天抽出时间看几页书,做一些别人平时不在意的事情,不经意间,你的积累也许就能在关键时刻助你一臂之力。如果我们每天都精心为自己设定“一厘米”这样的小目标,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真正做到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点收获,不断地享受成功的喜悦,不断地增强自信心,日积月累,就一定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我经常在想,说没有时间读书的人,一是不想读书,二是读不进去。不想读书就容易停滞不前;懒惰会让进取心渐渐丧失;读不进去说明已经落后,被书排斥在外。要想跟上时代的节奏,眼界必须要开阔,思路必须要创新,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学习。我们广大职工及干部都要把学习和弘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与渴求知识、发愤学习结合起来。发扬“钉子”精神,就要“善于挤和善于钻”,从点滴做起,充分利用分分秒秒,迎难而上,不断克服“拦路虎”,更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学理论、学经济、学法律、学管理、学科技,学习一切需要学习的东西;力求学深一点,多学一点。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就像积水成川一样,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些知识都是对过去、现今疑惑未来的世界或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人和事的看法和解决办法。规律和现象是有很多层面的,知识也是。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资料的积累,它是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归纳总结,并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其核心是对知识的分析与总结。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每每经过学校图书馆,我们总会看到好多学子深埋在书堆里,痴迷地翻阅、寻觅,俨然是一只只书虫在啃蚀着,饱餐着。我想这是盛宴,是他们的饕餮大餐。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昼夜苦读,创造了纵横之术;王羲之临池练笔,就池洗砚,池水尽墨,书写出《兰亭集序》;曹雪芹观冷暖,察世情,看世间百态,孕育了《红楼梦》。世间有大成就者,必然经历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到一定时间,才迸发出智慧的结晶。 说起知识积累,非常不易。根据本人的体会,必须要有蜜蜂采蜜和燕子垒窝的精神。先说蜜蜂采蜜吧,有人算过这样一笔帐,一只蜜蜂要酿出一公斤蜜来,需要在100多万朵鲜花上采料,飞翔上万公里。燕子垒窝善于大处着眼,从点滴做起,你看它,飞来飞去,一口一口衔泥,很少停歇,一直不停顿地把窝垒好。再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和政治家,都十分重视知识的积累。马克思、列宁在汲取前人智慧,创造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过程中,做过大量读书笔记、札记,搜集了丰富的资料。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文学家蒲松龄,喜欢在街头摆下笔墨纸砚,利用喝茶聊天的机会,搜集对他创作有用的知识、素材,便立刻记录下来。他著名的《聊斋志异》,就是一部笔记体小说。 毛竹是一种生长很快的植物,在它的生长高峰期,它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约0.6米的速度急速生长,并在六个星期之内长到约27米的高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它一生最初的五年里,几乎观察不到它的生长,即使生存环境十分理想也同样如此。毛竹的快速生长靠的是它那长达几英里的根系,在一生中最初的五年时间里,它一直在壮大它的根系,正是有了五年的艰苦努力,才有了五年后令人不可思议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高度。业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学有所得。积累知识要肯花时间,要有“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让知识的积累“成其大”“就其深”,形成体系。哪怕每天只投入十五分钟,如果坚持下来也会有明显的效果。 21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纪,是知识信息化爆炸增长的世纪。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家建设事业的纵深推进都向肩负着重任的广大企业职工提出了新的挑战,并由此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身处这样一个时代的企业职工,我们会强烈地感到所学的知识不够用,曾经拥有的知识开始“老化”,难以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此,我们广大职工都应感到知识缺乏和本领恐慌。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公正、平等的,只是每个人在利用上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