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悠远 于 2012-12-21 21:15 编辑
温暖民族记忆的那些人 包毅国 走进《湖北文献》社,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这里是台北市龙江路二二三巷十一号,一个十分普通的小院。门口有一块“湖北文献社”的铭牌,看到署名“黄冈万耀煌”,就肃然起敬。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些爱好,知道万耀煌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万耀煌是湖北黄冈周铺镇万家大湾人,光绪十七年出生,先后进入湖北陆军小学、陆军第三中学、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接受的军事教育完全是新式的。加入过辛亥革命最重要的从教会团体到革命组织的日知会,日知会被改造成革命组织后,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都举行演讲会,阐述革命思想。日知会实际上是同盟会湖北分会,居正是湖北革命组织的代表,也是同盟会会员,在居正的介绍下万耀煌加入同盟会。 居正是湖北广济人,也是了不得的人物。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居正曾被被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连署提名为第一届中华民国总统候选人,得选票2191票,比蒋介石只少269票,就知道这是湖北的骄傲。居正也是淡江英专的创办人,淡江英专后改名为淡江大学。今日淡江大学仍以居正的生日11月8日为校庆。 万耀煌被居正看重是这个人吃苦耐劳的质量,也特别能带兵打仗,先后被拔擢为师长、军长,1928年6月,升任十五军团军团长,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万耀煌率部转進湖北,兼任武汉卫戌区副司令,与司令陈诚共事。“西安事变”时万耀煌是蒋介石“随难之臣”,然而拥护对张学良、杨虎城的抗日主张,景仰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万耀煌作为军人,总是希望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能让军人的价值得以体现,这就是奋力杀敌救家救国。 “卢沟桥事变”是全面侵华的起点,作为军人他看得很清楚,日本人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长期推行的方针,进而统治亚洲,是日本的国策。敢于牺牲、勇于奉献就是南方炎帝神农部落的精神特质,刑天舞戚、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悲剧故事都发生在这个部落,为了能追求安稳的农耕生活,湖北人英勇牺牲的伟大精神铭刻在一个民族的记忆深处,从抗金反元,到反清复明,从辛亥首义,到抗日战争,忠臣良将世代相传。这是因为稻作农耕部落最追求和平,当他们的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被破坏,他们身上爆发出的能量是不可思议的。 万耀煌屡屡请缨,并率所部官兵,为佟麟阁、赵登禹等先期损躯之将士设灵祭奠,泣血宣誓:当追佟、赵慷概赴死;誓扫倭奴,飞雪国耻!屡无复电,万耀煌毫不气馁,派夫人周长林直赴南京,晋谒宋美龄。周夫人慷慨陈词,极言属下官兵群情激昂,义愤填膺,请缨杀敌,誓尽军人天职以报国家,声泪俱下。其情状令宋美龄动容,宋夫人亲向蒋介石建言,万耀煌得以率部赴沪作战。抗战胜利后,万耀煌曾担任两年的湖北省主席。 我们坐定,开始逐步认识台北的这些湖北乡亲。湖北文献社社长汪大华先生,1934年生于蕲春张榜。1949年随父去台湾。其父曾任台湾“国防部次长”,中将军衔。本人法学学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中国国民党中央月刊社社长兼总编辑、“国民党台湾省党部副主席”,“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华民国团结自强协会理事”、“中华民间各同乡会联合会常务理事”、“金瓯女子中学董事”、“湖北同乡会常务监事”,在台湾湖北籍人士中有较强影响力。 陈兴国,湖北黄梅人,总政战部中将副主任退役,台北湖北同乡会会长。陈先生知道我是随州人时,握着我的手说:“他已经三次参加世界华人寻根节,每次参加感受都不一样,一届更比一届隆重。想到自己作为湖北人,就是炎帝神农的嫡传子孙,就应该为民族做点什么。” 严幼铭,黄陂横店黄严湾人,1931年出生于武昌,6岁丧父,14岁丧母,家世寒微,童年在战乱、贫困、孤苦中度过。《湖北文献》季刊最早的创办人之一,担任社务委员,义务参与社务工作,迄今40余年如一日,坚守岗位,无怨无悔。黄陂旅台同乡会理事,积极参与会务活动,从未中断。为家乡教育事业及长江水患赈灾解囊捐献。一个瘦瘦弱弱的老人,觉得他很亲切,就和他攀谈起来。他说:“包先生,在自己的记忆里,18岁以前就没吃过一顿饱饭。” 曾担任过台湾《中央日报》前总经理助理的车守同先生是现《湖北文献》总编辑,1955年出生于台湾与我同庚。显然这是一个十分严谨的文化学者,他在介绍台湾情况时,几次讲到台湾1895至1945的历史都用“日据”时代来表述,与导游一口一个“日治”时代有明显区别。历史是由历史真相和历史观构成的,包含着真实的历史、正确的史观。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占据台湾是历史的真实,“日据”不仅仅是叙述历史真相,也蕴含着正确的历史观。这个“据”字有占据、殖民的意味,有一种非法在其中。而导游所说的“日治”有治理的意思,具备合法性在其中。我觉得认同中华民族的人讲“据”,就是铭记民族的耻辱。 我顺手拿起桌上的《湖北文献》一看,就感到了震撼。桌上的两本《湖北文献》分别是184期和185期。这两本《湖北文献》的后两页有在台湾的湖北乡亲捐赠款额和订阅收入,其中收入仅有新台币300元,也记得清楚,只相当于人民币的几十元。刊物按收款的时间先后次序姓名数额,还有每期的总收入和总支出及总结存,用表格列得清清楚楚。这些数据是什么?是一群文化人的艰难与坎坷。是在台湾的湖北人用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怀呵护的一片绿荫。 一个人身在异乡,思念家乡是一种本能。时间一长,异乡成了家乡,家乡成为异乡,灵魂在家乡与异乡中游荡,其中的苦痛,无人知道,唯有这刊物记录和展示着那无数赤诚的心灵。 陈兴国说:“湖北与台湾的距离不是很远,我的归乡之路,从1947年走到2006年将近一个甲子。当我见到我的亲人长辈时,相拥而泣,来到祖坟前,痛哭失声。”只要是中国人,就有一种崇高的力量,扭转爱的方向。这就是“孝”!爱的力量向下是一种本能,动物也有。唯有中国人,从学会说话的那天起,就知道自己姓什么。这个姓其实就是在反复强调自己的生命从何而来,一辈子不要忘记。故乡是生养自己的地方,或者是生养父母及先祖的地方,实际上故乡就是另一个层面的父母。我们说爱自己的祖国就是从爱这里开始的。这里就是自己生命的根源所在,无论走多远,绝不会忘了自己的血缘之所在。绵绵乡愁永远与祖宗亲情联结在一起,回家,是中国人终生不渝的信念。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春运感到不可思议,那么多的人,非要在这个时刻回家。无论多少艰难,读过书没读过书,这时就知道自己要回家,家乡那是最叫人牵肠挂肚的地方。一个人几十年找不到回家的路,那种痛苦是难以言表的。 上世纪先后有多种类似的刊物在台湾创办,独独《湖北文献》四十六年生机盎然。我想,湖北在近代中国有太深刻的记忆,从洋务运动的汉阳兵工厂,到辛亥革命的发生,这些不仅仅是国民党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记忆,绝对没有共同的未来。眼前这些人一下子在我眼里高大起来,他们在用生命中的那一点点能量,捂热一个民族的记忆。这两本《湖北文献》顿时在我手里有了一种热乎乎的感觉。 汪大华社长详细介绍了《湖北文献》为“征文考献、采风载籍、崇功纪事、弘扬文化”。刊物创办于民国五十五年(1966年),至今已经四十余年。为什么这样?汪大华先生说:我们必须让在台的湖北乡亲的第三、四代对湖北桑梓故里有认同感、对中华民族有归属感和荣誉感。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先生到台湾,汪大华先生送给王省长的礼物,就是全套《湖北文献》。我想,王省长抚摸这套《湖北文献》,一定感觉到了在台湖北乡亲那一颗颗滚烫的心。他说:“文化才是维系湖北乡亲与家乡的最佳载体,这份刊物一定要持续办下去。” 轮到我交流发言,我说自己曾经从事过民间刊物创办,知道办刊的艰辛和困难。所以我对在坐的各位有一种真诚的崇敬和仰望。刚才我问过办刊经费主要来源于旅台湖北乡亲捐助的退休金、工资甚至遗产。看到刊物公布的收支细目,什么也不要说了,这些数据就让我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文化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爱与善良,你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爱和善良。 《湖北文献》第184期中有一篇文章叫《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惊艳出土》,在台湾看到这篇文章,作为随州人,我觉得是那么亲切。我向诸位介绍一下,叶家山曾侯家族墓群被评为中国2011年十大考古发现,这种评选公布时是以年代排名,但我告诉诸位,叶家山曾侯家族墓群是满票当选,如果按票数应该是排名第一。这个墓群的发现,意义就是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已经融为一体,随州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区域,墓中文物就是典型中的典型。我讲了叶家山曾侯墓群对中国先秦文化界的吸引力及影响,中国先秦历史学界召开年会时在随州设立分会场的经过,还有开会时的盛况。在台的湖北乡亲不断地问话,从那些问话中,我觉察到作为湖北乡亲的那种震撼和骄傲。车先生当场向我约稿,请我把随州文化介绍给台湾的湖北乡亲。因为时间关系,汪社长说李庆安副社长、童中仪社务委员两位女士在三军军官俱乐部晚宴所在处等着我们,我们边吃边聊。 在路上,我知道了在台的湖北乡亲,他们不仅仅办了《湖北文献》刊物,还极为重视文化事业,每年通过《湖北文献》社向优秀的旅台鄂籍大专院校学生颁发奖学金。我们的车子走到台北信义路,车守同指着道路边的一所学校说:“这是台北私立金瓯女子高级中学,李庆安女士就毕业于这所学校。” 这所学校是1946年由鄂籍来台人士为纪念台湾光复而斥资创立。当时名“金瓯小学”,取“金瓯无缺”(出自《南史.朱异传》)、国土无损之意。1992年更名为“台北私立金瓯女子高级中学”,成为台北市第一所改制学校。现在,这所学校设有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商业职业科,成为台湾有名的女子中学。校训为“诚、朴、勤、毅”,“诚”就是“诚以待人”,“朴”就是“朴以治己”,“勤”就是“勤以励学”,“毅”就是“毅以赴事”。首任校长周召南先生提出并释义。学校设有董事会, 历任董事长瞿荆州(黄梅)、居正(广济)、张知本(江陵)、何成浚(随州)、贺国光(蒲圻)、刘伯文(京山)、陈绍平(黄陂)、李焕(汉口)等均为湖北籍知名人士。现任校长为童中仪女士,黄陂人。因为何成浚是随州厉山何家畈人,当过湖北省的省主席。随州一中的前身烈山中学就是他创办的,他还请著名的翻译家叶君健来任过教。我就是毕业于这所学校,随州政协还出版过“何成浚”先生的文史专辑,所以我觉得这所学校很亲切。 因为我喜爱看《海峡两岸》,对李庆安一点也不陌生,也知道她祖籍湖北。李庆安家世显赫、才貌双全,是国民党民代中很受大陆观众喜爱的女士。她专业勤奋,是坚定的反对“台独”、“公投制宪”、军购,主张统一的人,是打击“台独”、批判民进党当局搞“去中国化”不遗余力的泛蓝战将。1992年10月任展望基金会执行长。国民党第14届、第15届中央委员。父李焕,前“行政院长”,母潘香凝,前“国大代表”。 见到她,少了些立委的直率淋漓之气,但充滿著青春活力,显得更是亲切平和。接过她递来的名片一看,印着“泛太平洋集团”执行长、“中华孔孟学会”副会长、“湖北文献社”副社长,就感到这次赴台真是幸运,能这样近距离与知名的女士交流是一种缘分。泛太平洋集团是潘思源先生创办,我知道那是一个横跨太平洋的“中国概念”的大公司。中华孔孟学会,以非营利为目的之社会团体,以阐扬儒家思想,恢弘伦理道德,促进世界大同为宗旨。历任理事长有陈大奇、增约农、陈立夫、朱汇森、潘振球、李焕等耆宿硕儒知名之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