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byht

【2012年《新散文》年展】张才富:《乡土记忆》十篇

[复制链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扁担——扁圆长条形,挑、抬物品的竹木用具,扁担有用木制的,也有用竹做的。无论采自深山老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山涧的毛竹,其外形都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自然:直挺挺的,不枝不蔓,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
.
222.jp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show_mopCANX1MWB.jpg
.
【老沔阳民居】柱磉
油菜叶,家家黄,吹儿打儿嫁姑娘。爹也哭,妈也哭,爹妈爹妈你不哭,你的女儿到我的多享福。睡金床,盖银被,绣花枕头有一对。堂屋的吃饭金桌椅,厨屋的吃饭银板凳。金柱头,银磉礅,屋上盖的是琉璃瓦,墙上画的是牡丹花…….
这是儿时经常唱起的一首童谣。在家乡的风土人情中,姑娘出嫁有哭嫁的习俗。辞嫁的前一天晚上,亲人们会用哭泣来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这首童谣是上轿的新娘模拟新郎的口吻,夸耀婆家家境富足,请您们宽心,不要哭。这夸张失真的语句,恰倒好处地烘托出新郎的一片体贴之心和夫妻之间忠贞的爱情,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场景感人!
童谣中提到的“银磉礅”,仙桃人称柱磉为磉礅。柱磉是古代建筑构件的一种,其多为青石鎚凿,故形容为银磉礅。磉礅是垫在房屋木柱下面的石件,是支撑柱子的基石,它承受由柱子传来的房屋的重量,并将其传达到地面,欲其坚牢也.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传说这柱磉的来历,是说鲁班师傅造一金銮殿,徒弟在锯柱子时一不小心把一根柱子锯短了一截,急得鲁班师傅团团转,徒弟见师傅急成这样,便献一计说:师傅,我们人都要穿鞋,可不可以给柱子也穿上鞋?鲁班听他这么一说,连连叫好!他叫石匠连夜赶做了滚圆石头垫上,那圆石头看去很是气派,落地的柱子也更牢固了。以后人们在造房子的时,柱子底下也都垫上凿好的石头,人们把这石头就叫柱磉了。
千湖之省的家乡,有连月不开的雨季,房屋厅堂的地面,在下雨时往往返潮,磉礅可防止木柱发霉而腐朽。磉礅上雕刻的精彩图案也起到一种装饰作用。总之,磉礅让人有一种不失重、沉稳中蕴含着一丝秀气的感觉。
进入六七十年代,仙桃民间的新式砖瓦房则选用磉礅的较少。是在木柱下加一块整长形的木櫍,垫于柱脚下。木櫍的下面砌有砖墙用来托着木櫍,瓦匠师傅称之为“托平”,砖墙的高低,依木柱的长短和主人对房屋的高矮的要求而定,同时,做屋的木匠师傅所安装的鼓皮、房门,也都托在木櫍上,这样就分出厅堂和房间的隔断了。托平具有防震、防潮、防腐功能,可阻隔潮气上升,防止柱子、鼓皮腐蚀或碰损。
柱磉,对于仙桃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小吃摊上都有“油磉礅”卖;给孩子起名有叫“磉礅”的,还有流传的一条民间俗语:“提起柱头让磉礅——吃亏的到一堆了”......这些曾支撑着寺庙、古四合屋、老街民居辉煌的柱磉,只要留心去发现,有时还能见到它的模样。
仙桃民居中的柱磉采用较多的是圆鼓形状的,也有方形、瓶形、兽形、六面锤形等多种的柱磉。民间信仰、风土民情与时代背景则是柱磉形状所鎚凿的题材。圆鼓式的柱磉,外为圆形,中间凸出,如同鼓肚。如果说圆鼓式的柱磉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视觉上的稳重感,那么,方形、瓶形、兽形、六面锤形等多种的柱磉则透露出的是灵巧和秀气,让人感到古朴与敦实。
柱磉的石雕图案精美,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文物价值也很高。柱磉的图案以龙、凤、狮兽为主,鎚凿有龙凤呈祥、双龙戏珠、百狮飞鹤、麒麟送子、琴棋书画、荷花莲瓣、菊花牡丹、喜鹊登梅、虎爪祥云、花鸟鱼虫等数百种之多.祥云飘浮、龙飞凤舞、凤穿牡丹……这些动人的雕刻,显现的是精美细致、玲珑清新,每一个形象,鲜明逼真,栩栩如生,可见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这其中寄托的不仅是生活中的期待,也反映出屋主人的情趣。
放在宅院里供人去坐,比柱磉高大的是磉凳。磉凳也为青石鎚凿,以圆桶形居多,所雕刻的图案多以松、竹、梅为主,和谐大自然,磉凳上下端有缀钱眼边幅的。
鎚凿工夫见十全,润时知雨玉余温;
看渠负载擎天柱,个个无非硬脚跟。
柱磉建筑雕刻艺术具有雄厚质朴、大气浑成的艺术特点。如今钢筋混凝土立柱结构,取代了柱磉,其建筑具有很强的仿古美感,人们再也看不到那真实的柱磉的影子,柱磉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岁月间,柱磉作为历史的见证和雕刻艺术品,它们反映了江汉平原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状况,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民俗价值的。(张才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簸箕——竹篾编成的圆形物,簸米去糠的器具,也用于盛东西或晒物。
簸箕是农具中的旧式小姐,不大出门,多数时候只在院子里现一现身,事情一完,很快又进屋去了。母亲总是把它收在屋里,不让它出头露面。
粗活它是不干的。它干的都是细活。簸粮食,筛米,筛面,有时也把豆子之类的东西摊在里面晒。
别的农具常常要沾上一些泥巴,一些草屑,它不,不染一丝尘土的样子,清清爽爽地挂在高处的墙上,像个高贵的女子。
.
1112222356df2f228ee519aa41.jp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沔阳童谣
沔阳童谣是沔阳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沉淀。它用朗朗上口的语句,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做人的道理。它的传唱,是知识道德传播的有效途径,给予孩子们很多启示。
童谣是什么?是童年的歌谣。坦荡如砥的江汉平原,留存有丰富的民歌小调,童谣就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大人教唱孩子学着唱。 江汉平原的童谣,更准确一点说就是沔阳童谣,它似一朵朵曾经缱绻的白云,现在却渐渐淡逝。我是在通顺河畔出生长大的,最熟悉这些活泼生动的沔阳童谣了。我努力地在记忆的网页里搜索着,那童年的一处处情景,那童年的一首首童谣……
沔阳童谣大都取材于常见的乡村事物或场景,讲究韵致,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感,有些采用顶针的手法描绘事物,对牙牙学语的幼儿,可以作为发音和语言的训练。如有一首由许多小伙伴一问一答接唱的童谣 “三岁的娃,会放牛,放的什么牛?花牛。什么花?菜子花。什么菜?辣嘠菜。什么辣?胡椒辣。什么湖?洞庭湖。什么洞?老虎洞。什么老?角老。什么角?水牛角。什么水?糖水。什么糖?麻糖。什么麻?线麻。什么线?索线。什么索?鞋底索。什么鞋?缎子鞋。什么缎?鸡蛋。什么鸡?雄鸡。什么雄?狗熊。什么狗?豺狗。什么豺?劈柴。什么劈?斧头劈。什么斧?豆腐。什么豆?黄豆。什么黄?蚂蟥。什么蚂?客马。什么客?一条蛇是你姑爷,一条龙是你祖宗”。还有像俩孩子人对人,手牵手翻花,变成背靠背的游戏也是一问一答“哪边高?这边高。哪边低?这边低。一升黄豆打几块?打三快”头一低就翻过来了,充满着童趣。
沔阳童谣的形式千姿百态,有些具备简单的故事情节,谐趣横生;如“推磨担,咯磨担。推的粉子磨不过,做的粑粑甜不过。留两个,接婆婆,婆婆吃了心里磨不过,半夜起来摸茶喝,门栓梆了后脑壳。汪的汪,喊的喊,婆婆到了田中坎。深卡挖紧卡埋。不紧那老性婆子爬起来……剁剁剁砍砍砍,接先生 吃羊肉,一个把子烧不熟,两个把子烧的像糊涂。有些就是谜语,益于开发儿童智力,如“一群鹅,赶下河,喝的喝水,上的上坡”猜的是农村里水车车水的劳动场景;再比如“黑狗子,靠墙走,走一步,咬一口”谜底是用剪子剪布;“一个老头八十八,天天起来满屋爬”扫帚;还有“两姊妹,隔道堤,你不走我的,我不走你的”这要猜的是眼睛。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沔阳童谣还融进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沔阳有哭嫁的风俗,姑娘出嫁,亲人们会用哭泣来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这首童谣是上轿的新娘模拟新郎的口吻,夸耀自己家境富足,请您们宽心,不要哭。这夸张失真的语句,恰倒好处地烘托出新郎的一片体贴之心和夫妻之间忠贞的爱情,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场景感人;“油菜叶,家家黄,吹儿打儿嫁姑娘。爹也哭,妈也哭,爹妈爹妈你不哭,你的女儿到我的多享福。睡金床盖银被,绣花枕头有一对。堂屋的吃饭金桌椅,厨屋的吃饭银板凳。金桌金椅映灶门。金柱头,银赏墩,屋上盖的是琉璃瓦,墙上画的是牡丹花“。轿抬到了新郎家,唢呐锣鼓声,鞭炮声,热闹非凡,聚满了前簇后拥的看新姑娘的大人和小孩,于是,大人就告诉娃娃们唱起了“新姑娘,咚咚锵,咚到河里喝米汤,米汤喝足了,养的儿子胖嘟了”。新姑娘回门,小弟弟带着娘家送去的剪子去接姐姐,于是又有了“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半个月,我要回去学打铁。茶也香,酒也香,八个盅子摆过江。大姐骑白马,小姐骑海骡。白马一坵,踩打泥鳅;泥鳅告状,告到阎王;阎王搬兵,搬来观音;观音打鼓,打了和尚的屁股”的童谣。姐姐回来“牛来了,马来了,张嘠大街回来了”;姐姐回去“牛去了,马去了,张嘠大姐回去了”。
沔阳童谣所描绘的农家生活尤为传神。芒种时节,豌豆熟了;布谷啼处,割麦插禾。小孩子在家煮饭做菜,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童谣“豌豆巴果,哥哥烧火,姐姐炒菜,我拿碗来”此情此境,我们仿佛看到一处朴素安适的农家。太阳落山了,孩子们做好了晚饭,等着妈妈从地里回来…….月亮升起来了,孩子们坐在门坎上,手捧腮巴,看着天上的明月想妈妈,轻轻地唱出;月亮哥,跟我走,走到傍边卖笆篓。笆篓笆,卖坯笆。坯笆软,卖竹片。竹片尖,柱上天。天又高,搭把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甜,好过年。菜有苦,好过十五,菜又辣,好过十八。
沔阳童谣还反映特定时代的生活现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搞大集体,农民凭工分分口粮,这些也能编成童谣“日里吃,夜里想,没得吃的找队长。队长无法,找出纳。出纳脑壳一摸,问你要几多。不要你多,不要你少,只要我三餐吃的饱”真切自然地展示了当年农民的生存状态,而出纳摸脑壳,是在想支给粮食还存有悬念,更透出一股苦涩而悲怆的余韵,着实令人心酸。童谣虽然是俚俗之音,也同样包含着深文大义。
在广袤的江汉平原腹地,沔阳童谣太多太多了,这些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童谣,堪称祖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沔阳童谣,认识沔阳童谣,接受沔阳童谣,发扬沔阳童谣,了解熟知才能使沔阳民俗文化得以长久地流传下去。(张才富文中的方言字不是用的太正确
.
a0ca8335tcbb489a840c4&690.jp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洋镐——两头带尖的镐,挖掘坚硬土石用的工具。在旧中国,由于工业水平落后,缺少很多生活生产用品,这些用品就需要从国外进口。人们习惯在这些舶来品前面加一个“洋”字,如火柴旧称“洋火”,水泥旧称“洋灰”,灯油旧称“洋油”等,解放后这些物品逐渐都能生产,但在农村仍然被人们沿用这些旧称。
.
102.jp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4444.jpg
.
【沔阳老行当】打更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家沔阳,无论城镇或乡村,历来有敲锣打更、查夜巡逻、防火防盗,保一方平安“打更”的传统。
小时候,常听到村子里“当、当、当”——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洋火放高,不许娃们捞;洋火放矮,就要错拐”“穷灶门,富水缸”…….打更的吆喝声。每天晚上,村里的“打更人”肩挂手电筒,手中提着一面铜锣,从村头走到村尾,从一个湾到另一个湾,一边敲几下锣,一边吆喝几声。把全村每天巡逻一遍,风雨无阻。等到全村巡逻完,打更人一直要吆喝到转钟。
敲锣巡村源于旧时的打更。打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即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照惯例该去做什么了。
更,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单位。旧时把一夜分做五更,两小时为一更。计时开始为落更,也就是一更,即晚上七点至九点;二更即九点至十一点;三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四更凌晨一点至凌晨三点;五更是凌晨三点至凌晨五点,到了五更,天基本上就亮了。古人喜欢早睡早起,晚上一般是在八点钟睡觉,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事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爷也在五更天要起宫,开始准备早朝。
我国古代根椐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即每一种动物为一个时辰,也叫十二时辰制,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老鼠排行第一(与“子”时搭配、为子时,半夜子时即深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以下次序为: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个时辰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某小孩出生的时间是夜里九点至十一点,算命先生排八字,小孩就是亥时生人了。亥时也有人静亥时区分,是说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都安歇睡眠了。
旧时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锣报时,叫打更。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靠滴漏(古代有一种漏壶计时器,以细沙或水漏出的多少来计算时间)或燃香计时,来掌握准确的时间。打更也有许多讲究,慢打、快打、连打,一下、二下、三下………绝不能打错,否则,听更的会搞不明白。
古时候的人除了听打更掌握时间,也听鸡叫。丑时鸡鸣,第一遍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鸡开头口……鸡叫第三遍,也是鸡最后一遍大叫,天亮也就到了黎明时分。古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的该朝读了。
五更天后也就在天大亮之前,天光陡然会大黑一阵,万籁俱寂,一片漆黑,阴森恐怖。听老人讲:说是牛郎借了别人的锅,头顶着锅,走在还锅的路上,盖住了天,所以天就黑了起来。牛郎把借的锅还回后,天就大亮了。当然,这只是在当地流传的一个美丽的故事了。
大集体时期,老家村子有个叫宝元的老人负责全村的查夜巡逻安全。这宝元老头无儿无女、孤生一人,七十多岁了,眼睛半瞎的,孩子们都叫他“宝元伯”。由于他成份不好,不够享受“五保户”条件,为了生活,也并没有谁去安排他,他自个地敲起了锣,干起了查村巡逻,积德做善事以求来生。我们村是在“学大寨”时由二个村合并的一个大队,有十几个小队,其中还包括小街的供销社、粮站、棉花采购站等单位。宝元伯每天走完全大队村子,视力差、走路慢,有时要吆喝到鸡子叫才回家,饥肠辘辘。无论是夏季天热,还是冬季寒风呼啸,宝元伯总是手提马灯,穿行在村子的每个角落。阵阵锣声,催熟千家万户温馨的梦乡;声声叮嘱,提醒父老乡亲警钟长鸣。
每年年终生产队社员分红的那天,宝元伯找生产队会计收点“锣钱”,即买锣的钱,实际上就是工钱、自己度日的生活费。看到宝元伯破衣烂衫的,不住地擦着风吹过留下的泪水,社员们个个怜悯起老人来:辛辛苦苦地敲了一年的锣,鞋子也不知磨破了几双,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忠于职守,保一方平安,应当的。会计叫宝元伯打张二十元的领条,老人接过钱热泪盈眶!可以去添一件棉衣,打两斤酒一个人过个年了……。那时的二十元,相当现在的五百元呢。
“各家各户,防火防盗”。那时到处是草垛,小孩玩火;家里的安全小隐患;睡觉前有没有关门窗的…….人们听到宝元伯这铿锵有力的锣声的提醒,也都进行了妥善的处理。劳累一天的乡亲在铜锣的提示声中入睡,心里感觉也特别踏实!
如今,打更人在我们的视线里渐渐远去,为确保城区社会治安,志愿者走街串巷巡逻,他们成为了新世纪的打更人,如提醒住户关好水电气等,赢得小区居民赞誉。旧时的更夫,作为一个专司时辰的职业,他是比打铁的、箍桶的、补锅碗的、戗刀磨剪的更久远的老行当,绑子声、锣声、吆喝声是人们的钟表。时过境迁,民国时期,钟表普及了,更夫这一行也就逐渐被淘汰了,解放后就再没有更夫了,旧时的打更人也被时间所遗忘。(张才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锄头—锄头是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种耕、除草、疏松庄稼周围的土壤。在我的家乡,锄头是铁匠手工打造的,两边呈弧形,显得更加优美。
.
321.jpg
.
犁 —自古为耕地的主要农具。由木制扶手和犁托、铸铁犁铧和犁镜、木制或铁制犁辕组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666.jpg
.
【沔阳老习俗】三眼铳
在老沔阳敬神拜佛、红白喜事,大年初一出行等一些民间庆祝活动中,那时经常能听到“嗵—嗵—嗵”的三声炮响,声震长空,十里之外都能清晰地听到。那就是当地的三眼铳,为庆祝活动以壮声势。一是图个热闹气派,二是有驱邪压魔的祈望。伴随着三眼铳撼天动地巨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妇女们一边捂着耳朵,一边叫喊着自家小孩,树上的小鸟拍着翅膀飞走,也惊吓了圈里养的猪、河坡上吃着草的牛,鸡飞狗叫…..寂静的村庄顿时沸腾起来。
三眼铳,老沔阳也叫“三銊(xu)子铳”。用铁管捆绑住三根带眼钢管,内装火药,眼内有引发的炮捻,像点鞭炮把炮捻点燃后,装好的铳药燃烧膨胀发出响声。放了再灌,灌了再放。三眼铳看似貌不惊人,却非同凡响,老沔阳人连日常生活之中也离不开它,大集体时,生产队还用三眼铳来驱赶秧田、粟田里偷吃粮食的麻雀。
记得我堂哥在六十年代结婚时,腊八的婚期,我伯伯在九月份就买来了铳药,用垫有报纸的小木桶装好,掉在屋樑上,请先生书写请帖,并提去烟酒作“订序”,接好了当地有名的两个放铳师傅。
铳药,就是制作鞭炮的火药,原料是墙硝、木炭、硫磺,比例是一硝、二碳、三硫磺,即一两硝、二两木炭、三两硫磺,在石碓里舂成粉末配制而成。
在三眼铳里装铳药,为了安全,放铳师傅把木桶里的铳药,分装在用水牛角做成的容器里,挂在身上,用起来方便。水牛角的大头用一块小木片塞严,牛角尖这头锯掉一小部分露出孔来,用一截细竹筒并削成斜形状,插在牛角尖孔里。掏铳药时,只要把牛角朝小头倾斜一下,铳药就进到了竹筒里,取出竹筒,就可以把铳药灌入三眼铳了。
装铳药,就是把空铳灌上火药。放铳师傅手里常带有一根细长的铁签,在装铳药时,用铁签先将三眼铳三根带眼钢管里面的杂物掏干净。根据三眼铳的大小灌上定量的铳药,再用黄土压住灌进的铳药,用筷子粗的木签把黄土捣紧。最后在铳身的小孔里插上鞭引,铳药就算装好了。铳药装得过多,铳药爆炸时,威力巨大,三眼铳就会炸得“铳把掉落”。装有火药的铳在暂不引燃安放时,手里的三眼铳的铳口要朝天,以防不测。
记起我堂哥结婚时,两个放铳师傅是在客人到来之前赶到的,一同来的还有两个吹鼓手。支宾先生叫厨房简单的给师傅们安排了面茶,过完早后,接着是“起鼓”。所谓起鼓,就是支宾先生代表东家给师傅们讲礼性。双手用茶盘子端来烟,封筒,还有三眼铳、唢呐上要系的红布条,这叫“发红”。这一套礼性讲完后,师傅们的工作才算正式开始做活。先是唢呐声响起,放铳师傅领来铳药,便一眼眼地灌药、安引,点放三铳以示报到,让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我堂哥结婚今天是正日(当期),乡亲们晚上有新姑娘看罗,有喜糖吃了。
放铳,什么样的场合,就放什么样的铳,不须按规矩瞎放,否则会得罪客人,东家也会不满意。放铳,有吹鼓手引路,如吹鼓手来一曲迎客调;放铳的也跟着放一响迎客铳…….按老沔阳规矩,婚嫁放铳分迎客铳、坐席铳、娶亲铳、拜堂铳、送客铳,也有些地方还有第二天早晨,新郎新娘给长辈的磕头,也放上几铳等。
迎客铳,表示放铳师傅代表东家对来祝贺的客人的迎接。特别是那些重要客人,如媒人先生、姑爹舅爷等。结婚时亲到后接舅老爷,还要敲锣打鼓、吹唢呐、燃放鞭炮、放铳、端茶、拿书帖去迎接,被迎接的客人一般站在原地不动,一是对东家喜事的祝贺;二是对师傅们表示感谢。铳响过后,才一同随往;离开时,客人们还要给师傅们叫个辞,于是,放铳的师傅以铳声来送客。
相比而言,这坐席铳就比较利落。客人入席后,支宾先生通知厨房走菜,准备开席。吹鼓手唢呐响起,鞭炮燃放,放铳师傅夹在鞭炮声中来个二三铳,宴席开始。礼多人不怪,也有中途敬酒,客人散席放铳的。
堂兄结婚当期那天,支宾先生安排的是姑爹舅爷提鞭蓝子,放鞭的是两个叔伯的弟兄,放铳师傅落在娶亲队伍后面,每当放完后迅速将空铳灌上火药,疾步赶上娶亲队伍。放娶亲铳时,如娶亲队伍走到转弯处或过沟过桥也要放鞭放铳,意在驱邪压魔,求个一路顺风,这叫过路铳。娶亲队在行进中发现前方有一支娶亲的,放铳师傅朝天放几铳,对方听到铳响一般回敬几铳,意在双方和气,各走各地大首,否则引起打斗。娶亲队伍快到女方家村子放铳,叫把信铳,告诉女家女家一切尽快准备就绪。到女方家门口放铳,告诉女方准备迎亲。发亲放铳又叫恭喜铳,表示对女方送恭贺,女方端出香烟,封筒、红布,来答谢放铳师傅。
那时,娶姑娘兴“拖湾”,拖了前湾拖后湾,转到深更半夜,姑娘才娶到家。女方村子里家家都放鞭欢送,遇到人家放一架鞭,娶亲放鞭的一定要陪放一架。一不抵十,即使是小鞭,也要陪放。没有鞭了就放连铳,不然就失礼,新姑娘也不跟着娶亲队伍走,女方村子的年轻人抓住放鞭的、放铳的评理,衣服都拉烂。鞭不够了再去买鞭来陪放,铳药没有了,急忙派人把准备第二天出行留下的铳药都拿来。十有九放鞭的、放铳的往往被打。抬头嫁姑娘,低头娶媳妇,奉烟都不行,打你还不能还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就看你机不机灵了。
但话说回来,好日好事,大家图的是一个热闹,喜庆!
新婚拜堂也称“拜天地父母”,新郎新娘就位后,放铳师傅要连放拜堂铳,敲锣打鼓,吹起唢呐,鞭炮震天,闹洞房的乡亲挤满屋,热闹异常。
也简单说说丧葬铳。进材时要在外放鞭放铳;盖棺时,亲人向遗体告别放鞭放铳;当棺材抬出大门,拆除灵堂时也得放鞭放铳;意在将灵堂内的一切瘟气轰走,扫除一切不净之物。
随着岁月的流逝,三眼铳退出了历史舞台,三眼铳也变成了长管猎枪,现在,有的地方就连野兔都不让打了。与时俱进的“铳“,“转岗”应用到了生活娱乐之中,但铳药再不是一硝、二碳、三硫磺的火药了,而是一摸、二边、三将(摸边将)麻将牌了,原来的放铳师傅是二人,现在变成了四人。放铳明知道其中一家要胡的牌,还是出了那张牌给人胡,如打仙桃“晃晃”你点炮放铳,归你一个开,也连累了旁边买你码的,手气真臭…….
要想抹牌不放铳,敬神不能假,抹牌可以假,只有这样了。
铳,一种民间铁匠锻造出来的旧式火器,放铳毒化空气、污染环境、搞得鸡飞狗跳,也时常引起火灾,放铳的陋习也是应该革除!(张才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镢头——镢头是指耕地用具的一种刨土的工具。一头是铁制的一头是木制的。木制的作为用手握住的部分,就像我们所拿的铁锹的后部,铁制部分一头有一个圆环扣在木制部分上面,铁制部分的另一头比较锋利。形状大体与锄头差不多。使用时两手一前一后,在前一手用力向下刨,可将土挖起。但是用时需小心,不然手会被割伤。
.
show_mopCABNFO9Z.jpg
(木耖子)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28 13: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012428tnypm0jjyrtmzptc.jpg
.
沔阳上灯习俗
仙桃(沔阳)城乡,过年的饭菜特别丰富,最有特色的年味菜是这里的三蒸。即蒸鱼,蒸肉,蒸菜等。这些菜提前就准备好了,已是半熟,新年家里来了客人,就用大蒸笼蒸上,热了就可以吃。大年三十吃团年饭,最少要有十碗菜才算十全十美。团年要在门前放鞭炮,鞭炮一响,当家人呼唤着祖宗们回来吃团圆饭,桌上还需要给祖宗们备多一副碗筷。象征性地敬上一杯酒。
仙桃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有很多习俗还保留至今。什么玩龙灯,舞狮子,采莲船,皮影戏等等。从农历的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浓。那炊烟缭绕的乡村,正忙着赶制年货,有炒炒米,打糍粑,熬糖,打豆腐,发油货,炸麻花,玉兰片,杀鸡宰鸭,买鱼割肉忙个不停。还有大年三十,正月十五到祖宗坟墓上灯的习俗一直沿袭着。

上灯的习俗据说是从明朝代开始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在元宵节这天去找他母亲的坟,但没有找到。于是他在每个坟顶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于是就有了给祖宗上灯的习俗。旧时,不管离家多远的出门人,如果老家没有了亲人但祖坟还在,是一定要赶回家上灯的。
大年三十这一天最忙,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开始忙活。屋前屋后,屋里屋外打扫卫生,贴春联,买鞭炮,到祖坟上去培土,一直忙到晚上。吃了团年饭,离祖坟近的就开始扎灯罩,准备天一黑就去坟地上灯祭奠亲人;祖坟离得远的人家提前就做好这些准备,有的人家甚至推迟吃团圆饭或提前吃一点就坐交通工具出发了。天一黑,大人们就带着这些祭奠品向坟地出发了。小孩子们往往跟在大人的后面看热闹,当然还是要磕头拜祖宗的。到了坟地,先在坟前找出一个平坦的地方扫出一块空地来,再把灯罩插在地上,灯罩里面点上蜡烛,然后开始放鞭,烧纸,作揖磕头。整个仪式结束了还要再守一会儿。有时,你人一走还没有到家,扭头一看,坟前的灯没有了,只有再转回点燃。谁家的坟前如果没有灯,就意味着这家可能没人了或者家丁不兴旺。邻家祭奠的人也会烧一些纸,毕竟这些故人是邻居嘛,平时互相多照应照应,理所应当。
团年饭后,锅碗洗毕,家里的主妇要在灶堂前给司命先生上香,下跪,作揖磕头,接司命先生回来过年。给娃们洗澡,准备初一拜年的礼物。
团圆,团圆,活着的儿孙们团聚了,正好借机去看看已经睡去的祖先,一者告诉他们,后辈们很平安,并且没有忘记他们;再者让他们看看,他们传下的这一脉香火有多旺,儿孙满堂,全赖祖先的保佑。所以上灯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往下传承着。每年大年三十,正月十五的晚上到处是都是灯笼,恰似天河落人间,遍地星光闪烁。
打开记忆的仓库,储藏的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现在回忆起来,满心满眼的都是甜蜜滋味。张才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