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207|回复: 1

转:唐旭,庄稼地走出来的诗人—诗集《稻草人》序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205

主题

589

帖子

1001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001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2-11-18 22: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旭,庄稼地走出来的诗人——唐旭乡土诗集《稻草人》序

胡福先
    我从江汉平原走来,祖祖辈辈都是农民,那里的青菜和萝卜养育了我。因此,我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些年来,我行走在利川大地上,和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这片土地最虔诚的躬耕者。
    利川生态优美,风景秀丽,历史久远,文化厚重,民风淳朴,是一片值得热爱与扎根的热土。我一直坚信,这里的大山、小河、吊脚楼、油菜花,一定会孕育许许多多的文学才子,而唐旭,就是从庄稼地走出来的青年诗人。
    缘于一种文学情结,我认识了唐旭及利川众多诗友。唐旭的诗语言朴实,文字干净,意境悠远,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我想,只有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贝多芬说,“苦难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我认为,要读懂一个人的诗歌,首先得读懂他的人生。
    唐旭出生在郁江河畔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他的身份是放牛娃。十七岁那年,唐旭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恩施农校,缘于对文学的热爱,他创办了恩施州第一份校园文学刊物——《启航》。当时发行量达3000份,发行面积遍布恩施州八县市各高中、中专学校,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后来,由于经费不足,这份刊物仅支撑半年,就被迫搁浅。
    中专毕业后,正赶上不包分配,年仅二十岁的唐旭被迫外出务工,独自踏上开往广州的班车。在那个陌生的城市,年少懵懂的他被职业介绍所骗了个精光。随后,他又误闯进黑矿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只得连夜逃离。由于没有回家路费,唐旭只好流浪在广州街头。白天,捡别人吃剩的包子;夜里,在垃圾桶旁和衣而睡。终于有一天,他混进车站爬上火车,结束了这段不堪回首的打工之旅。
    “大雪满关山,江湖行路难。残烛思乡愁,长夜觉梦寒。无颜见故人,有酒寻新欢。文章且不遇,归去桃花源。”这是唐旭在临近故乡时写下的一首诗,饱尝漂泊之苦后,他决定从此归隐田园。
     回到故乡,唐旭接过父亲的扁担,接过母亲的锄头,接过外祖父的渔网,日出而作,出落而息,用艰辛劳动挑起一个贫苦的家庭。岁月荏苒,一晃乡村生活就是五年。这五年里,唐旭从没有放弃过对文学的追求。他在劳动之余博览群书,笔耕不辍。“凤栖古木无人识,龙潜深水有谁知。他年若得凌云志,敢与太白斗酒诗。”这首诗既表达了他当时怀才不遇之牢骚,又彰显了远大的人生抱负。
    2005年秋,不甘寂寞的唐旭作别庄稼地,怀揣着几页诗稿,到利川城区来寻梦。为了生存,他先后从事过保险、广告等职业,四年搬了五次家,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直到后来进入三峡都市报社,他才有了稳定的收入,不再为生计发愁。
    唐旭一生命运多舛,颠沛流离,相反,这却为他艺术创作积累了宝贵的人生阅历。我想,有了这些坎坷际遇,一个诗人的人生才是圆满的。
    虽然生活艰辛,但唐旭从没有放弃文字。这些年来,他身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可灵魂却始终游走在乡村,他写村庄,写母爱,写庄稼地,写父老乡亲,于是便有了一首首乡土诗歌的问世。他在《背山的母亲》一诗中这样写道:“在乡下/有一个背着大山行走的人/她的名字/叫做母亲。她生如驴马/驮肥料/驮粮食/驮我的兄弟姊妹/生活压弯了她的腰……”全诗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情,不做作,使人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唐旭在诗中多次提到父亲,他在《乡愁》中写道:“故乡日渐消瘦/就像父亲的身子/皮里包着骨头。梦里/他时常牵着黄牛/路过村头的老树/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咳嗽不止。32年前/我就是父亲手中那粒种子/和许许多多的庄稼一样/生根、发芽、拔节……”多么朴实无华的文字呀,他的父亲,是中国典型的老农民,纯朴而憨厚。唐旭还这样描写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我的父亲/就是村里的劳改犯/他一生被贫穷和苦难/判处无期徒刑”。
    如今,在这渐趋功利浮华的尘世中,很多写作已经淡离生活,一味追求华丽。唐旭在诗歌创作中,从不堆砌词藻,故弄玄虚,他力求将语言回归本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意象,表达内心真实情感,让读者在瞬间产生共鸣。他用独到的视觉,描写秋天收获玉米的场景:“玉米杆注定逃脱不了/秋风的魔掌/行刑之前/她将怀中紧裹的孩子/托付给我的母亲”。他还用不一样的角度,描写秋天稻田的场景:“最先发现稻谷成熟的/是树上的麻雀/乡亲们手拿镰刀/一束一束收割秋天/将好日子装满粮仓”。
    在唐旭眼中,故乡总是和疼痛有关。他在《老屋》中写道:“老屋年事已高/如患支气管炎的祖父/咳出一缕缕炊烟/飘散整个村子。风雨中/木头紧握土墙/支撑起一个个苦日子/瓦片掩盖不住贫穷与饥饿……”他在《写故乡》中写道:“写完了姑姑/我还想写苦命的大伯/他的儿女相继夭折/妻子抱病离去/大伯挑着苦难/在山里行走了几十年……”唐旭认为,这帮生活在乡村的农民,逆来顺受,从不怨天尤人,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有人说,真正的武学高手,变化无常,随心而发,不拘一格,毫无招式可循。而唐旭的诗歌历经多年洗炼,已跳出规则,不再受结构、意象、理论的限制,顺手拈来。如《铁匠》一诗:“村头大路旁/是刘家铁匠铺/老铁匠粗重的哮喘/和拉风箱一样/断断续续……在村子/铁匠是出名的老好人/就像他打出来的菜刀/锄具和犁铧一样/经久耐用”。再如《我的乳名叫狗娃》:“母亲阵痛那个夜晚/隔壁家的狗下崽了/于是,我的乳名/也被叫做狗娃。第一次上学/老师喊我的乳名/全班同学都笑了/教室外的花尾巴狗也笑了……”读这两首诗,就如同闲话家常,看似漫不经心,仔细咀嚼,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彰显了强大的诗歌“内力”。
    唐旭的诗歌已经远离功利,他关注底层,同情弱者,悲天悯人,用诗歌记录现实社会和底层人的生存状态。他在《磨刀人》中写道:“磨刀人弯腰驼背/低头无语/在一块青砂石上/打磨锈迹斑斑的岁月”。他在《船工》中写道:“此岸到彼岸的距离/并不遥远/可你却走了一辈子。一条木船/承载生命轻重/一支竹篙/尝尽世间冷暖。在风浪里摆渡人生/岸,是你永远的方向”。
    唐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世的思考,他始终在诗歌中拷问人性,况味生命,弘扬真善美,批露假丑恶。他的《古井》值得玩味:“记忆中/你从未干涸过/用干净的乳汁/喂养了整个村庄……你见证了太多世事沧桑/容忍世人的愚昧、无知和贪婪欲望”。他在《擦皮鞋的老太太》中写道:“有一年冬天我去擦皮鞋/她抚摸着我的脚/很慈爱地说/天冷了,记得多穿一双袜子/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擦皮鞋的老太太/我多想叫你一声母亲。”他的《西桥路37号电杆》,描写了行行色色的人群在电杆上贴牛皮癣,其中有征婚骗子,有江湖郎中,还有寻人的老大爷,他在结尾时这样写道:“西桥路37号电杆/一生阅人无数/从来不说一句话”。
    乡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庄稼地被高楼大厦占领,村庄渐行渐远。因此,乡村是这一代人疼痛的怀念,乡土诗歌将成为未来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唐旭的创作离不开那片生养他的土壤,他的骨子里透着农民本色。他常说,“在城市游走的我,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我的灵魂一定栖居在故乡的某棵树上,它等着我皈依故土。”这是一位农民诗人对土地的深深依恋,因为他的根无法植入城市的钢筋水泥混凝土中!
    不难想象,由于远离家园,唐旭在乡下的一亩三分责任地已经荒芜了,但他却在另一片土地上开垦荒地,种植诗歌,收获梦想。
    在利川,有不少诸如唐旭一类的草根作家和诗人,他们为了生存,在人前卑微得如一株野草。但他们内心强大、孤傲、清高,不屑与世俗为伍。他们既无编制,也无俸禄,甚至连出版费都负担不起,但他们依然为梦想辛勤耕耘,苦心经营自己喜欢的文字。我想,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这个民族的文化信仰和精神支柱才屹立不倒!
    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我向他们致敬;作为一位地方领导者,我为他们撑腰。也算是为锦绣利川的文化建设尽一份力。
    是为序。

欢迎访问:http://blog.sina.com.cn/liaochangyong8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9

6118

主题

12万

帖子

6万

积分

东湖元老

东湖灌水王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64643

东湖终身成就勋章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水王勋章

QQ

IP属地:湖北省恩施州

发表于 湖北省恩施州 2012-11-25 21: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要顶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