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网
企业家圈子里走红,是胡海卿没料到的。10月底,“褚橙”首次进京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远在美国的金融泡沫的虚拟幻觉的企业家,走的根本是两条路子。”
实际上,这位企业家的形象非常“土”。经常戴着草帽,穿着拖鞋。然而,当褚时健讲起为了寻找水源,一天爬几个山头时,正在创业路上摸爬滚打的胡海卿,被这位80多岁老人的吃苦劲儿打动,觉得“不可思议”。
2002年,王石途经云南,专程拜访褚时健,也曾有类似感觉。
那时,王石领导的万科,已连续三年当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也就在这一年,他成功登顶非洲乞利马扎罗山和北美洲的麦金利山。
而彼时,褚时健的第一拨橙子树刚种下。橙子挂果要6年,而褚时健当时已经75岁了。
褚时健的满头白发与创业的豪情,在那一刻触动了王石,“你想象一下,一个75岁的老人,戴一个大墨镜,穿着破圆领衫,兴致勃勃地跟我谈论橙子挂果是什么情景。虽然他境况不佳,但他作为企业家的胸怀呼之欲出。我当时就想,如果我遇到他那样的挫折、到了他那个年纪,我会想什么?我知道,我一定不会像他那样勇敢。”
中国企业丢了经营之根
去年,国内一家很有实力的投资公司托人问褚时健对上市有无兴趣,这家公司看好“褚橙”的口碑和潜力,有意运作“褚橙”上市。
他听了连连摆手。“没这个心情跟他们玩。再说,投资公司都要在上市后拿走股民一笔钱。我85岁了,管不了几年,上了市,我倒是拿了钱,但亏了股民,怕别人背后指指戳戳。”
胡海卿对此并不意外。他的印象里,褚时健是个很实在的人,“就想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褚时健言谈间,流露出对上市的反感。
胡海卿推测,褚时健习惯了种好橙子,带领老百姓致富的路径,“他认为钱搞钱不是一个很正的道儿,不想弄个褚橙的概念,然后去圈钱。”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龄,钱对他已经没什么概念。”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冯立果博士长期关注企业界动向。他注意到,与褚时健同时代的,或紧随其后的企业家,正在走着相反的道路,他们要么过早陨落,要么逐渐放弃实业,转型投身房地产、金融业,追求高利润,挣快钱。
冯立果参与撰写的《2012中国500强企业报告》揭示了这一趋势。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的170多家民企中,已有40多家进入金融领域。
以服装起家的炒股是挣快钱,属于短期投机行为,无关企业家精神。”冯立果说,在这点上,褚时健能够花10年去做“褚橙”这个牌子,正是体现了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稀缺的“挣慢钱”的精神。“他们那一辈的老企业家不怕吃苦,是实实在在做企业。”
让人担忧的是,目前流行于中国的金融、风投等“时尚行业”,只是少数人从事并且获利的行业。而实业领域不仅是国家力量强大之本,更是庞大的人口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事实证明,即便把资本运作玩到极致的美国,最终,也面临“99%反对1%”的民意汹涌。在参加“占领华尔街”运动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就直斥华尔街的金融大鳄,“这是一个扭曲的经济。”
如今,85岁的褚时健从“烟王”变身“橙王”。他的果园年产橙子8000吨,利润超过3000万元,固定资产8000万元,跟他种橙的110户农民,每年可以挣3万到8万元。
在跟褚时健去果园的路上,胡海卿注意到一个细节:每当路上出现一辆崭新的摩托车,老人都会很欣喜地花上几分钟向胡海卿讲,这是跟他种橙子的谁家新买的摩托车。
“现在,我们可以凭借经济增长实力积累一些钱,但国家要不断增强实力,需要实实在在地积累。就像盖一栋房子,地基如果扎扎实实,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房子仍然会是好的;但不这样的话,二十年、三十年折旧,积累慢慢就消失掉了。”
今年,云南丽江等地纷纷邀请褚时健合作,划出2000多亩地,让他带领当地农户种橙子。
这时,老人脸上流露出一种得意的神情。“他带动了别人致富,而且要尽可能实实在在地看到别人挣了钱,日子过得好。”胡海卿说。
这样的笑容,也正诠释了做实业的社会价值,和一位企业家的满足感。
而新的事业,也让褚时健超越了生命的限制。这位老人神采飞扬地向胡海卿讲起20年后的规划。在他的设想中,除了销售橙子,他还打算将褚橙做成一个果汁品牌,抗衡国际品牌——美国都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