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姚启慧 实习生王艳
“金桥银路、钻石园林。”这句流传在建筑业内的顺口溜是说园林工程耗资巨大,堪比用金银铺就。然而,巨额的投入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就易成为又一个滋生腐败的领域,几个月来,武汉连续多名园林绿化干部落马,敲响警钟。
园林干部纷纷落马
昨日,在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检方指控,洪山区原政协副主席邹美春在担任该区园林局局长期间,利用下属单位关山苗圃建设科普楼等机会,帮助他人承揽工程,收受贿赂165万元。并通过虚构园林绿化工程,占用公款近16万元。该区另有数名园林官员正接受调查。 无独有偶。9月,青山区法院审理一起绿化工程腐败窝案,3名掌管景观、绿化等看似不起眼项目的园林官员集体落马。青山区园林局下属青山公园主任王某等3人在园林绿化项目建设中贪污、受贿,其中王某在2年时间里,分多次在办公室收受贿赂30万元。
唱“独角戏”易滋生腐败
法院昨在审理中发现,园林工程领域的乱象,与招投标和采购流程运行不规范,监管不严直接相关。 被揭开的两起绿化腐败案,均是窝案、串案。青山区一名办案检察官分析说,园林部门既是事业单位,又下设绿化公司,承揽园林绿化工程,从采购到定价,再到支付工程款,整个过程唱“独角戏”,有极大的权力寻租空间。 绿化工程领域包含较多技术含量和设计因素,老百姓不熟悉,监管难度也大。武汉某园林设计公司负责人刘峰举例说,路边栽植的银杏树,一般以1分米的树木胸径为指标制定价格,但树冠形状、树高等不同,价格天差地别,审计部门难以监管。
绿化账本需多晒一晒“阳光”
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教授认为,针对园林绿化领域防腐的薄弱环节,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园林工程管理制度,加强监管与审计,最大限度挤压腐败空间。 湖北朋来律师事务所律师方璨表示,两起案件中,腐败分子之所以能毫无顾忌地大肆敛财,原因就在于园林绿化项目运作不透明,一项工程包给了什么人,花多少钱,公众几乎毫不知情。 刘峰也表示,一棵树、一处花坛、一块草坪的具体价格是多少,如果园林部门把账单公之于众,在阳光底下晒一晒,各种猫腻就藏不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