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4
东湖元老
大中华联邦沔阳州玉沙市市长
  
- 积分
- 2255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12-27 10:08: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据邓氏家谱载,麟祥公于乾隆年间在河南南阳就以金灿灿的麦秆编织戒指、菱角、绣球、蝈蝈笼、万花篓、玲珑圈等小孩玩具走街窜巷地叫卖来养活家室老小,因一手好书法,后又用麦秆劈片做喜联、寿幛,在当地乡村很有名声,乡里人称呼为“邓麦秆”,因逃被兵乱,举家南迁后,也是以麦秆活计谋生。被一家木工作坊师傅看中,就为家私用麦片雕刻一些小型的寿桃、五蝠、夔龙、丹凤、卷草等吉祥图案粘贴于倚靠上、床沿上、桌牙上 、抽屉上,后做国漆,非常好看,尤如金片,贝壳镶嵌一般,工余后还将以上的这些图案贴于纸上出卖,所以江南人非常看好,由于他手艺越做越精,“邓麦秆”的名声越来越大,辗转反侧,后定居于湖北监利莲子湖。据清史《艺镜》载云:乾隆于湖广民宅视一中堂对联均为麦秆而成,悬于壁,书道遒劲,色泽辉煌;购于宫,爱如珍宝。曰: “得此画,胜百十佳丽耳”。故言此,他的墓碑一面就可有“天子盛誉”四字,荣臻乡梓,辉耀族宗。
只至太高祖:登绰堂,字雅儒,翰林学士<家谱载>。他学思敏绝,能书善画,二十五岁进京应试,考毕,在京师侯榜期间,因盘缠告罄,囊中空涩,忽想起祖辈的麦秆编织及剪贴绝活,就在郊外寻些麦秆回店中试做了一些喜联,寿幛及各样吉祥图案,粘在大红洒金纸上,非常雅致,一些文人墨商,歌馆楼榭,争相购买悬挂,故名噪京师,他书室的匾额题为《麦翰斋》,因上书直谏受贬,七十四岁告老回乡,为邓氏麦杆画的第一代官方传人。
太祖:邓之熬,继承祖业,三十四岁中举,仕途不畅,在乡中教馆课徒,并兼做麦杆画,他的学馆匾额题为《麦翰书院》,成为邓氏麦杆画的第二代传人。
高祖:邓天相,性格豪放,爱抱不平,因为其兄天国的田地官司受累,又因大姓的欺诈,所以从监利莲子湖迁至沔阳范溉关下关曾家垸定居。他的麦秆小品画均为湖南、武汉、荆襄、天津等地的富商购买,买田置地,如范关的邓家潭,邓家巷等,家中较为殷富,又为范关的族家操办起了民间匾牌铺,成为了邓氏麦杆画的第三代传人。
曾祖:邓明早,在他的一生中麦杆画比历代都要辉煌,除了传承家父的手艺外,还拜了天门岳口的孙画匠为师,学习水墨丹青,专攻佛教、道教的神仙人物画,由于年年水灾,故从范关迁至三伏潭提街后,就用麦片雕刻佛道神仙。如他创作的《道教神仙百图》、《佛僧百图》、《廿四孝全释图谱》、《名将名相图谱》、《龙凤图谱》等,件件绝伦神品,个个形象逼真,刀法点染流畅,做工精细入微,神情毕致,艺界耸闻。他的门匾为《麦翰铺》,注:可惜这些神品或毁于日寇的铁蹄或消失于帝国的魔掌。据我亲闻目睹,有一批轴卷在文革中被批为四旧,封资修的产物而焚烧于烈焰之中。他成为邓氏麦杆画的第四代传人。
祖父:邓学善,因5岁父亲去逝,随母亲纺纱织布为生,7岁帮人家放牛,16岁上船撒大网,成为了一个赶工挣钱的好把式,直到我父亲邓道清8岁辍学后又重操祖业,搞起麦秆作坊,他26岁时,因书法手艺极精,被国民党武汉警备旅笔试后在某营做文书,不到一年,国军败撤四川,父亲行军到宜昌时告病假回乡务农,以麦秆作画和雕刻皮影出售为业,并将祖传的某些图卷与母亲精心补作和修善,到四清运动时,因被视为历史污点和搞封建为由而被专政,劳动改造,但每次批斗后,还不间断地在深夜用绑扎后青肿的手臂偷偷地制作,光文化革命中红卫兵就操了四次家,翻箱倒柜地将所有的麦杆画、剪纸画、皮影全部抢走并焚烧,唯一的一幅观音麦杆画压在牛棚的牛草堆下才得以幸免,我记得父亲和母亲几天都没有吃饭,伤心倍至!他仰天长叹,难道五六代先辈的这点千劫万藏的艺术遗产真的是触犯了天规吗?从此,终断了父亲的制作,邓氏麦杆画在这十多年中似乎进入了枯绝的年代,他是邓氏麦杆画的第五代传人。
邓友谱,字圃园,1949年生,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湖北省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内外书画联谊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文意会会员。2012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