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阳汉江网消息(襄阳日报) □陈圣安
襄阳古城(池)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历为襄阳人所关注。1987年4月笔者和陈家驹、杨德帜先生在《襄阳古城2000年建设畅想“规划”》中,就提出了“保护古城文物、打通护城河,吸引外地游客,发展旅游”的“规划”指导思想。
2004年我又提出了“以保护历史文物为前提,以发展旅游为目标,以现状为基础,实行一扩宽(扩宽护城河东南角河道);二关闭(关闭城墙商品房、关闭滨江路大北门车行道);三打通(打通护城河、打通城墙内马车道、打通城墙外人行道);四控制(控制城内外建筑、控制城内房地产开发,控制城内人口数量,控制对护城河的污水排放);五恢复(恢复东、西、南城门、恢复大北门、恢复魁星楼、恢复狮子楼、恢复荆州古治及荆州北街古街区、恢复南城墙入城段原貌);六拆除(拆除南湖宾馆部分水上和城墙脚下建筑、拆除和搬迁某招待所、拆除西护城河喷泉和自来水管道下埋或高抬、拆除襄阳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护城河水榭,拆除北城墙外职工宿舍,拆除部分南城墙及102宿舍、办公楼),把襄阳古城墙和古护城河建设成符合历史原貌,可观性景观丰富、参与性强、反映襄阳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精品”。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开发思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市委第十二届五次(扩大)全会提出“大力实施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工程”,并把襄阳古城池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同时明确指出要抓紧编制襄阳古城(池)控制性详规,为襄阳古城(池)保护、开发和建设带耒了春天,并丰富了我们的思路。今后的襄阳古城(池),要以保护古城墙和古护城河历史文物为前提、以文化旅游为出发点,以吸引外地游客主、兼顾本市市民休闲为目标进行保护、开发和建设。按照这一思路,并从“以襄阳古城(池)为龙头,舞动襄阳旅游”的高度,以《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和《襄阳城墙文化保护规划文件》为蓝本,科学的、大手笔的做好《襄阳古城(池)控制性详规》和《襄阳古城(池)修复工程规划》。在此基础上,力争用数年时间,把襄阳古城(池)建成符合历史原貌,可观性景观丰富、参与性强、反映襄阳历史文化特色,在省内外、和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历史文物遗迹和著名“古城(池)文化旅游区”。
说到《襄阳古城(池)控制性详规》和《襄阳古城(池)修复工程修复规划》,不能不提到护城河。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护城河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今天,无疑是重要历史文物遗迹。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护城河的“历史文物遗迹”性质认识不足,由此导致了许多失误。如,1981年、2001年、1986年襄阳分别申报湖北省、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只提“古城墙”而没提“护城河”。由于这一失误导致了古城(池)开发、建设的失误(见7月18日《襄阳日报》)及多年来官方文件和媒体宣传,包括旅游部门制作画册的失误。
有人认为,“‘古城‘内含有‘池’,加不加‘池‘并无大碍”。对一般古城而言,这当然不错。但对襄阳古城来说,不可简单省略。这不仅因为襄阳护城河(池)是“襄阳古城”的“点睛之作”和“襄阳古城”特色的重要标志,其营造独具匠心,犹如四川都江堰。其道法之自然、天人之合一,池面之宽,是其它任何古城护城河所不可比,而且,从历史资料看,从清乾隆、光绪、同治各年间所修的地方志,即《襄阳府志·卷七·城池》、《襄阳县志·卷六·城池》、《襄阳府志·卷七·城池》中凡在介绍襄阳古城词条时,均将城和池(这里的“城”指“城墙”、“池” 指“护城河”)联为一体,不可分割。为传承襄阳历史文化,唤起人们对襄阳的记忆和彰显襄阳城(池)特色,增强襄阳的影响力,官方文件和媒体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概念:当宏观上介绍、宣传襄阳时用“襄阳古城”,当微观上介绍、宣传襄阳历史文化景观时用“襄阳古城池”。对此,我市摄影家和文化学者释贵民、胡舜国、严爱华先生的摄影集《襄阳城池》(珠江文艺出版社)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本文作者系市委党校教授,市经济与管理学会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