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少尉
 
- 积分
- 119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涂林芬:想念乡村打谷场 (樊湖副刊2012年第50期)
打谷场是和乡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记忆中,有乡村的地方,就会有打谷场,就像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会有人一样。
我们村的打谷场在村子的东边,离村子二三百米的距离。打谷场四周都是土地,把打谷场围在中间,如众星捧月。打谷场上总少不了一个道具,那就是大石磙。雨过天晴,土地差不多干燥以后,就有男人赶着牛儿,拉着石磙一圈一圈地碾压地面,牛儿摆着尾巴悠闲地走着,男人手握小竹鞭并不落下,时不时牵牵牛绳指示牛儿前进的方向,男人也悠闲地走在牛儿的一侧。这项工作单调而轻松。直到把打谷场碾压得结实光亮,就可以在场上晒粮食了。
打谷场的某处边缘生长着一株茂盛的大杨树,是旷野里独特的风景。夏季双抢时节,壮年劳力们挑草头到打谷场,免不了到大杨树的浓荫下歇歇脚,把肩上的冲担或扁担放下来,垫在屁股底下,小坐片刻。树下有大人带到打谷场玩耍的孩子。这个时候是温馨的,能听到大人们逗小孩子的声音,“黄毛丫头,来,来,来,帮二爹捶捶背”,“小家伙,过来帮三姑擦擦汗”,孩子们听话地走过去,举起沾满灰尘的小手。准备落下去时,二爹、三姑一边笑着躲开,一边连声说“真乖,真乖,不用了,不用了,你们去玩,接着玩”,生怕那脏兮兮的小手真的到他们脸上擦一把。孩子们受了表扬,到一边快乐地玩儿去了。
村子里没有幼儿园的概念。我是没有上过幼儿园的,母亲到生产队出工时带上我,让我在村头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一起玩。那年月,只要能下地劳动的人,都想到生产队做工挣工分,哪里还腾得出专人带孩子,孩子们只能自个儿玩。父母在打谷场干活,打谷场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打谷场上有草垛,有石磙,有脱粒机,有大竹扫帚,有箩筐,还有一些我认得出却叫不出名字的工具。打谷场上的天空有一群飞舞的蜻蜓,记忆中,天空中的蜻蜓真多啊。孩子们双手举起大竹扫帚,追赶着空中的蜻蜓。这种扑蜻蜓的方法还挺奏效,有时候真的扑得两三只蜻蜓。孩子们细心地从竹扫帚下把扑楞着翅膀的蜻蜓取出来,捏住翅膀,一溜烟跑回家,把它们关入自家的蚊帐中。听大人们说,蜻蜓是好虫,能吃蚊子,孩子们就幻想着让抓来的蜻蜓把家中的蚊子吃光,睡觉的时候就不被可恶的蚊子叮咬得又痛又痒了。我也曾费力地扑得几只蜻蜓,如得胜的将军一般把蜻蜓关进蚊帐,静静地等待着,一动不动,怕惊动了蜻蜓,惹得它不去吃蚊子。我想亲眼看到蚊子被蜻蜓吃掉的精彩的大快人心的画面,可是没有一只蜻蜓让我如愿,即使蚊子在它们旁边飞来飞去,它们总是呆着不动,很沮丧很灰心的样子。我不怀疑大人们所说的话,相信蜻蜓是能吃蚊子的,可身旁有蚊子它为什么不吃呢?那时我想,可能是蜻蜓想家了,想它的爸爸妈妈了,不想吃东西。要是谁把我抓了去,不让我见爸爸妈妈,我一定伤心得要死。这些蜻蜓肯定是伤心得吃不下蚊子的,它们好可怜。我小心地把蜻蜓从蚊帐中取出,走出屋外,放它飞走。有的蜻蜓好像飞不动了,我就把它放到树枝上歇着,我相信它是伤心了累了,休息一会儿,它会飞去寻找它的爸爸妈**。后来,我不再抓蜻蜓,也想阻止小伙伴们抓蜻蜓。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听我的劝告,还是快乐地挥舞着手中的大竹扫帚追赶天空中的蜻蜓。我总是希望蜻蜓飞得更高些,不要被扑下来。看到有蜻蜓被扑住,我都有点小小的伤心。我觉得这小小的生命会因为想念父母而吃不下蚊子,然后会饿死的。
我阻止不了小伙伴们扑蜻蜓,就一个人坐在打谷场的草垛下搓草绳,这手艺是从大人们那里模仿来的。把十来根稻草理整齐,分成两边,双手并拢一搓,在开端处打个结,免得搓的绳子散开,再用脚踩住那个结,努力向上搓,并不断在两边加上几根稻草,草绳在我搓动的手掌中越来越长。搓完一根两米左右的草绳,我的一双小手掌就变得通红,还有些隐隐的痛。叔叔婶婶们看见我搓的草绳,总会夸奖一番:“这伢的绳子搓得真好,又光又溜的。”这时,我心中贮满了得意,拿起草绳在打谷场上寻一处开阔的空地练习跳绳。其他小伙伴见了,央求我把绳子给他们跳,我答应了,只要他们不再扑蜻蜓。高兴起来,我会把草绳送给小伙伴,重新再搓一根,或者教小伙伴搓,让他们和我一起搓。
农忙季节,大人们晚上也要出工的,主要是用脱粒机打谷,地点是打谷场。脱粒机要用电带动,一边站着人把稻谷往里塞,稻草从另一边跑出来,谷子从侧面落下来。有专人用扬叉把稻草挑到一边,有专人捆草,有专人把捆好的草码成草垛,有专人铲谷和码堆,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这样的夜晚,一定是晴朗的夜晚,或繁星满天,或皓月当空,小时候是不懂赏星赏月的,只想着好玩,以草垛为掩体捉迷藏,或者捉打谷场灯光下飞舞的小昆虫。打谷场上的灯是为了开夜工而专门用长长的电线牵来的,用一根长竹竿挂起来,灯泡大约是100瓦,看起来很亮。100瓦的灯是很亮的,凡是很亮的灯我都以为是100瓦。
捉迷藏捉得扯起皮来了,就去抓飞来飞去的“亮胯虫”。后来才知道“亮胯虫”的学名叫萤火虫。田埂上草丛里好多好多的“亮胯虫”,一闪一闪的,看到亮光在闪就一把抓过去,很容易抓到。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飞得那么慢,比白天抓蝴蝶容易得多。
有时候也会用稻草编长蛇,编蚱蜢,编各种小昆虫的模样。有的小伙伴还会编老鼠。小伙伴们用自己编的小动物模仿对立的双方进行战斗,手里拿着小动物,嘴里说着“进攻”、“咬它”、“前进,前进”,斗得不亦乐乎。
终于玩得累了,躺在草垛旁就睡着了,蚊叮虫咬都不管了。等父母收夜工呼喊着各自的孩子,才发现有些已经睡熟了,就把孩子从草垛里抱起来,放到背上背回家。也有做工做得太累了或者觉得身上太脏了,不愿背孩子的父母,就把孩子叫醒,牵着睡意朦胧的孩子,让孩子自己走回家。小时候,我常常是被母亲背回家的,即使醒了,也故意装着熟睡的样子,享受紧贴着母亲身体的踏实和温暖,却没想到母亲是不是很累了。小的时候,真的没想那么多。
队长在村子里喊各家各户到打谷场分东西的时候,大家显得很兴奋。打谷场是劳动的场地,也是收获的场地,分稻谷分麦子都是在打谷场进行的,大人小孩排着队,议论着,等待着。我最喜欢的是拿了箩筐或者蛇皮袋到打谷场排队分香瓜。生产队有几片香瓜地,每年香瓜快要成熟的时候都有人守瓜地,香瓜成熟,摘下来,挑到打谷场,每家按人数分。没有水果没有零食的年代,香瓜是多么诱人的美食啊。
收割芝麻的季节,芝麻杆一小捆一小捆扎起来,互相倚靠,呈半张开的伞形晒在阳光下的打谷场上。孩子们喜欢偷偷跑去把芝麻壳里白白的芝麻倒出来放进嘴里嚼得香香的,大人看见了,吓唬一下,孩子们吐一下舌头赶紧跑掉。孩子们还喜欢把芝麻壳分成两瓣,插来插去,做成手表链形状戴在手腕上当手表,就像戴上了真的手表一样美滋滋的。孩子们的快乐来得单纯且轻而易举。
打谷场开阔空旷平整,是纳凉的好地方。大家把竹床搬到打谷场上,或躺或坐,拿一个蒲扇给孩子赶蚊子,聊着天,讲着各种故事。我最怕大人们讲鬼故事,听着听着好像四周躲着鬼一样,吓得大气不敢出,有时候轻声吵着要回家睡觉,母亲笑了,说根本没有鬼,那只是故事,编的,假的。我是很相信母亲的,母亲说是假的,那就是假的,我会在母亲的轻抚下安心地睡熟。
打谷场是从乡村里走出的孩子不能忘怀的诗篇,那里有父辈们的汗水,那里有纯真的童年,更有一份不能割舍的乡情。现如今,常常有人把收割的稻谷铺在乡镇水泥路面上,等待着车轮的碾压。这样容易带来安全隐患,我就亲眼见一辆摩托车因车速过快在稻草上打滑,引发了车倒人伤的事故。
童年时代的石磙呢,童年时代的脱粒机呢,童年时代飞满蜻蜓的打谷场呢?我不知道属于我童年时代的打谷场现已遗落在何方。我会在一个突然的时刻,非常想念记忆中的打谷场,想念那段非常纯真的时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