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16日清晨,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贵州省毕节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贵州省市警方已展开调查。截至昨夜发稿,官方尚未披露死者具体身份及死因。据初步分析,5个小孩可能是躲进垃圾箱避寒窒息“闷死”。 虽然五名男童的身份和死亡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不过从已知的各种信息来看,譬如11月15日最低气温6℃,当天夜里曾下毛毛雨,以及目击者和当地居民的描述,“5个小孩可能是躲进垃圾箱避寒窒息‘闷死’”的初步分析是相对比较合理的推断。 5名流浪儿童殒命垃圾桶,且悲剧发生在相对繁华的城区,如此离奇的死亡方式让世人震惊。但事实上,仔细疏理报道中的一些情节,我们会发现这起看似不可思议的悲剧,其实决非偶然。据到过现场的目击者描述,事发垃圾箱旁边是一个拆迁工地,“孩子们在拆迁工地围墙里面,用一些写有广告语的塑料篷布、水泥砖和三合板围起来,并在里面住了好几天”。这些流浪儿童最大的不过大概13岁,小的约7岁。一群未成年的孩子,像野草般独自生活在无人关注的城市角落,危险其实早已无处不在。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对这五名流浪男童来说,他们生活的世界也许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垃圾桶,他们不过是无人在意的垃圾。因此,我们与其苦苦追问事故的原因,不如认真反思一下: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 相关人士表示,因为警方正在与教育部门和家属联系——报道中的这句话,让人无限悲凉。制度而言,这不过是警方处理类似事件的常规流程,但从人性的角度说,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死亡,是这些流浪儿童引起这个世界关注,乃至证明自己曾经存在的唯一方式?这个年纪的孩子,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生活在学校中,生活在父母的温暖怀抱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五名流浪儿童露宿街头而长期得不到救助和保护,比之他们殒命垃圾桶更有理由让我们去忏悔。后者不过是一种带有某种必然性的结果,而前者才是造成这种结果的悲剧性根源。 事发地点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环东路人行道,距离流仓桥办事处不到百米。看名称就知道是个行政机构,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搜索结果不少,大都是宣传资料,其中包括“统领全办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五抓城市管理和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一个小小的街道办事处,如此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却对百米之遥的几名流浪儿童熟视无睹,这是不是一种极其荒诞的现实? 无论我们的经济如何腾飞,无论这个社会如何地发展,如果不能及时修补以流浪儿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这块最短板,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积聚起正义的能量。如何修补?我们不缺制度,缺的是职责伦理和权力耻感。17日,埃及中部艾斯尤特省曼费卢特市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造成48名儿童死亡,交通部长和铁路局局长迅速被宣布辞职。那么,5名流浪儿童殒命垃圾桶该谁辞职?且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