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荆门朱德珍76岁,为病儿端屎端尿 57岁的儿子中风瘫痪,母亲承担起照料的重任, 76岁的母亲啊,再为儿子端屎端尿 每天鸡叫第一声,天还黑着,在沙洋县高阳镇四冢村9组的一间破旧的瓦屋里,76岁的朱德珍像往日一样,从床上爬起来,在土灶台上烧水、煮面…… 去年7月,朱德珍的儿子因打工受伤中风。朱德珍日夜照顾儿子,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让儿子重新站起来,重新振作。 朱德珍的儿子叫孙敬山,今年57岁,中风瘫痪是去年7月在广州打工时,头部遭到重创导致的。受伤之初,孙敬山的伤情很严重,以至于在广州的医院医治多日还昏迷不醒。由于住院费用高昂,最终,包工头也撒手不管了。随后,孙敬山的儿女将他接回了沙洋。孙子孙女怕奶奶受不了打击,瞒了她半个月。直到有一天,当朱德珍看见病床上不省人事的儿子,她怎么也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儿子一直能干、孝顺,怎么就出了事呢?” 朱德珍老人和老伴孙其德都生于1936年,他们都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时,从河南淅川搬到沙洋的移民。二老有一儿一女,儿子孙敬山是老大。孙敬山之前在家做点小买卖,后来因一双儿女结婚,积蓄用得差不多了,2009年,他才在朋友的介绍下外出打工。 “媳妇啊,你跟着我儿子也受苦了,你去跟着孩子们过吧。你们都有孩子要照顾,我的孩子有我照顾呢。”朱德珍坚信自己的儿子一定能够重新站起来。随后,朱德珍老人带着儿子辗转在沙洋、钟祥等地的大小医院治疗。半个多月后,儿子苏醒了,但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由于没有钱住院,此后,朱德珍将儿子接回家照顾。老伴孙其德长期患有高血压、肩周炎、风湿病等疾病,只能偶尔搭把手,帮忙烧点开水、做做饭。 刚回到家时,孙敬山不能活动,上厕所全靠老母亲端屎端尿,再给他擦洗干净。中风后,孙敬山总是流虚汗,老母亲每隔几个小时就帮他翻一次身,拧好热毛巾擦身、按摩,从脸到脖子,再到胸脯、胳膊、腹部,再到大腿,擦完一边,翻一下身子,再擦另一边。 76岁的老母亲,把57岁的儿子当成了初生的婴儿一般,精心照顾。伏天里,孙敬山没有长一个痱子,400多天的治疗过程中,孙敬山也从未生过褥疮。 除了照顾儿子,这位老母亲还得下地干活,不然儿子的营养就跟不上,一家人就会面临温饱问题。 在仅有的一亩多的旱地里,朱德珍种上了红薯、玉米、芝麻、大豆、棉花;本来,这田里的活就够老人忙了,但朱德珍又坚持喂了十几只鸡,原因则是土鸡蛋可以给儿子补身体。 老父亲孙其德也没有闲着,去年,他买了一头小水牛,然后每天去放牛,他计划等牛长大后卖钱给儿子治病。 听说食用黑鱼、黄鳝对中风后的儿子有益,夏天,老母亲从邻居家借来了鱼篓子,到河里、水田里抓黄鳝、黑鱼、龙虾,一部分给儿子补身体、一部分运到集镇上卖钱买点奶粉。 虽然吃了很多苦,朱德珍却总说自己很知足:“老头子有一份低保、今年每个月又有了55元钱的养老金,日子总算好过了些。只要儿子的病能好起来,让我做什么,我都愿意。” 让人欣喜的是,今年9月起,孙敬山的病情有了一些好转,从一开始可以自己穿上衣,到逐渐可以拄着拐走动几步了。为了让老母亲宽心,孙敬山托朋友给他带了一个臂力器,锻炼起了臂力。 “儿子没有放弃,他重新站起来了,这400多天我没白熬。”老母亲朱德珍无比坚定地说,“只要我还有能力、还能动,我就得照顾着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