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946|回复: 0

她们弹奏《三弦琴》(湖北电力文联会刊《三弦琴》介绍) .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0

3037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8344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12-3 08: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她们弹奏《三弦琴》
来源:荆楚电力在线
《湖北电力报》
  作者: 陈晓

  阅读提示: 2008年5月7日,湖北省电力公司各路文友中的领军人物雅集于荆州供电公司招待所,共同做出了一个决定:将湖北电力文联主办的文学内部刊物《三弦琴》交由荆州供电公司承办。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让公司系统许多爱好文学和不爱好文学的人顿觉讶然:“三弦琴”,你还健在吗?
   初登舞台 十年琴音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湖北电力文联的前身湖北电力文协成立,并创办了会刊《三弦琴》。
  《三弦琴》的刊名,由“飞天奖”得主、电视剧作家朱春牛先生所取。据朱先生解释:电网中的铁塔犹如一尊尊巨大的琴架,托举着A、B、C三相导线,犹如托举着三根琴弦。流动于其中的电子流,就是一颗颗跳动的音符,而机声轰鸣,人勤春早,欢歌笑语的社会生活,则是这尊巨大的“三弦琴”奏出的壮美华章,是以“三弦琴”一名,寓意电力系统文学刊物。
  《三弦琴》的刊名题字,由原省电力工会宣教部吕植华先生向著名书法家黎伏生先生求书。
  刊物初创阶段,不定期辑印。来稿达到一定数量后,省电力文协就以笔会的名义,组织若干骨干作者群策群力编辑,定稿后自行划版,交由印刷厂刊印。在谷城薤山、黄梅挪步园、江西湖口、恩施等地召开的编稿会,轶事趣闻,余韵悠长。
  一天,时任湖北电建二公司宣传科长的向延坤,从阳逻工地匆匆赶回汉口,向时任《三弦琴》编辑之一的张传汉告知,李湘、朱春牛、吕植华已去过阳逻,决定将《三弦琴》交二公司主办,并认为张传汉是编辑《三弦琴》最合适人选。张传汉认为自己一下子从跑龙套的变为唱主角的,底气不足,岂敢随便应承。
  几天后,张传汉在向延坤的软磨细说下,应承了“编辑”一职。在这次笔者采访中张传汉说:“我这人耳朵根子软,注定是个做不成大事的料,最耐不住的是软软的劝说,磨蹭半晌,眼睁睁地被捧上了‘贼’船”。
  船已启锚,何时靠岸,张传汉也不清楚。反正船长不发令,他也不敢停,便一期接一期地编。
  就这样,张传汉这个孤独的舞者,居然在“三弦琴”这块阵地上十年如一日,如鸭凫水,冷暖自知。从初始审稿到最终发行,事事参与,亲力亲为。
  张传汉说,自己不是专职编辑,先要干好本职工作,也还想把刊物编得尽善尽美,吃苦是早有心理准备的,有时候就真到了骑虎难下的份上,但再苦也得兜着。既然承诺,就得履约,这是做人的起码准则。
  虽然《三弦琴》的编辑阵地是一个人在坚守,但它的创作园地却始终有一群人在辛勤耕耘。跃身其间的李湘、刘正中、朱春牛、付长虹、龚建民等一批文友雅士,他们以《老牛外传》、《夜走长湖》、《明天的太阳》、《老街闲录》、《正中文存》、《凉水泡茶》等一批代表作品,让《三弦琴》成为湖北电力公司文化建设的一个集体记忆,《三弦琴》培养和造就了系统中许多青年文学作者和文学爱好者,也造就了属于自己的、虽然结构松散但始终不弃不离的“粉丝团”。
  十年之后,张传汉的工作几经变动,频繁出差使得刊物的编辑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张传汉提出了辞去“编辑”的请求。
  于是,《三弦琴》走进荆州供电公司,编委会的成员们理由很充分:荆州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寇剑波是公司系统名符其实的“作家”,他已经出版过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长篇小说集。由寇剑波牵头组织《三弦琴》编辑队伍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刊物的主管部门、省电力公司工会对这次编辑异动给出了最合理的解释:“荆州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人杰地灵,最适合‘三弦琴’这株小草贴地而生,茁壮成长。”

编辑部美女合影

  移师荆州 六女登科
  在《三弦琴》编辑部移师荆州的交接仪式上,当全体与会者向张传汉的“孤独之舞”击掌致意的时候,《三弦琴》新任掌门人、荆州供电公司工会主席陈颖的掌声中,充满着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张传汉先生十年的坚守,是一段孤独的文化苦旅。”陈颖说:“我们不会让《三弦琴》继续孤独下去。”
  陈颖作为一个地市供电公司的工会主席,她可以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但她一定是一个群众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群众文化活动的推动者。所以,她的出现,决定了《三弦琴》在今后的日子里,路还能走多远。
  于是,陈颖在荆州供电系统内热爱文学的青年里招兵买马,将鄢敏、陈晓、江萍、刘燕、史晓艳等一干小女子齐聚麾下,打造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红粉兵团”。
  鄢敏,见过她的人都赞其为美女,但读过她文章的人则称其文章比人更美,她以工会办公室主任和文学爱好者的双重身份,担起了执行主编的重任;江萍,荆州输变电工程公司综合办副主任,多年的办公室生涯练就了她的“十八般武艺”,《三弦琴》的校对、排版、编目、通联、归档……包括会计,全由她一个人担当;陈晓,思政部秘书,曾在许多报刊开设了个人专栏,现任《三弦琴》散文版编辑;刘燕,变电中心员工,人长得娇小可爱,一手文章却大气磅礴,现任《三弦琴》小说版编辑;史晓艳,非著名网络写手,尤擅诗歌,现任《三弦琴》诗歌版编辑。
  每到出稿前夕,这个被戏称为一无办公场所、二无专职人员、三无编务报酬的“三无”编辑部就热闹得快翻了天。《三弦琴》编辑部内部有个规定,每期必开一次审稿、点评会。审稿会上大家不但要汇报自己负责栏目的编排情况,还要对其他人的栏目进行点评。编辑之间私底下还暗暗较着劲,谁编了篇好稿子,谁弄了个新系列,在审评会上扔出来,就像在比武大会上突然使出一手“降龙十八掌”般令人肃然起敬。交流点评中,有时甚至会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别的版面,被批了的人也会反驳,但最终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是“一笑泯恩仇”。一群小女子叽叽喳喳之间,强虏灰飞烟灭,一期《三弦琴》也尘埃落定。
  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被她们调侃地总结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荆州供电公司接手办刊后的第一期,小说栏目来稿太少,编辑刘燕为此头疼不已,到处与作者联系约稿。陈颖见状偷偷指点,眼前就有菩萨,何必跑出去烧香?刘燕恍然大悟,跑到公司党委书记寇剑波处约稿。寇剑波被刘小编辑追稿追得没办法,想着《三弦琴》是自己筑巢引凤,自己总得支持,遂以农网改造为主题,奋笔疾书,熬了几个通宵,送上了中篇《王村情况》这份厚礼。
  新开“旧弦新弹”栏目后,散文编辑晓晓一直对多年前读过的《老街实录》推崇备至,于是在骨干作品通联录上找到了作者科夫的联系方式,给其打电话约稿。电话里科夫态度诚恳,一口答应,就是声音越听越耳熟,事后与政工部的同事说起时,被众人大笑不已,曰:此乃政工系统老前辈,湘部长是也。事后编辑部出了一句熟语:不识科夫是李湘。

  重新定位 六弦齐奏
  陈颖说:“我们不仅要为《三弦琴》找一个新家,还要为它找一个新的定位点。”
  于是,关于这个新的定位点,便成为新一届《三弦琴》编辑们激烈争论的话题。
  其一,刊名是否需要更换?
  针对这个话题编辑部开了五次会。其结论是:《三弦琴》这个刊名作为湖北电力文坛一个鲜明的历史印记,承载着湖北电力系统文学爱好者太多太多的心结,如果换了,就会让一个盛满美好梦想的信息容器分崩离析。
  编辑们异口同声,《三弦琴》从刊名到刊头题字,都已成为一个厚重的集体回忆,金不换、银不换、坚决不换。
  其二,《三弦琴》是纯文学期刊,还是综合性文化期刊?
  编辑部一致认为,走纯文学期刊的路,坚守《三弦琴》的文学理想。
  其三,是电力行业文学期刊,还是综合性文学期刊?
  编辑部的声音是:雅集系统内文学爱好者,但不强求题材的单一性、行业性,充分尊重作者对文学集体主义的时代背离,为文学爱好者个体的疏离感,预留充分的空间。
  经过以上三个层面的抽丝剥茧,《三弦琴》编辑部选择的办刊定位被表述为:《三弦琴》是一个由湖北电力文联主办的推举系统内新人新作,推介系统内文学社团,发表系统内文学爱好者作品,繁荣系统内文学创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综合性纯文学内刊。
  有了这样一个定位,《三弦琴》的栏目被设计为这样一个框架:
  新弦——推荐新人、新作、新书;
  彩弦——推介文学社团;
  主弦——电力题材的各类文学作品;
  旧弦新弹——重拾旧作,重新点评,钩沉历史;
  他山之弦——系统外优秀作品交流;
  弦外之音——读者、编者、作者,三方互动。
  六弦齐奏,终于廓定了《三弦琴》新的基本编辑思想和办刊宗旨。

  二弦合奏 个性初显
  湖北电力系统职工文学创作在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黄金时代后,经过十几年的岁月沉淀,再一次厚积薄发,不少企业都自发创办了自己的文学社团、期刊,而一些作者集多年的创作成果,也陆续结集成书。
  而《三弦琴》则在鄂电文坛创作井喷之际,及时打造了一个推介平台。于是,一个个文学社团和文坛新人,在平台上登场亮相。
  从2008年5月编辑部移师荆州至今,《三弦琴》出刊5期,共在“彩弦”和“新弦”推介系统内文学社团5个,文学新人新作5人(部)。
  ——监利县供电公司的《三叶草》文学社,成员大部分是监利公司的基层员工和农电工,他们的生活经历、所思所想,他们的坚持与骄傲、失望与隐忍,在他们不及修饰的真实文字里,让人感动和敬畏。对于这些生活在基层,踏实行走的文学爱好者们,湖北省作协会员张俊纶在推介里写到:“一颗小草也许不会长成大树,但每一个贴地而生的生命都有理由让人敬佩。”
  ——《风行水上》是荆州供电公司团委主办的一份青年文学刊物,编辑和作者基本上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这本被荆州文联党组书记张伟称为“年青人表达的平台”的杂志,立足追求文学的自然性和多样性,有市井百态,有侠客情仇,有心灵感悟,甚至有带有网络文学色彩的玄幻小说,这些年轻的声音和梦想,正如刊名,“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荆门供电公司的《晨光》文学期刊创刊于2002年,是一家老牌行业文学期刊,多年来以培植文学创作人才、推介文学精品为己任,走出了一条以反映电力企业人精神风貌,又不拘泥于行业的“企业文化”之路,被荆门市作协副主席王世春称为“产业文学艺术的希望之光”。
  鄂州供电公司员工邹剑川,自诩为“中国当代非著名青年作家,资深广告人,新锐公关人,SOHO设计人”。此君公文、新闻、文学、应用文样样做得,爱好尝试各种文体文风写作,进行各种文本实验,其游离于诸种体裁之间、网络与纸媒之间的意境、语势及言辞表达方式,在湖北电力文坛内可谓独树一帜,被业内好事者将其与寇剑波、刘剑锋合称为鄂电文坛“三剑客”。
  咸宁供电公司员工谌胜蓝,一个小女子,却对浩瀚宏大的历史有着自己的解读。她的《回眸·思索——小女子品读大历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著名学者阎崇年亲为作序,并称其“独到见解、透纸可见”、“将久远历史的人与事,借文与史兼长的笔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荆州供电公司员工吴锋芒,以“脑袋”之名纵横网络江湖,其武侠小说先后刊载于《中华传奇》、《今古传奇》等杂志,国家一级编剧孙昌宇教授在读过其文章后,认为“就其才而论,即便与萧鼎、温瑞安等人相较,亦且不遑多让”,并撰文推介,称其“一方面努力开掘着‘新武侠’文学体裁在非理性主义层面上‘精、奇、巧、趣’美学价值,另一方面也在探索着具有较高文学意境的唯美主义创作个性”。
  二弦合奏,特点初显。“彩弦”以社团介绍、作品选登和当地文联点评,形成一个推介版块;而“新弦”则以自报家门、弦主有话、作品选登、名家点评,自成一体。由此,两者成为湖北电力文坛的两大纸质“文学社区”。

  恩施笔会 文坛盛事
  2009年6月,《三弦琴》改版后的第一次笔会在恩施召开。
  寇剑波、张传汉,吴锋芒、刘贤冰、邹剑川、刘剑峰、李红学、彭文瑾等大腕雅集,可谓萝卜开会,群英荟萃。
  与会者中,张传汉更是感慨万端,办《三弦琴》好比家庭中老人带孙子,人前总怨累,一旦亲生父母接走,又惆怅若失,但看着它健康成长,又不禁老怀大慰。
  与会群英不分职务,不分长幼,在巴山楚水间以文会友,纵酒放歌,将笔会的交流精神贯彻到底。
  恩施有山,海拔1700米,不敢往上看,也不敢往下瞧。平时自视为潇洒不羁的邹剑川,腿脚酸麻,一路贴着峭壁战战兢兢的挪过来,还反复强调说:“按照电力安全规程,这样的高空作业,是不是应该有保险绳,戴安全帽?”而豪情万丈、自认才比李白高半斗的大诗人李勋彻底歇菜,根本挪不动步子,还是在恩施美女的掺扶下才走了过去。
  文人墨客相聚,可以食无肉,不可席无酒。当地朋友找了一个叫“巴蔓子”的酒摊,此处喝酒,有一个规矩,每喝干一碗酒,就要把陶碗摔碎,再上新碗,再装新酒。于是平时看上去文绉绉的人,瞬间露出了热情狂放的天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中的酒碗,先是发出热情的邀请,彼此共同饮干,再就“一、二、三”将酒碗摔碎在地上。一时间,或摔得肆意张扬,或摔得满面春光,或摔得“聊发少年狂”。一行人喝得出汗,一地里都是碎碗的声响。
  醉意之中,刘贤冰和喻敏相见恨晚,寇剑波、邹剑川、刘剑锋“三剑客”把酒论剑,李红学与彭文瑾惺惺相惜——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邹剑川在其博客中记载此次笔会:是年,2009年6月,新中国60华诞,湖北电力文学同志汇集恩施,斯盛事也。作文记之。并不就平仄,草就一联:
  上联:三弦和鸣高低起伏电石火花声声入耳
  下联:三剑合璧少长咸集笔墨春秋字字珠玑
  横批:文坛盛事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文学艺术版)编辑伟洪鑫不知道从什么渠道读到了新编《三弦琴》,顿感鼓舞,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打了多个电话,找到了《三弦琴》执行主编鄢敏,特邀她前往杭州,参加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文学艺术版)编辑部举办的座谈会,以文会友,以文相知。
  身为荆州供电公司工会主席的陈颖,以一种职业的本能感觉到,这个座谈会可能是让《三弦琴》在全国同行中显山露水的一个机会,
  陈颖说:“鄢敏,你去,我准假。”
  于是,鄢敏这个体重只有90斤的小女子,带着4捆重量超过100斤的《三弦琴》杂志,搭汽车,转火车,办托运,其形其态若“蚂蚁搬家”,闯入了会议现场。
  在第二天上午的座谈会上,350本《三弦琴》,包括2008年的三、四期,2009年的一、二、三期,整齐地摆在了每位与会代表的面前。
  本次座谈会的核心内容是请33个单位近40名编辑和骨干作者为如何办好《中国电力企业杂志(文学艺术版)》出谋划策。
  出版过6部文学著作、发表了200多万字作品的中国电力作家协会资深老作家郑洪杰说“如果中国电力企业杂志(文学艺术版)能够办得像《三弦琴》一样,我觉得就是成功了”。
  一石击起千层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蒲素平马上接了话,他带着西北大汉特有的粗犷嗓音,用诗一般的语言开腔道:“《三弦琴》就像一个精致的古典美女,周身洋溢着干净、纯洁,雅致。没有华丽的噱头,没有精美的包装,但是整本杂志从内到外,都透着一种文学纯静的美。”蒲素平带着思索的目光打住了话。
  韩小士说:“你看鄢敏这个小丫头,个子小小的,从大老远给我们带来了《三弦琴》,那真叫一个好啊。你看看这封面,漂亮的国画,大气;看看这纸张,泛黄的书刊纸,养眼;看看这编排,疏密有致,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弦弦有音,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编辑团队啊,真不敢相信,执行主编竟然是个小丫头!”
  鄢敏十分的难为情,因为这个座谈会是为讨论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文学艺术版)而开的,现在倒成了《三弦琴》的表扬会,因此十分虔诚地请大家提宝贵意见。这一谦虚不打紧,一会场的文人倒十分受用,云南电网公司文学艺术联合会的秘书长李本昌慢悠悠地说:“三弦琴这弦好啊,有创意,以弦为栏目,我看你们的新弦、彩弦、主弦、旧弦新谈都是特色鲜明,有推荐每一个作者的点,也有推荐电力社团这个面,还有新、老作家汇聚一堂这个琴瑟合鸣啊,弦音绕梁哦!”
  鄢敏马上接口:“你们办的《光环》也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社社长沙亦强也似乎受了感染,开口就表示感谢,说:“我们正在思索《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文学艺术版的方向,这回有参考了,文学杂志是该这么办。”
  参加会议的都是中国电力文学协会的会员,还不乏中国作协会员,都是电力文坛的大腕,鄢敏忙不迭地表示感谢,说是《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为《三弦琴》提供了一个与电力文豪交流的机会,以后还要请大家多指导、多支持。
  大家笑曰:小丫头你真会做广告啊。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百度 现代印象 到达本人主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