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6
中尉
 
- 积分
- 2756
IP属地:浙江省温州市
|
加快荆州振兴总体规划(2011——2020)(一) 荆州作为江汉平原的主体,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州是长江防洪的重点地区。长期以来,荆州为国家粮食安全、防洪保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沙市市(后与荆州地区合并)一直是我国“明星城市”。在全国、全省的改革开放布局中,曾占有令人瞩目的位置。1981年沙市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198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进行湖北长江经济带改革开放试验,设立“沙市市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荆州地区也曾是我省发达地区之一,工业、农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4年地市合并以来,由于多种原因荆州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持续下降,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的经济地位逐年下滑,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
省委、省政府十分关注荆州振兴。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明确了荆州的重要地位;2009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确立荆州是重点发展区域;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又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壮腰工程”的实施,加快荆州振兴步伐,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荆州市所辖的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及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国土面积14067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664万人,完成生产总值837.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57%、10.75%和5.24%。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10年,以“十二五”时期为主,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一、加快振兴,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发展环境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荆州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十一五”时期荆州经济走出低谷,奋力爬坡,并开始进入快车道。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37.1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7.6:38.9:33.5,第二产业比重比“十五”期末上升7.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五年累计完成168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3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6亿元,比2005年增加1.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1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8元,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53元,年均增长15.7%。
进入“十二五”时期,荆州迎来加快振兴的重大机遇:一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荆州作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确定的“两纵两横”中沿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发展区域,有望以轻纺工业特色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获得调整改造的系列扶持政策,有助于解决国企改革遗留问题,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二是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获得财税、金融、投资、土地及产业导向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加速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三是荆州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各类要素集聚提供了保证。四是中央出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为荆州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配置利用水平、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奠定了基础。五是国家文物局与省政府共建南方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为荆州开发利用楚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六是随着沪汉蓉铁路荆州段开通、荆岳铁路的建设,荆州将彻底改善现代交通落后的状况,有望成为各类市场要素聚集的地区。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快荆州振兴为目标,多渠道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着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努力打造多个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产业,壮大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建设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坚持产业突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实现产业全面振兴。
——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铁路、水路、公路联网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打造长江中游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培育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驱动。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努力破解瓶颈制约和发展难题,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努力使科教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改善民生。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上下联动。通过省市共建、上下联动,切实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的倾斜力度,形成加快荆州振兴的合力。
(三)发展目标
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兴”的总体要求,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长江中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机械制造及化工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著名的荆楚文化传承创新展示区,使荆州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成为构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
到2015年,力争实现经济总量跨越,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实现投资总量跨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30%左右,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构建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城镇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沿江城镇带初步形成;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废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两型”社会建设和人水和谐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力争继续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走在全国地级市前列,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成为荆楚文化的核心支撑和全国水资源保护利用典型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四)重大意义
1、加快荆州振兴,有利于湖北科学发展,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荆州的历史欠账较多,交通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失衡,财政债务沉重,发展比较滞后,影响到全省发展的进程。湖北要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必须补齐短板,实现整体崛起。加快荆州振兴,既是荆州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湖北科学发展的需要。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荆州振兴的重大决策,必将为荆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同时,也必将开创湖北科学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在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征程中迈出新步伐。
2、加快荆州振兴,有利于推动“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发挥湖北在“沿长江中游经济带”的主体作用
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沿长江中游经济带”。荆州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占据“沿长江中游经济带”干线通航里程的近1/3。只有加快荆州振兴,真正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才能使“两圈一带”战略落到实处,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发挥湖北在“沿长江中游经济带”的主体作用。
3、加快荆州振兴,有利于推进农产品主产区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传统农业地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之路
荆州是传统的农产品主产区,农村人口多,农业产值比重高,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任重道远。加快荆州振兴,有利于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有利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加快转移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荆州农产品主产区实现转型发展。通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为全省乃至全国传统农业地区探索发展新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