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 2012-12-25 21: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书城的故事三:李书城的女儿
毛道海
李书城先生有4个女儿:甘夫人生声韵、声韺(yin);续弦薛夫人生幼文、小文。这篇短文写李声韺。
我在李书城先生的故里潜江市政协从事文史资料工作近15年,其间阅读也征集并整理了不少李书城先生的资料,还为湖北大学李新福教授的《李书城传》(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0月)担当过责任编辑,但对李声韺除了知道这个要靠工具书才能发音释义的名字外,别的什么都不知道了。
2003年5月下旬,在潜江市政协召开的四届五次全会上,我认识了在市境内田关泵站工作的陈文奇委员。原来他是李书城先生的外孙,而他的母亲正是一直定居在武汉的李声韺。
这实在叫人难以相信。省政协的《湖北文史资料》和武汉市政协的《武汉文史资料》两家刊物,发表了那么多关于李书城先生的“三亲”史料,为何就没有一篇是他的亲生女儿李声韺所写?是不是编辑们和我一样不知道李声韺在武汉因而没有向她约稿?李新福教授说他动笔写《李书城传》以前,“访问了李先生的夫人薛文淑、大女儿李声韵和女婿冯乃超”(《李书城传·后记》),为什么舍近求远而忽略了和他生活在一个城市的李先生的二女儿李声韺?是不是也是因为不知道李声韺在武汉?照说,李声韺是能够提供并撰写资料的。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早年在燕京大学专修音乐,毕业后又当过某学校的音乐、英语教员,写几篇政协文史资料是小菜一碟。
李声韺1917年出生,父亲李书城于1949年7月胜利地结束了在武汉发起的和平运动,接毛主席邀请信,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担任建国后的国家首任农业部长。李声韺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长,即使自己不写,也完全可以口述许多父亲的不被外人所知的资料。
可是她到底没有撰写也没有向编辑、记者口述什么资料,她像与社会隔绝了一样不被外人知道。陈文奇说,母亲所住的街道和街道所在的区,没有任何人知道她就是当年武昌城头替黄兴总司令当参谋长的李书城的女儿。陈文奇还说,她母亲半个多世纪以来深藏不露的原因,归结起来只是当年家家公赴京前对母亲说的一句简单的话:“任何时候都不要向人民政府伸手。”
心里记着父亲的话,解放后,李声韺不向政府求职,不拿国家工资,一个有知识专长的知识分子成了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只能靠丈夫的工资生活。她的生活圈子便是相夫教子,贤妻良母,自然不被社会所知了。
李声韺避开了名利场上的争逐,担起了料理一家人生活的重担。丈夫生前工资虽较高,每月百数十元入账,养活5个子女却仍然捉襟见肘,常临窘境。1973年丈夫病故,一家人失去了生活来源。此时,5个孩子中的老大已嫁人,老二即陈文奇去了边远的山区,而老三、老四、老五都尚未成年,嗷嗷待哺。李声韺每月从丈夫的工作单位领取一点微薄的生活补助,让老三老四拿了高中文凭,老五拿了初中文凭,然后又让他们一一应招去了工厂上班,其间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那天与陈文奇座谈,我反复问:在那段生活最艰难的日子里,你母亲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去找找市政府、省政府或者你家家公留在武汉的朋友?陈文奇说,这不是母亲对待困难的思维方法。他说他的母亲虽然抚养他们兄弟姐妹历尽了艰辛,但她心胸开阔,善自解忧愁,今年86岁(按;2003年的年龄),靠着下岗的弟弟在武汉生活,照样健康无恙。
去年(2010年)曹禺文化周后的一天,我在潜江电视上看到了我当年的采访对象陈文奇和他的93岁的母亲李声韺。在电视上,我第一次和老太太见了面。她应该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世纪老人,之前,我把她想象得很苍老,但完全出乎于我的意料之外,我所看到的老人一脸健康,一脸乐观,一脸幸福。老人声音洪亮,十分健谈,操着一口纯正的武汉话向潜江的家乡人问好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