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973|回复: 31

【2012年《新散文》年展】张才富:《乡土记忆》十篇

[复制链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2: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新散文》年展】张才富:《乡土记忆》十篇
1.老沔阳农具:枙头
2.老沔阳农具:碓窝子
3.沔阳老手艺:阉猪、阉鸡佬
4.沔阳老手艺:锔匠
5.沔阳老手艺:吹鼓手
6.老沔阳民居:柱磉
7.沔阳童谣
8.沔阳老行当:打更人
9.沔阳老习俗:三眼铳
10.老沔阳上灯习俗
show_mop.jpg
提起仙桃,我总是很熟悉,湖北省直管市,古谓复州,原名沔阳。仙桃有老沔城、大汉王、襄河月、排湖浪、粉蒸菜、花鼓腔、仙下河、园林乡…..仙桃可谓人杰地灵、风景秀美。总之,仙桃是个好地方!
我出身在江汉平原腹地的沔阳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吃土长大的土孩子。小时候爱看书,对诗人臧克家先生诗中的一段永生不忘;“儿子在土里洗澡;父亲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其实,每个人都是从土里来,最终土里去。土是个好东西,聚财,生财,养人,埋人,人是离不开土的。所以,我们活着就要感谢皇天厚土。
我的家乡是一个注重文化传承,尊重自然和谐,遵循民间习俗的地方。小时候过年时,我走到哪里,不看别的,就是去看家家户户的门口张贴的大红对联。那时,都是自己动手写。可以说,家乡的每个村庄都有写毛笔字的高手,他们也能吟出四言八句的诗来。家乡的人讲道德,敬老人,淳朴可亲。
作家楚良说:“天地者无形之父母,父母者有形之天地。父母生我,天地养我。天地之恩泽,父母之情怀,何以报之”?
不管是原来教书,还是现在异地谋生,只要我一拿起书,能打动自己的还是那些带土腥味的文字,还是那些亲历在富饶的江汉平原肥沃土地上的乡情。(2012.12张才富.于北京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2: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沔阳农具】枙头
枙(轭)头是农具中最残忍的物件之一,其形状如“人”字形。简单的枙头就是找一个“人”字形的树杈,粗糙地加工一下即可。结实美观的枙头是农人去找木匠做的,挖榫头,凿洞眼,然后组合起来。牛下地时,农人把牛革缆套在枙头上,把它安置在牛的脖颈上。牛靠着脖颈上的肌肉力量,在农人的鞭策下,死命地向前挣扎行走,步履沉重。耕地,耙地,拉车。最辛苦的就是牛了。农人除了给它们像枷锁一样的枙头外;还要套上牛笼嘴,使它们无法开口;还有那高高举起的牛鞭。牛是无私的继续劳作,为了那可怜的一撮青草,什么话也不说。有时,枙头粗糙
的表面把牛的颈部的两边磨得血迹累累,谁又会听到它们血泪般的疼痛。看到牛总是流着眼泪,爱牛的农人总会把心思藏在肚子里,内心暗然。这就是牛的命呢!
耕地是我最先学会的农活。我爱牛。每次套枙头,在刹紧牛革缆的同时,会小心翼翼地注意给牛留有呼吸的空隙。生产队有一头大牯牛,外号叫“东方红”。这头大牯牛是头苦命的牛。当它从牛妈妈肚子里刚出生会站立时,牛妈妈就死去了。是我本房的大伯用豆浆,油条喂大它的。小时候,我也骑过它,放过它。我每次下地时,总是早早的把它牵到手。想起我早逝的母亲,这里面总暗藏着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感,也相依为命。我家的枙头与别人不一样,做得很宽,枙头的表面光滑平整。上工前,我要把旧布一圈圈緾在枙头上,形成一个软和的枙头,不会去伤害大牯牛的脖颈。
牛是通人情的,你对它好,它也对你好。大牯牛总是不遗余力地走在其它牛的前面。根本不需要你去策鞭。看到翻起一行行的泥浪,散发着泥土的芬香;听到田野里吆喝牛的赶犁声,心中总会油然生起那份对“沃野天使”——耕牛的深深怜爱和敬仰之情。
我也曾尝试做一头小牛,行走在犁铧的前方。土地的沉重使我寸步难行,家庭的贫穷使我无法背负起来。黄昏的稻场上,晒了一天的麦子收场,用刨板簇拢。我扶着刨板,大伯光着脚,踏着麦粒,躬身而行。粗糙的绳子已深深勒进大伯的肌肉里,他还是继续埋头向前拉。倾斜的身姿,在夕阳的光芒里。仿佛拉的不是刨板,而是脚下沉重的土地和如血的残阳。我停了下来,换大伯来扶刨板,做了一头小小的牛。肩上套上了那粗糙的绳子,负重远行!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那挂在墙上的枙头,我不知道在那贫困与饥饿的岁月里,在我的心田留下多少沉重的辙痕。是谁发明了枙头这玩意?伴随牛儿一生的伤痛与桎梏。想起沉默无言的牛,眼里闪着寒冷的光芒。那沉重的枷锁——枙头,是牛呈给人的罪证!
牛给人们播种无限的欢乐和希望,带来丰收喜悦和幸福。(张才富
.
0bd162d9f2d3572c1ab1b5978a13632762d0c32d.jp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2: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38dbb6fd5266d016c80cb763972bd40735fa3567.jpg
.
独轮车——独轮车的创始者据说就是三国时的蜀相诸葛亮,它的前身就是木牛流马,俗称“鸡公车”。前头尖,后头两个推把如同羊角,又俗称“羊角车”。古时候,独轮车是一种既经济而用得最广的交通工具,这在交通运输史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发明。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2: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沔阳农具】碓窝子
人类最初是从两块石头摩擦挤压中提取温饱,以最简陋朴素的方式延续生命。
“碓”同“臼”,又叫“碓窝子”。是一种古老原粮加工用具,是人类历史上石器时代的产物。江汉平原一带有碾子,磨子。碓,一般只是小用,如碾的米筛出来的谷头子,高粱,粟子杂粮,过年打糍粑……都是用碓来完成。碓由碓窝和堆嘴(也叫碓牙)二部分组成;碓窝形如深窝,便于盛物,碓嘴则是一个上方下圆的石头柱体,人坐在碓窝前,两手抱起就可以舂米了。简单的劳作方式,他却在特定的时期浓缩着智慧与生存。手中的碓嘴每一次落下的是人生的惬意和心灵的放松。
我与碓有过深入地接触和感悟。饥饿的童年里,碓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大集体那时,村里每月每人只分三五十斤毛粮食,小孩减半。三五十斤毛粮食即使是归六轧,也只能轧出二三十斤米来,不够吃。饥饿的年代造就了智慧的母亲,瓜菜半年粮,红薯算得上是最独特的粮食了。
印象里,我家三分地的菜园,也只有这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其余都是生产队的。母亲在菜园边种上高粱,在菜园里种上粟子。秋风一起,高粱,粟子熟了。看着红红的高粱,金灿灿的粟子,确实是我家的救命稻草。大队加工厂没有碾高粱的机器,六十年代有碾粟米的轧米机,随着我地”白改水”种水稻,也不加工粟米了。菜园里收的少许粮食,那就是碓了。
马灯下,母亲坐在碓前,双手用力抱着碓嘴,汗流浃背。我有时会在碓嘴离开碓窝的间隙,用手翻着碓窝里的高粱、粟米。舂高粱米要的时间长,有时我和母亲一直舂到深夜。母亲把舂出来的高粱米,粟米用簸箕,筛子整出来,把没有舂好的高粱,粟子放在碓里继续舂。母亲高兴的告诉我说:今年有好吃的东西了!我哪里知道这好吃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快过年了,母亲把高粱米泡后,用磨子推成浆,做成高粱米荷叶子;把小米做成炒米,切成麻叶子。这就是母亲说的好吃的东西
我家的碓还留着,放在哥哥家的拖院子里。每年过年亲戚朋友送给我的糍粑,就是在我家碓里打的……..
至今每想起碓,心里仍觉得有一枚沉重的叶子压垫着。“野碓无人夜自舂”。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其实是五千年的农业文明。那些古老原始的农具,是无数农人延伸的手臂与生命,滋养着我们这个民族使之得以生存和繁衍。(张才富
.
show_mop.jp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2: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show_mopCAT2O7LG.jpg
.
晒垫——农村晾晒农产品的竹编晒席。晒垫大约有三米宽,五六米长。卷晒垫要两个人合作,用力要均匀,要不然卷出来的晒垫就是一头大来一头小,要一边卷一遍拍,还要注意不要让晒垫的篾刺戳到手上。用于晒谷屋。字号写于背面,字号简单,如“张某某”,置上购制年月。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122411m4j44iqwn4oai4w4.jpg
.
【沔阳老手艺】阉猪、阉鸡佬
大集体时在生产队劳动时,听有这样一个故事:说附近一村里有一男匠,婚后多年没抱上,就想有孩子,遇到别人家的男孩格外喜欢,手里的活都不干了,就去逗。
农村里,逗男孩有这样一句出口语,叫做“割雀雀”。谁家的男孩碰到那些“稀壳”的大人,都少不了有这一出。老远就把小孩拦住,一只手做出捉小孩的动作,一只手则做出拿刀的样子,小孩脸都吓红,赶紧去提自己垮下的裤子,双手掩护自己的“雀雀”想办法逃脱。若逃不脱,则被那逗着玩的大人抱住后,用双腿夹住,男孩用小手去抓头发、揪胡子、用口咬大人的膀子,想拼命地挣脱,喊爹叫娘…….其实呀,并不是真的去割小孩的“雀雀”。胆小的男孩,有时被大人吓唬得直哭,白天受惊吓后,晚上睡觉说梦话、“下汉口”(尿床)。
说这男匠老是去逗一漂亮、乖巧的男孩,每次逗完后,孩子总要犟出一身汗,头发都汗湿,内褂湿透了,就“塌汗”,总会引起咳嗽。于是,小男孩的妈妈就有点意见了,人家是喜欢你的孩子,又不好去直说。一次,小男孩被男匠擒住,当然又是割“雀雀”了。孩子的妈妈笑着对男匠说:“叔叔你用刀子的背割,不要用‘口’呀”!男匠回答说:“我偏要用口”;“叔叔你一定要用口,早晨漱口没……”!引得在场的社员哈哈大笑。从此,被小男孩的妈妈调侃的男匠,再也不割娃们的“雀雀”了。
谈起这阉猪佬和阉鸡佬,也是弄点活钱的一门手艺,那时,阉一头猪一二块钱,阉一只鸡也不过五分到一角。阉猪佬,老家也叫“jian(奸)猪佬;阉鸡佬又叫“鲜xian鸡子的”,反正经他们割除后可长成“肉猪”、“鲜(线)鸡”来。
查字典去解释“阉”,是指割掉睾丸或卵巢,一种去势手术。阉猪与阉鸡,就是给猪和鸡进行阉割的一件工作,道理和阉人当太监是一样的。这种神奇的古传妙法的缘由,也无从去谈起,但太祖朱元璋有这样一副春联:叫做“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我想是对杀猪佬、阉猪佬最形象贴切的定义了。
从事这一行业的一般都是男人。他们象外科医生一样,靠刀子吃饭,几个生产大队的也许就出那么一个“人才”。但生意也有季节性,如阉鸡。阉猪佬走村串户,敲着勾锣子招揽生意。不是有这样一句形容人吝啬的俗语;叫做“坟墓地里打勾锣子—‘奸’鬼”。阉鸡匠走村串户肩扛一张逮鸡蛋网子,吆喝着“阉猪哟、阉鸡哟—”阉猪佬与阉鸡佬走到哪里,都会有些孩子和空闲的大人围观。
农户家养猪,如果捉来的猪娃子是公的,谁家又把它留作种猪(脚猪),都要阉掉,斩除情根。猪没了性爱,从此就憨吃憨睡,困(睡)猪长肉。公鸡也是一样,阉割后,再不会去追母鸡“踩水”,与其它的公鸡争斗交配权打架了,性情温和,不打鸣、不生蛋,长得高脚长尾,粗壮结实,美丽漂亮,供人们过年时宰杀炖汤,油涮哒,就连它的尾巴毛,也可以做成毽子来踢。
阉猪,如是“伢猪”一捉回家就阉割了,也很简单的,一把剃头刀子就行了,提着小猪的后胯,在睾丸处开一道口子,把刀子象叼烟一样叼在嘴里,腾出手来,双手挤出睾丸,将两颗玩艺儿抛到了猪舍的屋顶上就行了,大多数家不去请阉猪佬,找隔壁三家的能人就能完成,主人端来水洗个手,走时叫个“劳慰”。
如捉来的是“奶jian(健)子”(母小猪),又不“蓄”母猪,一般是在猪长到“半糙子”请阉猪匠来阉割。阉猪时,主人帮忙抓着猪,先按在地上,猪嘶声竭力的大叫,好一个宁死不屈!阉猪佬两脚各有用处,一般左脚用力,半跪在猪的肚子上,右脚用力支撑地面,拿出阉猪刀。阉猪的刀呈宝剑头形,顶尖和两个边是锋利的刃口,用来划开猪的皮肤,后面有个手指长的把,末端带个弯钩,是用它来钩出猪肚里的“花花肠子”的。阉猪匠先用嘴叼着刀,等猪没劲了,手拿刀子,麻利地将刀在猪肚子的卵巢处,轻轻划两下,划出一口子来,用指甲伸进口子去掏,整个手术差不多只五分钟。当阉猪佬一抬脚,小猪立即站直身子,弓着背,踉踉跄跄夺命地逃走,也有阉猪佬在猪的伤口处涂上草木灰的。不过这血糊糊的窟窿,不几天就愈合了,既没有消毒,又没有缝线,只能说它是猪狗畜牲了。
“母猪不下儿——改敲(阉)”,这就要帮忙的人多了,有的母猪还咬人,难度要大一些,有的阉猪佬的指甲短了,手术做的不很成功,于是把这些下了一二窝的“新发母猪”阉成了阴不阴、阳不阳的,一不长肉,二不下儿…….
阉鸡通常选择在公鸡正处生长发育阶段,一般在它只有一手捧大小,翅膀羽毛未长满之际。阉鸡时先要逮住鸡。女主人手抓一把米,在台阶上格格地唤。鸡拍打着尚未长硬的双翅,纷纷地来啄食,阉鸡佬不失时机,张开手中的圆网,将它们收入网中,然后拣公的阉。阉鸡佬抓住小公鸡,先挤压肛门把粪便排出,然后用竹与绳制作的固定器把鸡的双脚捆牢,并夹在的双膝之间,开始阉割手术。一下两下拔去一撮鸡毛,再用刀片在裸露的地方划开一个小口子,接着用两个勾片将划开的口子拉成小洞,再用刀片小心割大洞口,划开皮肤下面的粘膜,然后把一把连着一根细细胶丝绳的小勺伸入洞口,用胶丝绳一拉一割,再用小勺一舀,一个鸡睾丸就出来了,再一割一舀,另一个鸡睾丸也出来了。最后,取下勾片,在鸡的伤口抹上一点漫京油,便大功告成了。整套动作干脆利落,过程不过一两分钟。被阉的公鸡也仅在一抓一放时轻轻叫唤几声,听起来也微不足道。
农户养耕牛,如是公牛,有的也要阉,使公牛失去野性,驯服听话,勤奋耕耘,一般是公牛长至一岁左右,便对其废掉。
今天的农村,养猪上规模成为了专业养猪场,小猪崽一产下来,就高科技了。阉鸡也简单多了,给雄鸡注射一次雌性激素,或把这种激素掺在饲料中,让鸡糊里糊涂地去伤失爱情。兽医站阉牛也不必去捆缚牛,打麻药针让牛沉睡,然后割下........
一晃已几十年!不曾听见阉猪的勾锣子声,也没有人去喊阉—鸡—哟,更没有人去哄小孩了,再哄他也不信、也不怕……(张才富
.
122432kzafy9yvzra65g63.jp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9999.jpg
.
磙架——一种与石磙组装起来用以碾压的农具。滚架通常是长方框状木制刚性结构,两端中部有都榫头。一个榫头是固定的,另一个则是活动榫头。先把固定榫头插在石磙一端的臼窝里,再把活动榫头楔紧,使榫头也插在石磙另一端的臼窝里。利用牲畜的拉力,石磙就能滚动起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a0ca8335tc0c31d6113d2&690.gif
.
【沔阳老手艺】锔匠
锔匠,就是补盆补碗走村串户的手艺人。补碗用的锔子(老沔阳人俗称襻子)用铜或铁打成扁平的两脚钉,就像现在的钉书针,用来连接破裂的陶瓷等器物。锔匠是一辈一辈祖传的技艺。
锔匠早出晚归,一条两头翘的扁担挑着像食盒式的箱子,箱子的抽屉里装着补盆补碗的工具和材料,锔匠边走边抖动着手里的一串铜片,用发出接二连三“铛,铛”的声响来吆喝生意。
穷人家吃饭的盘碗常常破裂,裂了,破了,只要能对上,一般都不扔,收好后等着锔盆锔碗的过来修补,锔匠挑着担子过来,被主人叫住,拿起破碗来看,锔匠根据盘碗的破损情况,估计要打几个补子,钉几个锔子,跟主家谈好价钱后再开始修补。
锔匠自带小马扎,坐下后,拿出一块布将腿盖上,将破碗拼好,取根细麻绳将破碗捆紧,用双腿把碗夹住,才开始关键性的操作。锔匠拿出一张小弓,即手钻,皮条做的弓弦缠绕着一根木轴,其上端是枕头形的砣头,轴的下端一根铁杵尖上嵌着金刚錾。操作时,一只手抵住錾头,对准夹在两腿中间破碗裂缝的边沿;一只手像拉胡琴一样去扯那弓,在破碗的裂缝两边錾出对称的两排细孔,然后用大小合适的铜锔子将裂缝铆上,再用小锤轻轻地敲到位。最后抹一层白瓷膏就算补好了。补好的碗跟原来的耿碗一样,照样滴水不漏。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匠这门手艺。锔匠在补过的碗上大蜈蚣爬着一排锔子,虽不如新碗美观,但那一排闪亮的铜锔子会给人一种陈旧的沧桑感。人们捧着这样的碗,常常会忆起往事;“这碗是我娘屋陪嫁我的一筒金边花碗,一共十个,那才就十全十美哩!不能散缺,个个碗底都錾了字的。用了这些年习惯了,舍不得丢”。
在我的记忆里,哥嫂结婚早,那时的人都很市井。一天,我嫂嫂洗碗时不慎打破了我家的一只碗,我哥哥硬是叫我嫂嫂赔碗,嫂嫂只好回娘家揣回一只碗,赔了。
这都是题外话了。早年,我不止一次看过锔匠补碗,对他们的手艺,总是暗地里啧啧称奇;也用过锔匠补过的碗,不漏汤不漏水,且那些锔补上的铜钉,被捧碗的手摸久了,黄灿灿的,如同金钉,给人以“非破碗也,乃金碗”的感觉,顿时觉得日子不穷窘了,腰杆子也就硬了许多。眼下的碗大不如从前,瓷也没有那时的细腻,制作也很粗糙,只是价格便宜了许多。谁家打破了碗干脆就扔了。人们常用“打破碗,时运转”来形容是好事,筷子越吃越少是人丁兴旺的象征。不锈钢碗,塑料碗,纸碗,比比皆是,于是生活中,打破碗的就少了,所以,补碗匠退出三百六十行,也是必然的。锔匠也随之退出了我们的视线,这消逝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有时我也想,当今到底还有没有做这行手艺的呢?比如用“锔”的法子来修补文物,古瓷器什么的,或许这一行还真的是大有用武之地。传统的手工艺,记载着历史的昨天;那些老手艺人,总会掩饰不住内心的失落与惆怅,仿佛往事如烟。(张才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车——风车是用来清理稻谷中的碎物的,通过手工的摇转,产生风把轻飘飘的碎物吹离稻谷,从而把饱满的谷物和当中的枯草、干瘪的谷物分开来。
.
a0ca8335t7b3bfd31f25a&690.jp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吹鼓手过去在农村里,有一些人专门给婚丧仪式奏乐,他们被人称作“吹鼓手”。这是说,这批人的技术还达不到音乐师的水平,加上演奏时不用弹拉乐器,只用吹与打。“打”即指打鼓。“吹”如唢呐、笙、笛、管子等都是吹奏乐器,与鼓结合,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吹鼓手”。
旧时,谁家遇上了婚丧、红白事儿,如果多少有点经济实力,加上亲戚朋友帮忙,往往都要请来一对“吹鼓手”到场,为仪式增添气氛。
.
【沔阳老手艺】吹鼓手
铜头木管七个眼的唢呐,是沔阳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唢呐艺人,沔阳人谓之吹鼓手,曾遍布沔阳各地。唢呐流行沔阳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乡村人家操办红白喜事,少不了要请吹鼓手上门,图的是一个热闹,讲的是一个排场。那一支支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优美曲调,甚至替宾主和新郎新娘用唢呐道出了心里的话,真是妙不可言。如今,沔阳的唢呐艺人还频繁地活动在乡村。
沔阳唢呐有长短之分,可细分为大号子,中号子,小号子。唢呐由铜嘴,杆子和罩子三部分构成,铜嘴也叫哨嘴,装有艺人自制的苇哨,俗称叫子,选用野生芦苇制成。杆子就是音管,掏有七个孔,用竹木做成。喇叭罩子是铜制的扩音器。沔阳的唢呐艺人所用的唢呐多为小号子。
沔阳唢呐传承的方式主要是以师带徒,口传心记,多使用传统工尺谱。唢呐演奏大多与锣鼓交叉演奏,吹一曲,打一遍。锣鼓先行,唢呐跟进。锣鼓乐队由鼓、钹、苏锣、马锣、勾锣等五件组成,唢呐一般是两支。唢呐吹奏曲牌以本土民间小调音乐为基本元素,音韵高亢嘹亮,节奏欢快,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大喜大悲的情绪。唢呐与锣鼓的吹打默契响应,唇齿契合,浑然一体。
唢呐调子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场合气氛吹奏不同的曲牌。吹奏中的指法,换气与调式,都有严格区分,能充分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愿望。
婚庆喜事中有迎客,坐席,出菜,敬酒,迎娶,拜堂,送客等,吹鼓手随着程序进行而曲调各异;像《得胜令》《行礼调》《跑旱船》《舞狮调》《三锤两梆子》《迎宾曲》《祝酒歌》等曲调,热烈欢快,情趣优雅,替主人对宾客的真诚接待和谢意表达得尽善尽美。
吹鼓手多在外面的棚里吹奏,让十里八外的人能听见谁家在做好事。他们除了整天替主人迎客外,像做结婚活按仪式要吹出不同的曲牌;陪十弟兄吹一曲《敬神调》,准备去娶姑娘时吹一曲《探梅》,路途中吹一曲《打乐牌》《赶子放羊》。当到新娘家大门口时,吹鼓手一曲《大开门》《女看娘》,动情地表达了女儿对父母难舍难分之情,新娘出娘家门,吹鼓手吹出一首《辞嫁调》《下河调》……新郎新娘拜堂时,一曲《双合莲》《交杯酒》。新娘入洞房时,一曲《进郎房》《闯帐》意在祛邪免灾,保佑新婚夫妇白头到老;串厨时吹奏《十八姐担水》摆嫁妆时来一曲《大桃红》《小桃红》,表达对娘家的谢恩;晚间铺床时,一曲《割韭菜》,奏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欢愉之情。
.........
在那样饥饿的年代,每次别人请客我去喝酒时,不图个什么,就图个吃。两名吹鼓手慢慢地吹着,我只知道吹得好听,也无心去关注。高亢的曲调不会使我喝酒紧张,当然也不会很张狂,放松了吃。
星光闪烁,夜很深了,而冬也一寸一分地更深了。夜凉如水。仿佛间,耳畔又响起了唢呐声,在风中,在夜里,在我久久不能平复的心潮中……(张才富
.
193739itltz613labsewz3.jp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