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476|回复: 4

带领西南联大西迁的仙桃人——黄钰生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9

513

主题

7115

帖子

7021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2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2012-11-21 13: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叔孙仲通 于 2012-11-21 13:37 编辑

http://jishi.cntv.cn/humhis/xinanliandabanianji/classpage/video/20100116/100076.shtml

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八年记》第三集:西迁——在路上  
129443316597427373.jpg
查良钊、胡适、梅贻琦、黄钰生合影。

著名的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仙桃人黄钰生先生是指导委员会主席,带队西迁。此片中采访的黄明信先生,藏学家,是黄钰生先生的亲侄子。他当然也是仙桃人。黄先生到达昆明后先后任西南联大建设长和师范学院院长,成为联大师院即今天的云南师大及云师大附中附小的创办人。黄先生作为联大的校领导,贡献极大。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2日 11:20 来源:




长沙临时大学迁滇示意图

  解说:
  在严峻的形势下,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最终决定分三条路线开始迁滇。大部分教师及眷属、女生、和体弱不能步行的学生沿粤汉路经香港、越南进入云南,另一条路线是乘坐汽车,沿湘桂路经广西镇南关、越南进入云南,此外,还组织了近300 人的步行团,沿湘黔公路进入云南。
  解说:
  在这300余人构成的旅行团里,有十一位老师自愿报名参加。他们组成了指导团,负责沿途的教导工作。其中有五位教授,分别是化学家曾昭抡、地质学家袁复礼、文学家闻一多、教育学家黄钰生、生物学家李继侗。此外还有六位年轻的助教,今天中国著名的植物学泰斗吴征溢先生,正是其中的一位。
  同期:闻立雕

闻立雕

  当时参加旅行团的教授很少,就几个人,其中呢,有我父亲,这个呢,叫很多人没想到。因为我父亲严格来讲,他是个书生,所以当时也是清华的一个教授,叫杨振声,关系很熟。知道这个情况之后,那天就跟我父亲开玩笑,说,一多啊,你也要参加步行团呀,你要去的话,你得带个棺材呀,要是死在路上,还得让人抬回来。
  同期:申泮文

申泮文

  这个旅行团因为是要一路行军,要按照军事编制进行行军。所以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就给派了一位中将团长,来领导这个军事行动。就是-黄师岳。黄(钰生)先生呢,就主管整个团的事务性工作,所以他相当于政委,相当于文官团长。
  解说:
  2月19日,旅行团出发了。在夜幕中,船静静地驶离了长沙,从湘江直下洞庭湖。从日落到黎明,哗哗的江水打碎了星星的倒影。从北平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他们身后是蔓延的战火,而前面是未知的西南边陲,从异乡奔向异乡,流亡中的困苦,又一次涌上年轻人的心怀。
  出发之前,黄师岳团长发表了讲话,认为这次行军的重大意义可与历史上的张骞通西域、玄奘游天竺、郑和下西洋相比。这番话给全团师生以特别的鼓舞。也给出发的那个黄昏抹上了某种历史的意味和庄重。
  早春时节,洞庭湖的风,于微寒中已略带春意,向西,向西,就这样,他们在船上经过三天两夜,到达湖南益阳,从这里上岸,正式开始了3600里的行军。
  同期:吴征镒

吴征溢

  头三天脚都起泡,第三天以后才能够健步如飞。
  解说:
  最初的行军让年轻人感到新奇,但是困难也随之而来。

黄明信

  同期:黄明信
  临走的时候,都告诉我们不要穿皮鞋,也不要穿胶鞋,最好是布鞋。然后我们穿的布鞋。到路上之后呢,才知道最好是草鞋。草鞋穿一天就烂了,几个铜板一双,穿着一双,腰里还别着一双草鞋。路上那双鞋烂了,就可以换上一双。反正草鞋到处都有卖的,几个铜板一双。
  解说:

旅行团在路上

  西南地区人烟稀少,旅行团每天必须赶到较大的村镇吃饭住宿,所以每天行军30—50里不等,一日早晚两餐,中午在路上吃一点自带的干粮,叫做“打尖”。
  同期:申泮文
  有两辆汽车拉大家的行李。打前站,先走,打前站的人到了以后,跟当地联系好了,号房子,老百姓的房子,每家腾出一间空房子来,然后买稻草,到了当地买稻草,把稻草铺在空房子里面。学生到了以后,把行李领回来,一个一个的摊在稻草上。大家在晚上就这么睡觉。
  解说:
  在旅行团学生的眼中,黄钰生团长应该是走得最早,到得最晚的人。
  同期:申泮文
  他身上比别人负重,因为所有的旅行团用的钱,都带在他的身上。在农村里面,人家不认法币票子,要用银元呢,他身上还带着些银元,很重的了。到了地方以后,人家大家都安排睡觉了,他还得点着个油灯来策划,明天到什么地方,行军路线怎么办,沿途的伙食怎么办。如何安排,他还得策划。
  解说:

秀美的湘西

  湘西是大自然的骄子,美丽而不加雕饰,但是在上个世纪的30、40年代,却是盛传土匪出没的危险之地。官府的抽丁和土匪的洗劫一直是当地老白姓生活中最大的恐惧。
  同期:吴征溢
  湘西有个湘西王,姓陈吧,大概是。土匪头子要买路钱,这个时候由谁出面和他们交涉呢?就是我的老师李继侗先生,土匪知道这些是一些穷学生,老师也是比较穷的,付了一定的买路钱。那么没有付钱的呢,像黄埔军校的先生、学生就被土匪包围缴械了。我们只是在凉水井的一个地方警备了一个晚上,怕土匪来,结果安然无事。
  解说:
  在老百姓眼里,这支队伍因为穿着黄色军装而被认为是“粮子”,这是当地老乡对国民党军队的称呼。但在他们眼里,这又是一支奇怪的队伍,肩上没有枪,很多人的鼻子上却多了副眼镜。而且还时不时地拿出纸与笔,想要与这些自惭形秽的泥腿子攀谈。
  同期:黄明信
  地质系的学生就跟着地质系的教授沿路采集矿物的标本。生物系的学生就跟着李继侗采集植物标本,还有文学系的学生沿途采风,沿途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吧,还有民歌,他们记录下来了,还有人专门就画那个窗棱。
  同期:申泮文
  南开有一个学生,叫刘兆吉,他沿途就采集民谣、民歌,到了以后,他就出版一本书,《西南采风录》。
  同期:任继愈

任继愈

  记录了好几百首,后来找闻一多给写的序,还告诉他,这个你不要看,说当年我们的《诗经》,就是民歌集合成的。不要小看,果然是这样,过了多少年,社会一变化,结构变了,民歌也跟着改了,再找,找不到了。
  解说:

闻一多在路上做画

  对于闻一多来说,这是他人生经历所没有的一次旅行,在每天的体力付出外,他又重拾十几年前的爱好,一路上做了多幅素描,呈现出他心底那诗人的天性。他还说,要在到达后结集出版,来纪念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解说:
  这一年春天,也正是中国大迁徙的开始。人流汇成的海洋向中国的西南涌动,知识分子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分子,当旅行团在西南大山之中跋涉时,另一支从海道赴滇的队伍也在3月初出发了,此刻正在从香港到越南海防的船上,第三条路线是陈岱孙先生领导的汽车旅行团。朱自清、钱穆、冯友兰、郑昕等十几位教师坐着汽车,从湖南到广西,就在他们坐车通过镇南关时,意外发生了。
  同期:张友仁
  过镇南关的时候还有一个故事呢,那个轿车很挤,冯友兰教授胳膊伸在车窗外头,过镇南关的时候,司机说,大家要过关了,过城门洞了,大家把胳膊伸进来。这个冯友兰哲学教授,他想,我胳膊搁里头搁外头哪有什么关系,我有我的自由。他就搁外头,结果,过城门洞,胳膊撞断了。
  同期:宗璞

宗璞

  我父亲,因为他碰的是右手,他就不能刮胡子。他的胡子就长出一个大胡子,也算是抗战的一个纪念吧,就没有再剔,就留着胡子了。所以闻一多先生在给他的家人写信啊,有这样一段话,说“这次搬家,就是从长沙搬到昆明,搬出几个大胡子来,只有我和冯芝生的最美。大家都这么认为。”
  同期:闻立雕

闻立雕

  我父亲原来战前是没有胡子的,这一路顾不上刮了,因为每天要走,顾不上刮了,以后呢,同行的还有一位叫李继侗教授,他也留起了胡子,所以到最后,他们两个人说,这样吧,咱们是为抗战留起这个胡子,不到抗战胜利,咱们不刮这个胡子,好不好。两个人约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9

513

主题

7115

帖子

7021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2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2012-11-21 13: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说:

  1938年3月17日,旅行团出发快一个月时,到达了湘黔两省交界的鲇鱼堡,他们是带着好奇心与恐惧感进入神秘的贵州的。贵州不仅偏僻,贫穷,还盛传有瘴气、鸦片、以及放蛊的巫术。因此有些同学戴上了面具。为了保证安全,事先已经给当地发出行文。

  同期:申泮文

  

申泮文


  有的县,特别贴出布告来,说是什么时候有临时大学的学生队伍来,希望全县的人民注意关照,夹道欢迎。有这样的事情。有的组织小学生,沿途欢迎,有的地方,特别是把街道都扫干净,泼上黄土,撒上水,接待队伍的到来,这是很受宽待的。

  解说:

  西南地区,给人的印象是地高多山,路途险阻,人烟稀少。

  同期:任继愈

  因为走的那一段儿,正是最穷困、最落后的这个区域。老乡吃不饱,他们生活很困难。穿不上衣服,那时正是冬天,南方的冬天挺冷的,那里一般棉衣服很少,就靠烤火取暖,我刚刚去,说人都是面黄肌瘦的,说那边人吃鸦片烟,怎么这么能吃鸦片烟呢?说是不是(这样的),有些他是烤火熏的。

  同期:吴征溢

  哎呀,民穷财尽,特别是贵州,从前有一句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

  解说:

  中国的西南地区,如此广阔却又如此贫穷,这是留给旅行团最深刻的印象,此外,就是西南妇女的劳苦与忍耐。

  同期:申泮文

  我们走过经过,看了这个情况以后,整个西南地区,也是很落后的,男人都在家里抽大烟,在农田里劳动的,各种劳动,都是妇女劳动,——那个地方盐里边缺碘,所以很多的妇女都是大脖子。----看那个妇女,前面带着个大脖子,后面背着个很重的负重,真是辛苦啊。可是也看出来,我们西南妇女的勤劳。

  解说:

  

旅行团路上见闻鸦片的出售


  更令人吃惊的是鸦片的泛滥,在这里是一种公开的秘密。

  同期:任继愈

  湘西、贵州接界的地方,一直种鸦片,也很便宜,很普遍,国民党它的布告说禁烟,不准公开卖,实际上是到处公开卖,我们就试着问烟贩子,多少钱一颗呀?他说,我也不卖,我哪里知道,还不是一角钱一颗吗?

  解说:

  今天,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的情景,红、白的罂粟花,大朵的盛开着,妖艳的,灼灼的充满了山间和平地。那本该是农田的土地,那瘦弱的灵魂,那蒙蒙的冷雨,和青青的山岩,可能都是旅行团忘不掉的记忆吧。

  同期:申泮文

  特别是贵州,土地很贫瘠,可是大家种的不是庄稼,种的鸦片。遍山遍野的罂粟花,那个地方是出鸦片的地方。有的同学看了,也很痛恨,说这个不好,有的人就拿手杖打田地里的罂粟花。别人就说,你不能这样,你不能恨这个,这是个农民的生计呀,这是整个国家的问题,这个不是农民的问题,你这样打掉是损坏农民的庄稼,这个是不对的。大家对思考这些也开了点儿窍。

  解说:

  这是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长年生活在书斋里的师生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社会底层农民的生活,第一次见识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事情。

  同期:闻立雕

  他(我父亲)就看到了沿途抓壮丁,国民党抓壮丁,那可是不一样,拿绳子捆着,一个胳膊连着一个胳膊,捆成一串,然后旁边一个士兵端着枪。就这样把青年抓出去当兵的。

  同期:任继愈

  那些人是被迫去的,抓去的,可是去了以后,经过学习、了解情况,国家的形势以后,那个参军是非常勇敢的,没听说有逃出来的,都是一直打,一直冲在前线,从他们身上,给我很多的教育,也感触很深,就是中国这么大的抗战的重任就压在他们身上。出钱的也是他们,出力的也是他们,牺牲性命的时候也是他们。可是他们无怨无悔,甘心在那里奉献,这个他不是一个两个,整个我看就是这么个状态,越是农村这个表现得越清楚。我看到这些情况,中华民族深厚的底蕴深不可测,这是很值得研究研究怎么回事情。从此我就开始搞中国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历史,看看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是怎么回事情。

  解说:

  旅行团要经过一段当年红军走过的路,这里流传着许多关于红军的传说。

  同期:闻立雕

  

旅行团在路上


  刚好有一天,大家走累了,就在路边休息一下,休息的地方恰好是坟头的地方,而且跟前就有个石碑,这个石碑是个地主碑,地主碑上就刻着功德,讲这个地主怎样怎样好。一面是同学听到群众对共产党、红军的好的传说,一边是这个碑,闻先生当时就很有感慨,给学生们讲,说这个碑有两种,一种是石碑,一种是口碑。石碑是可以砸烂的,口碑永远流传于世。

  解说:

  

黔东天险鹅翅膀


  贵州的山,一层一层,一座一座,仿佛永远也走不完。雨下个不停,云雾笼罩着群山,恶劣的天气,验证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俗语。而路,就这样在脚底下一步一步地延伸着。在普安,从山顶到山脚弯曲着24个“之”字;在黔东天险鹅翅膀,居高远望,千山万山都在脚下。

  解说:

  4月4日,在旅行团成员的记忆中,是所有日子里最漫长的一天,最难忘的一天。

  同期:黄明信

  走得最长的一天就是53公里,53公里就是106里了,还是老的里,所以零零落落,有的人到半夜才到,很苦很苦。而且不是平路,106里是上山、又下坡,然后又过江。

  解说:

  水流湍急的南盘江是旅行团的必经之路,原本有一座铁索做成的吊桥。

  同期:吴征溢

  这个吊桥当时断了,有一个小渡船,这是个蚱蜢舟,像蚱蜢一样的小船,一排坐上四五个人,一头一尾是划桨的,大家都是扶着这个船边上,一动不动,生怕掉进南盘江淹死掉。这个船先沿着南盘江向上走,然后,顺流一调头,就冲到对岸了。

  解说: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因为行李未到,旅行团所有成员忍冻挨饿坐到天亮,争执与矛盾发生了。

  同期:申泮文

  所以南开学生就找黄先生去告状。黄先生就生气,就告诉他们,我跟你们说,你们不要这个学校,那个学校的,三个学校一家,如果你们跟别的学校发生矛盾了,我责备你们。如果南开的学生跟南开的学生有矛盾,打起来了,那么我各打五十大板。”所以这样,他来维持整个旅途三个学校之间的团结。

  解说:

  4月19日,从长沙码头出发整整两个月后,旅行团到达了云贵两省交界处的胜境关,“云南如华北”,一入胜境关,大片平坦的田地,让人不禁想起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

  旅行团最后的一段路程,已透出初夏的气息,冬天的沅水,春天的桃源,已经留在身后。每个人的心情,有骄傲,有惆怅,或许是骄傲中略带惆怅。

  解说:

  

旅行团到达昆明


  1938年4月28日,旅行团到达昆明。梅贻琦、蒋梦麟两常委,和先期到达的教授,出城迎接。伴随着鲜花,掌声,和热烈的人群,这支队伍进入昆明市区,在圆通公园,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同期:黄明信

  到了之后,那个团长(黄师岳)拿着名册点名,点名之后,把名册交给梅贻琦,说我把你的学生都给带来了,一个都不错,一个都不少,我交给你了。

  解说:

  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是一次责任的交付,也是彼此心灵最真实的流露。湘黔滇旅行团的成员297人在经过了68天的长途跋涉之后,终于顺利到达昆明,这一天适逢清华大学的校庆日,圆通公园内一片欢腾。早在三月底,另外两支经由越南的队伍已经先期抵达昆明,旅行团的到来,标志着临时大学迁移工作的顺利完成,在欢迎会上,闻一多见到了老友杨振声。

  同期:闻立雕

  欢迎的时候,杨先生见到我父亲了,我父亲就说,哎,振声,怎么样,这回这个棺材该给你了吧,说明他很顺利的到达了。

  解说:

  从秀丽的湘西,经过险峻的黔东,到达平坦的云南,海拔一点点高起来了。从冬末到夏初,68个在路上的日子,一天天流逝,3600里的路程,血气方刚的青年用脚一步步丈量着;一些人因为这支队伍而改变了选择,另一些人因为走过这段路更坚定了追求。

  同期:黄明信

  在学校的时候,就是想读书,去留学,得了学位,回来做教授。想走这么一条路。根本没想到过后来搞藏学,研究西藏。就是因为经过这个旅行,湘西、贵州、云南,都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彝族、壮族、苗族、侗族,好些个少数民族,中国还有这么大的天地可以施展。思想转变了,我要研究少数民族。

  同期:申泮文

  一路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自己慢慢地就恢复了自己的情绪,觉得自己对国家还是要承担责任的。要为国家将来改变这个面貌,所以走这一路,国家的秀美山川也感染了我,西南地区人民的贫困、疾苦也感染了我。

  同期:任继愈

  感受很深的,觉得民族的伟大,祖国山川的伟大,走了这么两个多月,才只是祖国的一个角,西南的一个局部,一部分。伟大在这里,日本决不会战胜我们,这个信心越来越明确了。

  解说:

  

西南联合大学新校舍大门


  也就是在这时,旅行团的师生得知,长沙临时大学已经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了。

  与此同时,5月17 日,在陕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中共领袖毛泽东写下了关于这场战争的著名文章——《论持久战》,他向世界指出中国人的抗战是持久的,而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

  长沙临时大学这次成功的迁徙,为西南联大的建立,在精神上举行了一次“奠基礼”。站在云南的大地上,高天厚土,联大的未来究竟会怎样,危难中的祖国,这艘大船又将驶向何方?

责编:李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10

305

主题

8836

帖子

1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0160

IP属地:广东省

发表于 广东省 2012-11-21 16:18: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还有这么牛的沔阳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81

主题

2466

帖子

3309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309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2-11-21 19: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楼主,确实需要去收集整理一部分他们的事迹。
沔阳历史洪水灾害多,这样的自然形态就形成保存下来的古遗址文化相对较少。走出去的沔阳人的伟大事迹,也应该得到家乡的保留和传承。传承他们的博爱,传承他们的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9

513

主题

7115

帖子

7021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2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11-21 20: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钰生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发布日期:2009-08-04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堪称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抗日战争八年期间,西南联大自建校以迄复员,在校学生八千余人,毕业生不过三千八百人。这三千多位毕业生,为世界作出的贡献,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其中在国外的,目前约有一千人,他们和任何名校学者相比,其成就和学术水平毫无逊色,其中还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国内的联大毕业生中,有一百一十八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十二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社会科学家。对西南联大的历史成就,有国外论者称,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世界追忆与推崇,西南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遗产。
  西南联大人,所创造的丰厚精神与历史业绩,和那些推动西南联大历史前进的前辈先贤的事迹,都亟待发掘、整理和总结,以传诸后世。曾以献身精神为建设西南联大,作出杰出贡献的黄钰生先生,应当之无愧地载入西南联大的史册。
  黄钰生字子坚(一八九八至一九九O),湖北沔阳人,天津南开学校学生,一九一六年以优异成绩入清华学校,曾与罗隆基、何浩若三人代表清华大学参加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积极投入“五四运动”。黄深感国家积弱不振,迭遭列强侵略,痛失台澎之苦。秉承乃师张伯苓先生“教育救国”的主张,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专攻教育学和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后末及读博士学位,即应邀任南开大学教授,并兼任校秘书长。卢沟桥事变,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九日,以抗日爱国著称的南开大学遭日寇轰炸,尽成废墟。黄于危难之中将部分师生及学校重要器物安全转出,最后只身眼含热泪,告别他曾为之努力工作过的学校,以一叶扁舟沿小河离去。
一九三七年九月,黄到湖南长沙,参与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组建湖南长沙临时大学的筹备工作。
   1937年10月,南开同仁在长沙临时大学(右四为黄钰生,左三为杨石先,右二为陈序经,右三为方显庭,左一为丁佶,左四为张友熙)
长沙临时大学,经过三个月完成一个短学期后,日寇武装侵略深入,武汉危急,长沙又遭日寇不断空袭轰炸,学生学业无以为继。此时教育部,指令三大学内迁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一九三八年二月,长沙临时大学由三百余位师生,组成“湘黔滇徒步旅行团”,于农历元旦自长沙出发奔赴昆明。受校务委员会的委托,黄担任旅行团指导委员会的主席,闻一多、李继侗、袁复礼、曾昭伦等教授为委员。该团实行军事管理,湖南省主席长治中委派安徽籍的黄师岳中将参谋任团长,并辅以教官三人。黄参谋是临时聘请来的客卿,名义上是团长,实际上领导旋转的是黄钰生先生。旋转的全部事务,举凡路线选定、前站、宿营、伙食管理等旅行中的重要事项,都担在黄一人肩上,全团经费数万元巨款,黄钰玉以布带自缠腰间,手扶竹杖与学生们一步一步地走到昆明。自嘲是“腰缠万贯”下西南。徒步旅行团横跨湖南、贵州、云南三省,行程近三干五百里。这一年黄钰生刚好四十岁,于竹杖刻字“行年四十,徒步三千”。团员为三校合并不久,互不相识的学生。由黄亲自带领这支三百多位师生的队伍,高唱抗日歌曲,满怀抗日必胜的信念,沿途边宣传抗日,边调查采风,了解民俗文化和民间疾苦,全体师生获得了一次深刻实践教育的机会。全团历经艰辛、跋山涉水,一九三八年四月十七日到达昆明,完成了中外文化史上,罕见的文化大迁移。胡适先生曾说:“联大迁昆明是悲壮的一件事,师生徒步历时六十八天之久,走了三千余里,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联大值得纪念,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在这一壮举中,黄钰生带领旅行团全体师生,为抗战八年中的西南联大,掀开了历史的第一篇章。
湘黔滇旅行团的部分教师合影(右五为黄钰生,居中蹲者为闻一多)
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旅行抵达昆明,学校负责人与旅行团辅导团全体合影。前:黄钰生、李继侗、蒋梦麟、黄师岳、梅贻琦、杨振声、潘光旦
  西南联合大学以原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为校委会常委;并轮流担任主席。三校的分工是,北大校长负责总务,清华校长负责教务,南开校长负责建筑设备。蒋梦麟与张伯苓是挚友,梅贻琦是张伯苓办南开中学第一班的优等生,三位常委的关系,为三大学的团结合作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在西南联大八年中,张伯苓常驻重庆,联大校常委工作委托黄钰生代理。黄参与校领导层的常务工作,同时还担任联大师范学院院长,并为师院学生讲授教育学和心理学。此外他还先后领导或学生委员会、建筑设计委员会、大学校舍委员会、校务会议司选委员会、教师进修班委员会、联大计划内迁四川委员会、赴四川叙永勘查校舍和建设分校任务、联大遭受日机轰炸后损失救助委员会、四大学招生委员会、抗战胜利三校复员迁移委员会和三校复员第二次迁运委员会等达十六、七项之多。黄在西南联大的建校历史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骨干作用。
  一九四七年七月十五日,闻一多教授遇刺身亡。黄任“闻一多丧葬抚恤委员会”主席,其悼念亡友的挽联,正气凛烈、情真意叨,感人至深。茫茫人海同乡同学同事同步行三千里,回首当年伤永诀;莽莽神州论学论品论文论豪气十万丈,横视古今有几人。
  黄完成的另一项重大也是影响深远的任务,是担任联大建设长期间,多方奔走呼吁购得大西门外一百二十亩荒地,并筹划督促建成一片土墙草顶的“新校舍”,西南联大才算有了自己的教学基地。梅贻琦校长与黄钰生,同为南开学校张伯苓校长亲淑门生。在西南联大领导班子中,凡不属于教务、总务、训导等部门主管的学校临时大事,梅统交黄负责。黄从不负所托,悉心完成这些工作:梅离校赴渝述职期间,由黄代行校长职权。黄为西南联大所建立的功业,可说仅次于梅贻琦校长。
  黄钰生是一位有理想、理论和经验(继承南开学校的经验),且知人善任的教育家。他主持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成绩斐然。尽管联大内大师云集,但在办学能力方面,则鲜有能办好联大师院这所“校中之校”了。这个学院有一套管理班子,有自己科系的办学体系和学生管理体系;还有一套自己的附属学校一一幼稚园、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联大任命黄自兼附校主任。黄集多种任务于一身,勇挑重担,锐意求精。他不但为云南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任务要求,而且为办好师院附中,也费尽心力。如为师院附中延聘名师——杨振宁、任继愈、孙毓棠等人,制定教育管理细则,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等,终使师院附中成为昆明最负盛名的优秀中学。
  黄钰生高瞻远瞩地为师院未来的发展走向做了精细的筹谋。他从一九四三年起就开始准备,一旦抗战胜利,联大三校北返时,使师范学院能及时脱离联大这一母体,而成为独立的昆明师范学院。为达到这一目的,黄特意制定了“西南联大师范学院过渡时期办法草案”。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胜利,一九四六年三校开始复员后,昆明师范学院即以黄钰生主持建设和苦心经营的,原西南联大“大西门”外的校园为校址,按黄既定的计划,顺利地独立。它成为西南联大和黄钰生先生,留给云南人民的一座永恒的纪念碑。
该师范学院,现在已发展成为“云南师范大学”,全校拥有教授近七百人、二十五个学院、多学科和研究所的高等学府。发展至今,该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质量的人才,达十万人之众。云南师范大学附中,也继承了联大师院附中的优良学风和传统,成为云南省基础教育的模范。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及附校,对云、贵、川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影响至深至远:体现了西南联大和黄钰生院长,为西南地方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优质人才的宏伟蓝图。
1986年黄钰生(右)与陈省身合影
一九八七年,时值西南联大建校五十周年之际,缅怀过去抗日战争暑期的峥嵘岁月,继承联大爱国精神和勤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南开大学师生共建“西南联合大学延校五十周年纪念碑” ;作为西南联合大学原领导层中,硕果仅存耆老的黄钰生,抚今追昔,特为文并手书,以永志不忘:
  西南联合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纪念碑
  集三校之俊彦 育四海之英才
  安贫乐道 师生同侪
  科学民主 壮志满怀
  念八年之既往
  迎廿一世纪之即来
黄钰生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一日
  黄钰生先生于一九九O年,溘然长逝,享年九十二岁;一生高风亮节,功在联大,遗爱西南。(张溪秋)
转自清华校友网。原载美国《世界日报》2004.8.29-3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