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雕 
石雕 
曲径通幽 
老屋一角 
天井相连 
农田一景 
天井 
老屋屋檐 和阳新其他的古民居一样,三溪镇木林村枫杨庄湾的古民居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坐落于村落深处。但当记者走遍那么多古民居以后,看到枫杨庄的老屋,还是发出了少有的惊叹,“这里岂止是住宅,简直就是一个庞大的艺术品。” 村民痛心无人保护
在三溪文化站站长虞德锋的带领下,记者一行驱车前往木林村枫杨庄湾。枫杨庄的老屋紧挨着村里的宗祠,经过岁月的洗刷,这座建筑就像一位历经世事的老人,看上去十分沉稳安宁。这幢老屋也算是所谓的“家族大宅”,任意择一扇门走进去都别有洞天,房间小而密集,分为上下两层,走廊过道四通八达,就像一座迷宫。
村民乐庸平主动向记者介绍起老屋的历史,今年45岁的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直到现在,他依旧是老屋最亲密的邻居。“每次有人来,都是我带着他们去看。”乐庸平之所以“积极”地向参观者介绍老屋的历史、特色以及现状,是因为他觉得,“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现在都烂了、坏了,没被保护起来,太可惜了。”据说,枫杨庄古居建于清早期,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乐庸平带着记者径直走到老屋的最里面,指着横放在一小片南瓜地上的一块破旧牌匾说,“这个牌匾上面还写着‘光绪年间’,放在那也没人管,后来都腐烂了,其他的字都看不见了,真是可惜啊。”
木雕刻画栩栩如生
也许是被乐庸平的惋惜和痛心所感染,记者继续参观老屋时,瞪大了寻找美的眼睛,希望能发现更多值得被关注的东西。
精致的木雕一直都在古民居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草木虫鱼鸟兽这些常见的花纹在枫杨庄老屋倒是较少看到,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生动的故事画面。在一段木梁上,记者看到了长约1米的一组木雕刻画,由于年久失修,许多人物的面部已经很难分辨,但是他们那仿佛还在飘动的衣襟、一伸手一抬足的动作都生动得令人惊叹。
记者仰着脖子欣赏木雕时,许多村民也围了过来,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木雕里的故事。“那个是诸葛亮吧?”“这刻的是几个人在演戏。”“‘诸葛亮出茅庐’、‘郭子仪拜寿’。”一个虚弱的声音从人群中传出,待村民们退到两旁,记者才看见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驼着几乎快要成90度的背,杵着一根木棍缓步走来。“他肯定知道这刻的是什么。”乐庸平告诉记者,这位老人叫乐贤发,今年86岁,眼睛已经看不见了。记者这才发现,老人是闭着眼睛在摸索前行,虽然步伐缓慢,但却走得很稳当。大概是听到大家讨论木雕,老人又重复了一遍,“那是‘诸葛亮出茅庐’和‘郭子仪拜寿’。”说罢,他掏出火柴和烟袋,意味深长地吐了一口气。
记者再回过头来看这幅木雕画,果然看到拜寿那种热闹喜庆的大场面,飞檐流瓦,花团锦簇,人物神态各异,生动传神;而另一边,则是几匹马,几个人站在一间茅草屋门口,茅草的纹路、马背的肌肉都被刻画得十分精致。只可惜由于没有得到恰当的保护,这些木雕都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毁损。
数十个天井相互联通
“你们想不想去楼顶看看?”乐庸平朝着头顶的方向指了指。乐庸平的家紧挨着枫杨庄老屋,他告诉记者,曾有大学生来这里写生,在楼顶一待就是一天。记者来到三楼平台后,眼前豁然开朗,原来老屋不仅有精致的内里装饰,数十个相连的天井也突显出它恢宏的气势。
这是记者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古民居的屋顶,层层叠叠的瓦片整齐有序地排列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得。四面瓦片均向中心方向倾斜而下,形成长方形的天井。如果下雨,雨水便会顺着瓦片滴落在地面上与天井大小无异的蓄水池里,再由暗堰沟排出户外汇集,既解决了村落排水的实际功用,又符合“藏风聚气”的风水讲究。
想拍到老屋的全景,三楼阁楼的屋顶是个不错的取景地,这个不大的砖砌阁楼是乐庸平家用来堆放生活物资的。乐庸平连忙搬出小板凳和装满粮食的麻布袋叠放在一起,他双手一撑就轻松地跃了上去,然后热情地帮着记者也爬到了屋顶。“那个天井被填上了吗?”记者看到有一处天井已经被水泥盖住。“哎呀”,乐庸平突然表现得像被发现做错事一样懊恼,“都怪我二叔,他把那一间房子重新装修了,把那个天井填上了。”乐庸平说,很后悔当时没阻止亲戚这么做,“老房子就应该是它本来的样子,这一改,就可惜了。”
交谈中,乐庸平始终觉得祖辈留下来的东西,就应该被继承和保护下去,现在眼看着它们遭到了破坏,他非常痛心。“我现在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人能来保护这个房子,别让老祖宗留下的财产被无辜糟蹋了。”
记者 张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