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菇(张才富) 慈菇,在江汉平原栽种历史悠久,也是仙桃的传统土特产品。慈菇,又可写作慈姑、茨菰。慈菇的别名也很多,如有叫芽菇、剪刀草、燕尾草、白地栗等,这是因其形状而得名。而仙桃地域的人们则习惯称之为“慈果”。 慈菇,为多年生草本科。仙桃地域所栽培的品种多为黄白慈菇。一般是在农历三月育苗,四月移栽到大田。慈菇是一种比较“泼辣”的植物,栽下去后易于管理,只要前期有水,不管水深水浅,都可以生长。农历的五六月,是农作物旺长的季节,慈菇长出一片片似箭形的茂密叶子,翠绿发光。慈菇植株比较高大,株高常达一米左右,生须根。六七月慈菇田里开出一朵朵小花,雌雄同株异花。它的花多为白色,也有黄色,花色并不是很鲜艳,但也耐看。扬花过后,须根的末端开始长出慈菇。慈菇一根多者有十几个,大者如杏,小者如粟。近些年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晚水种植的特色。 慈菇的生长环境和状态应该跟茡荠很相像。在陆地上各种水面的浅水区均能生长,但要求光照充足、气候温和、较背风的环境下生长,要求土壤肥沃,但土层不太深的粘土上生长。风、雨易造成叶茎析断,生长受阻。 《本草纲目》记载:“慈菇,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文字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慈菇的生长特性。有关慈菇的由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远古时期,人们居住在沼泽之地。东海老龙王打个喷嚏,岸上就要掀起一阵风浪。造成黎民百姓的田就会被淹,庄稼颗粒无收饿死人。 这事被南海观世音菩萨知道了,就派了一位仙子下凡,解救黎民疾苦。这位仙女长得俊秀端庄,慈眉善目,大家都叫她“慈姑”。 慈姑望着农田被淹,白茫茫一片,老百姓都在挨饿。她就到处找食物,终于让她找到一种野生的水生植物,这种植物不怕水淹,它的根上长了许多像圆球一样的肉疙瘩,可以充饥,又很有营养。 慈姑从遥远的地方把这种水生植物带到灾荒之地,由于路途太远,她怕这种植物干死,一路上就用自己的泪水来滋润它。带来以后,又教大家如何去种植。于是,家家就栽培这种水生植物当粮食充饥,乡亲们再也不用挨饿了。
慈菇默默地生长了多少年,大家都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因为它是慈姑千里迢迢找来的,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植物叫作“慈姑”。又因为慈姑当年曾经用眼泪滋润过它,所以“慈姑”的味道总有点儿苦涩。 “慈姑”属草本植物,也就有人把它写成“慈菇”、“茨菰”了。 二十四节气中“小雪”过后,慈菇田里,还渍有浅浅的一瓜面水,慈菇叶子已经完全枯萎,有点像深秋里残败的荷叶。慈菇叶子枯黄,标志着慈菇完全成熟,正等待着人们去收获。残败的慈菇叶姿态万千,也让人充满遐想和回味。 眼下正是慈菇的收获季节。收获慈菇的方法,农民主要还是用锹去挖。把田里的水放干,顺着枯茎残叶的旁边下锹,不要直接照它的根部下锹,否则会挖伤慈菇。人们赤脚卷裤,像挖藕一样,把长在稀泥里的慈菇一锹锹地挖出来,男的在挖,女的往篮子里一个个地捡,然后洗净。如对慈菇的田间管理适宜,慈菇亩产一般在千斤以上。 大集体年代,家里人多劳少,生产队分配的粮食不够吃,天天是萝卜红薯的,为了换换口味,我在生产队挖过慈菇的田里去捡慈菇。所谓捡慈菇,就是用锹再去挖第二遍,捡剩下的。因为慈菇田属生产队集体的,社员们挖慈菇时没有捡干净的,第二年还可以长出慈菇苗去移栽,队长是不会让孩子们再去挖的。多半是趁生产队开大会、中午社员放工吃饭等机会去“打游击”,队长赶来了就跑。 把捡来的慈菇切成薄片,放锅里爆炒后,加水煮熟,再放些糖,慈菇如玉,汤如乳汁。盛到碗里时,慈菇粉而不酥,清汤苦中带甜。每当此时,我们定会喝得碗底朝天,光的都能吃几碗,吃在口里慈菇尖嘴子也舍不得吐掉。好多年过去了,至今还回味着儿时的口福。 生产队把挖出来的慈菇用湿沙埋在队屋里,春节前按工分多劳多得分给社员,也留一部分隔年做种。过年吃慈菇,有多子多福之意。慈菇烧肉、猪肉慈菇汤,那年代只是在过年的时候才有。 慈菇内富含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铁、钙、锌、磷等多种微量元素。中医认为慈姑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 慈菇看它像芋头,但吃起来却像板栗。传说中的“如意”这道菜,就是极平常的慈菇烧肉,其做法大致为: 材料:慈菇、五花肉、冰糖、姜蒜、老抽、盐、胡椒粉、葱花。 步骤: 1.慈菇去皮洗净捞出沥水,五花肉切块备用。 2.热锅下油,油热后下五花肉煎至出油且四周金黄后下姜蒜末炒香。 3.加入辗碎的冰糖末炒至上色,调少许老抽炒匀。 4.加开水,水要完全没过五花肉还稍多一点,盖上锅盖小火烧开至肉焖烂。 5.下入处理好的慈菇,烧到慈菇熟烂后调入盐调味,撒少许胡椒粉,收汁后撒上葱花即可。 又逢慈菇收获时…….(2012.11于北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