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安徽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62
IP属地:安徽省芜湖市
|
【拍砸了好像】原作分析、 片子拍砸了,不客气不谦虚,各种访谈大装蒜 、 延期营销忽悠观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尊重编剧,详见老编剧访谈
糟蹋原著,愧对文学 ....... 非常遗憾,你发表的 《白鹿原》无法实现的其他改编可能 ,因为 “含有社区指导原则不欢迎的时政或意识形态内容” 已转为仅自己可见的日记
谢谢你的分享。——系统邮件中心
在第一本较多探讨电影政策的文字被和谐之后,本版本只能阉割一下了。
管理员我给你跪舔了亲。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简单总结一下《白鹿原》小说原著所提供的人物、时代背景等改编条件。
第二部分分析一下一些其他的改编方向为什么不能实现。
第三部分则针对现在王全安的版本中,人物的变化和情节主体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四部分是一些零七拐八的吐槽。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以内地最终公映版为分析标准的,有差别的话没办法了。
一. 先说说小说版本《白鹿原》原著留下的素材吧
【重要人物】
因为《白鹿原》是一本“鸿篇巨著”,人物众多,并且戏份较为均匀,因此先不急着指定某个主角,而是对小说进行规整。根据原著,我们可以摘出以下几个“重要人物”,并对其进行简单概括: 【】的人物在王全安版本中被删减了,做一个标记。
1.白嘉轩 书中主人翁 活的时间最长 经历的事情最多 质朴的封建小业主 在小说中以正面形象出现 角色既有在大事件下的决定和选择,也有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较为立体。
2.【朱先生】 白嘉轩姐夫、白鹿原的才子、白鹿书院老师 人生历经国事,参透人生,正直睿智,是理想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同时也具有对时代的概括点题功能。
3.鹿兆鹏 鹿子霖的长子 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 理想化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后约莫牺牲在革命即将成功的时候 既有追求革命理想的坚定,但是有时候也显得不近人情。
4.黑 娃 长工鹿三的儿子 搞上了主人家的小老婆田小娥 搞农会土改、干革命、流窜当土匪、招安当白军、接受劝说起义、最终却被白孝文镇压。人物转变明显,跨越阶层和地域、有爱有很有文有武,很有看头。
5.白孝文 白嘉轩长子 投机的革命者 不务正业搞上了田小娥、抽大烟、和父亲关系闹崩、混进白军、起义成为县长、策划了镇压黑娃。书中基本上是个反面形象,具有很多阴差阳错的味道。
6.鹿子霖 鹿家当家的 封建体面人 有劣迹 文笔偏向贬低 却不算巨“恶” 属于传统经验中的保守精明乡绅 生活作风不端 搞上田小娥、最后名声败坏、吃官司、疯死了作为结局。
7.【白 灵】 白嘉轩女儿 新社会理想和自由的代表 活泼、善良、革命者 与鹿兆海鹿兆鹏三角恋 最后被肃反坑杀 书中明处是写她的可爱,暗中却有另一层意思,不算贬低,算是移情、玩味吧
8.田小娥 黑娃之妻 地主的小老婆,勾引黑娃,黑娃走后搞上白孝文、鹿子霖、最后被鹿三杀害。死后化作鬼魂,制造瘟疫,附身鹿三。书中重要女性角色,可悲大于可恨,笔墨显得怪力乱神,结局更多是命运的捉弄。
9.鹿 三 白嘉轩家长工 黑娃父亲 与白家情同一家 性格更具有“封建老理”,比白嘉轩更古板守旧 最后杀了田小娥,后被附身,老死 其实鹿三性格比较单一和模式化 小说中谈不上太出彩
【较主要人物】
此外,除了上面的角色外,有一些角色也很重要,但相对来说形象较为单一,不够鲜活。比如行为处事过于模式化,往往只起到了功能性作用,我们也把他们列出来,以便讨论:
可以看到,很多在小说中非常出彩的人物,在现在的版本中完全被删减了。
1.【鹿兆海】 鹿子霖次子 国民党军官 白灵初恋 参与抗日 后死于和红军的战斗 书中主要是作为类型化的进步军人来写
2.【冷先生】 白鹿镇中医堂医生、世代为医 与白鹿两家有姻亲关系 虽重要却老打酱油
3.【岳维山】 国民党滋水县县委书记 “反动”官僚 其实也还谈不上穷凶极恶
4.田福贤 白鹿仓总乡约 地方官僚
5.【郑 芒 】三官庙和尚、木匠、黑娃的土匪兄弟 重义气 救过鹿兆鹏 后反被杀,土匪被收编
6.【白赵氏】 白嘉轩之母 传统的封建女家长 操持家务
7.【吴仙草 】白嘉轩之妻 勤劳的封建女性 豁达、勤奋、传统的妻子形象
8.【白孝武】 白嘉轩次子 性格是父亲的缩影 忠厚本分
【酱油角色】
此外,《白鹿原》小说中还有诸多的酱油角色,比如邻居、伙计、儿媳妇……因为数量不少,这里就不列出来了,提到哪再写他们吧。
电影版《白鹿原》中,书中的酱油角色基本没有剩下谁了。
一类酱油角色是单纯的功能性角色,比如风水先生、小伙计、长工abc
另一类酱油角色则有些意味,比如被吊死的农会成员贺老大、下令肃反白灵的极左师长等。 【大时代的风和雨】
因为《白鹿原》横跨从清朝到新中国五十年风雨,难免会涉及大时代的风和雨,我们再标注一下《白鹿原》小说中所记载的所谓“大背景”,恩,一两个人的个人私事不算,先找大的事写。
【】的为影片交代的,可以看到,无头无尾,截取了中间,人物的空洞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这种无头无尾的时间截取。
0.前情——白鹿原发家史
白鹿发家、白鹿传说、白嘉轩娶亲传奇、牵墓骗地、种鸦片
1.【】 辛亥革命—改朝换代 家庭生活、修祠堂、第二代出生成长、交农闹剧、乡约
2. 【】北洋混战—乌鸦军入侵 黑娃带回田小娥,火烧粮仓、兆海白灵谈恋爱、朱先生修书
3. 【】土地革命—农会与反扑
黑娃兆鹏办农会,412国共分裂,乡约反扑、黑娃流亡,打家劫舍打断腰,田小娥和老鹿搞 4. 【】大饥荒—饿死人和自救 饥荒来临、白家分家、白孝文搞上田小娥混吃等死、进城当官、鹿三怒杀田小娥 、
5. 【】大瘟疫—死了好多人 白灵成了革命者,和鹿兆鵬潜伏假戏真做、怀孕躲藏,被肃反。村里田小娥阴魂不散,造成瘟疫。
6. 抗日与剿共—反正打来打去有人上位,有人下台
鹿兆海剿共牺牲、黑娃成了保安团军官、老鹿吃官司的人生起伏
7. tg掌握政权—几个主角的结局
黑娃死,兆鵬失踪,白孝文成了县长
【几个小特点】
1. 超现实性,白鹿村的神话、瘟疫是鬼附身,朱先生的奇异判断等内容,让小说具有了超现实的魔幻色彩。
2. 群像式全景式描述。小说中的人物成组出现,很多角色的主次划分并不明显,人物之间联系也并不算太紧密。
3. 祠堂、腰杆、土地的象征意味。各位可以自己琢磨,试着贴贴标签。
4. 革命和历史性。小说对革命与大时代的关注是非常重的,尤其是对于革命者的行为和成分来说,也值得体会。
5. 作者倾向,白鹿原小说的文字是具有某种倾向的,仁者见仁,说起来就深了。
二. 先不说王全安版本,在以上人物和背景下,攒几个能当电影改编的故事看看?
那么根据上面的素材,究竟如何在时代背景下截取电影的主角和情节线索呢?我随便开动脑筋,想了几种可能的方向。
【真.革命无双】
1. 以黑娃和白孝文为主要线索,二人共进学堂,一起成长,黑娃经历了从草莽革命者落魄为寇,进而投国军,后受到感召起义,然而还是被镇压。与之相对,白孝文则 从开始就是子弟范,胡混投机,最终成了新政权的县长。这样一个比照,把二人有联系的事情都写出来。鹿兆鹏因为太过典型化,反而没必要多下笔墨,而田小娥只是附线,有那么一两场床戏就成了,主要是用来加强他们的联系。白老爷子、朱老爷子也要露露脸。白灵能加就加不加也行。
【枪炮玫瑰.恩怨三角恋】
2. 如果觉得原上的老少爷们大姑奶奶小媳妇太多了,有些无穷下手,不如另辟蹊径,变次为主,从较为重要的角色中抽出一组,以白灵和鹿氏兄弟的三角恋为电影的主 要内容。白灵作为自发的女性革命者,却被肃反的结局引人深思,而鹿氏兄弟的抉择不同,结局也不同。白孝文黑娃可以也掺乎进来,算是二线人物,增加点故事的 扭力。在影片中有爱有血,怒汉柔情,枪炮玫瑰,谍战潜伏,应有尽有。应该也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情节片。不过怎么这么像山寨版的《珍珠港》。。。。。
【我的农民前半生】
3. 如果说上一种改法显得跑题了,《白鹿原》你不能说县城和省城的事,太脱离了原上的乡土气息,没关系,那就回归小说主线,深入写白嘉轩吧,一个老实的农村封 建主,在时代面前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鲜活的故事,其他人围绕他旋转,各自有各自的人生际遇,白鹿两家的兴衰都围绕白嘉轩展开。这样的故事,至少有了土地的 气息和厚重感。
【白鹿村风雨五十年】
4.还有一种不太主流的做法,索性不要主线和主角了,直接的群像戏,把兵匪患,瘟疫、饥荒的整体感觉弄出来,人物拍的神奇一点癫狂一点,狂加隐喻象征,黄土高原般的库斯图里卡或者安哲罗普洛斯,至少装神弄鬼是够了。
【现在版本】
5.《乡间浪妇田小娥的爱情故事》
也就是现在的版本,基本上是说田小娥的人生经历,倒也成立,只是技巧和水平的问题后面详谈。
三.审查和当下的情况决定了诸多其他方向无法实现
可是,上面列出的这样创作方向能行吗?
【黑娃和孝文的结局是硬伤】
1.黑娃作为一个第一代赤色分子,虽然有落草为寇的经历,但是人家是浪子回头,敢作敢为,最重要的是他协助革命,最终起义,让他被枪毙? 这会让观众由同情转为愤怒?愤怒指向谁呢?而白孝文这么一个不务正业吃喝嫖赌的传统文化里的“混帐东西”,居然依靠革命成了“县长”,这两个角色的结局颇让观众玩味,进而对当下的国家政治现状产生联想。
【宁要华丽的坟墓,不要滴血的伤口】
2.那么鹿氏兄弟和白灵的故事又如何呢?白灵完全可以找个萌妹子来演,保准人见人爱,象征了革命的真理和正义。而鹿氏兄弟的亲情和信仰之 争,不正好体现了革命者的抛家舍业为理想吗?这是正面典型啊!可是,白灵被自己人肃反坑杀,而鹿兆海没死在日本人的手上,反而死在了对内的剿共上,这属于 对本来就敏感的革命历史的挑衅,人民内部的伤口,台海两岸的恩怨,放在电影里也是不合适的
【三农问题和如何对待知识分子】
3. 那么,咱说说白嘉轩老爷子吧,老爷子善良啊,忠厚啊,传统的开明乡绅啊,说说他在乱世中把持祖业,保佑乡民,弘扬传统文化这不错吧。别急,我们看看要讲述白嘉轩的基础是什么——土地。关于土地的话题,很容易想到过去的土改,当下的房屋产权。
而作为白嘉轩的姐夫知识分子朱老爷子,在民国尚有乡绅支持他编书开馆,解放后反而书也烧了,墓也砸了。这是哪门子的解放,对于当前的文化现状,也是非常敏感啊。
【过于空泛的话题没人敢担责任】
4.那么,拍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装神弄鬼行么?更不行了!我们的电影审查不仅把控宏观,还要把控微观,审查者看不懂的片子,那就是坑啊!一个“子弹飞”这么直白的商业片,几个枪眼最后都能被舆论挖掘到镰刀斧头上,让你们拍“民族五十年”,全是土地、革命、命运和责任、这谁敢惹这么大麻烦呢。
【还是拍个不赔钱的肉片吧,至少感觉像肉片】
5.此外现代观众基本十几岁二十岁为主,不看书不动脑好多年,说的那么深,只能是公知们的自娱自乐,票房板定完蛋。得尊重观众啊,观众喜欢看肉,那就多来点肉吧,只要不露三点,总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现在的媳妇控版本《白鹿原》。反而是市场结合政策的最后产物。更何况,其实片子里床戏总共不超过1分钟,最精彩的内容都在预告片里,走的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老套路。
四.现在版本的改编分析
【1.田小娥为啥觉得很怪。】
关于媳妇控的说法,我觉得还是玩笑了,最大的问题是,小说和电影的差异性让电影看起来怪怪的。在文字中,因为悠长的阅读时间,富有感染力的文 字魅力,我们能够不经意的通过文字读出欲望的味道,自行脑补出小娥乱搞是为了生存,她泡枣空虚寂寞冷,她想被接纳但是不被人尊重,她不乱搞就饿死了,进而可怜可恨可叹。但是电影里,信息时间有限,难免就乱搞觉得是为搞而搞。其实说实话,2个女性角色中,白灵的行为更容易通过电影手法表现,并且让观众认可。 只是因为上面提到的总局威武,才只好靠小娥来撑撑台面。
但是在电影里,田的处理也不算好,床戏被删的什么也没剩下,演技非常虚假,整个角色过于现代感,很出戏。
【2.白嘉轩的味道和小说不一样了】
在小说里,作者是对白嘉轩有着褒义的,虽然是个农民,但是他豁达,沉稳,并不古板,象征了一种朴素的原生之美。可是在电影里,为了制造出冲突,只好把他性格的复杂性往极端和典型上靠拢了。例如小说里,白嘉轩其实是很有人情味的,比如他为黑娃求情。
另一方面,小说的“闲笔”很多与主线并无关联,比如白嘉轩一生的诸多婚姻,小说的第一章其实是非常具有文字魅力的,让人看的津津有味,但是却没法安插在电影的片头里。所以,除非白嘉轩是核心角色,否则他的味道定要衰减和改变的,正常现象。
不过在影片里,张丰毅的演技其实也没有很好的发挥,感觉只是呆和古板,没有什么人情味,无论是白稼轩和鹿三,或者和其他谁。
【3.朱先生,冷先生咋没了】
冷先生除了和鹿家有个姻亲,其他正经事也没干啥,所以删掉属于正常,加上也就是一个看病的,最多说几句怪话,纯属龙套。 在电影里,作为台词被提了一嘴。
只是这朱先生在小说里虽然戏份不多,但是他却是最招人喜爱的角色之一,本身起到了重要的点题作用,小说里对于“白鹿精灵”对于“历史”对于 “时政”,很多都是依靠朱先生的嘴说的。即使电影里把敏感的东西砍了,总该露个面吧,尤其是在剧情薄弱的地方,时间跨度大的地方,情节不连贯的地方打打剧情补丁多好,因此这个地方的改编,个人觉得有点可惜。
也许是导演觉得小说中的朱先生太神了,想不到理想的处理方法把。
【4.白灵以及白灵线的情节没了】
单从电影叙事角度来说,白灵其实是比小娥更能出戏的。因为她有转变,有成长,有面对爱人家庭和信仰的多面化处理,有革命者的坚毅,也有女性的柔情。但是即使删减戏份,白灵总要交代结局,但是肃反坑杀不能拍,整个人物也就可有可无了,所以虽很遗憾,也只能理解了。 【5.白家23子,鹿家2子没了】
因为白灵没了,兆海也没有了纯属正常。本来白家老二可以和老大做个对比,但是既然白孝文和白嘉轩的父子冲突给减弱了,那也就删了吧。但其实棒槌山和借种的支线情节挺好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