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988|回复: 3

【白鹿原】拍砸了好像

[复制链接]
来自
安徽
精华
0

1

主题

31

帖子

62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62

IP属地:安徽省芜湖市

发表于 安徽省芜湖市 2012-12-29 10: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拍砸了好像】原作分析、     片子拍砸了,不客气不谦虚,各种访谈大装蒜  延期营销忽悠观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尊重编剧,详见老编剧访谈
  糟蹋原著,愧对文学  ....... 非常遗憾,你发表的 《白鹿原》无法实现的其他改编可能 ,因为 “含有社区指导原则不欢迎的时政或意识形态内容” 已转为仅自己可见的日记
    谢谢你的分享。——系统邮件中心
        在第一本较多探讨电影政策的文字被和谐之后,本版本只能阉割一下了。
       管理员我给你跪舔了亲。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简单总结一下《白鹿原》小说原著所提供的人物、时代背景等改编条件。
    第二部分分析一下一些其他的改编方向为什么不能实现。
    第三部分则针对现在王全安的版本中,人物的变化和情节主体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四部分是一些零七拐八的吐槽。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以内地最终公映版为分析标准的,有差别的话没办法了。
       一. 先说说小说版本《白鹿原》原著留下的素材吧
       【重要人物】
    因为《白鹿原》是一本“鸿篇巨著”,人物众多,并且戏份较为均匀,因此先不急着指定某个主角,而是对小说进行规整。根据原著,我们可以摘出以下几个“重要人物”,并对其进行简单概括:    【】的人物在王全安版本中被删减了,做一个标记。
      1.白嘉轩 书中主人翁 活的时间最长 经历的事情最多 质朴的封建小业主 在小说中以正面形象出现 角色既有在大事件下的决定和选择,也有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较为立体。
         2.【朱先生】 白嘉轩姐夫、白鹿原的才子、白鹿书院老师  人生历经国事,参透人生,正直睿智,是理想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同时也具有对时代的概括点题功能。 
        3.鹿兆鹏 鹿子霖的长子 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 理想化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后约莫牺牲在革命即将成功的时候 既有追求革命理想的坚定,但是有时候也显得不近人情。
        4.黑 娃 长工鹿三的儿子 搞上了主人家的小老婆田小娥 搞农会土改、干革命、流窜当土匪、招安当白军、接受劝说起义、最终却被白孝文镇压。人物转变明显,跨越阶层和地域、有爱有很有文有武,很有看头。  
        5.白孝文 白嘉轩长子 投机的革命者 不务正业搞上了田小娥、抽大烟、和父亲关系闹崩、混进白军、起义成为县长、策划了镇压黑娃。书中基本上是个反面形象,具有很多阴差阳错的味道。
        6.鹿子霖 鹿家当家的 封建体面人 有劣迹 文笔偏向贬低 却不算巨“恶” 属于传统经验中的保守精明乡绅 生活作风不端 搞上田小娥、最后名声败坏、吃官司、疯死了作为结局。
         7.【白 灵】 白嘉轩女儿 新社会理想和自由的代表 活泼、善良、革命者 与鹿兆海鹿兆鹏三角恋 最后被肃反坑杀 书中明处是写她的可爱,暗中却有另一层意思,不算贬低,算是移情、玩味吧
        8.田小娥 黑娃之妻 地主的小老婆,勾引黑娃,黑娃走后搞上白孝文、鹿子霖、最后被鹿三杀害。死后化作鬼魂,制造瘟疫,附身鹿三。书中重要女性角色,可悲大于可恨,笔墨显得怪力乱神,结局更多是命运的捉弄。
        9.鹿 三 白嘉轩家长工 黑娃父亲 与白家情同一家 性格更具有“封建老理”,比白嘉轩更古板守旧 最后杀了田小娥,后被附身,老死 其实鹿三性格比较单一和模式化 小说中谈不上太出彩
    【较主要人物】
    此外,除了上面的角色外,有一些角色也很重要,但相对来说形象较为单一,不够鲜活。比如行为处事过于模式化,往往只起到了功能性作用,我们也把他们列出来,以便讨论:
  可以看到,很多在小说中非常出彩的人物,在现在的版本中完全被删减了。
           1.【鹿兆海】 鹿子霖次子 国民党军官 白灵初恋 参与抗日 后死于和红军的战斗 书中主要是作为类型化的进步军人来写
         2.【冷先生】 白鹿镇中医堂医生、世代为医 与白鹿两家有姻亲关系 虽重要却老打酱油
        3.【岳维山】 国民党滋水县县委书记 “反动”官僚 其实也还谈不上穷凶极恶   
         4.田福贤 白鹿仓总乡约  地方官僚 
        5.【郑 芒 】三官庙和尚、木匠、黑娃的土匪兄弟 重义气 救过鹿兆鹏 后反被杀,土匪被收编
       6.【白赵氏】 白嘉轩之母 传统的封建女家长 操持家务
        7.【吴仙草 】白嘉轩之妻 勤劳的封建女性 豁达、勤奋、传统的妻子形象
      8.【白孝武】 白嘉轩次子 性格是父亲的缩影 忠厚本分
       【酱油角色】
    此外,《白鹿原》小说中还有诸多的酱油角色,比如邻居、伙计、儿媳妇……因为数量不少,这里就不列出来了,提到哪再写他们吧。
   电影版《白鹿原》中,书中的酱油角色基本没有剩下谁了。
  
    一类酱油角色是单纯的功能性角色,比如风水先生、小伙计、长工abc
    另一类酱油角色则有些意味,比如被吊死的农会成员贺老大、下令肃反白灵的极左师长等。   【大时代的风和雨】
    因为《白鹿原》横跨从清朝到新中国五十年风雨,难免会涉及大时代的风和雨,我们再标注一下《白鹿原》小说中所记载的所谓“大背景”,恩,一两个人的个人私事不算,先找大的事写。
  【】的为影片交代的,可以看到,无头无尾,截取了中间,人物的空洞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这种无头无尾的时间截取。
    0.前情——白鹿原发家史
    白鹿发家、白鹿传说、白嘉轩娶亲传奇、牵墓骗地、种鸦片
   1.【】 辛亥革命—改朝换代   家庭生活、修祠堂、第二代出生成长、交农闹剧、乡约
   2. 【】北洋混战—乌鸦军入侵  黑娃带回田小娥,火烧粮仓、兆海白灵谈恋爱、朱先生修书
      3. 【】土地革命—农会与反扑
   黑娃兆鹏办农会,412国共分裂,乡约反扑、黑娃流亡,打家劫舍打断腰,田小娥和老鹿搞  4. 【】大饥荒—饿死人和自救  饥荒来临、白家分家、白孝文搞上田小娥混吃等死、进城当官、鹿三怒杀田小娥 、
 5. 【】大瘟疫—死了好多人   白灵成了革命者,和鹿兆鵬潜伏假戏真做、怀孕躲藏,被肃反。村里田小娥阴魂不散,造成瘟疫。
        6. 抗日与剿共—反正打来打去有人上位,有人下台
    鹿兆海剿共牺牲、黑娃成了保安团军官、老鹿吃官司的人生起伏
        7. tg掌握政权—几个主角的结局
    黑娃死,兆鵬失踪,白孝文成了县长
      【几个小特点】
    1. 超现实性,白鹿村的神话、瘟疫是鬼附身,朱先生的奇异判断等内容,让小说具有了超现实的魔幻色彩。
    2. 群像式全景式描述。小说中的人物成组出现,很多角色的主次划分并不明显,人物之间联系也并不算太紧密。
    3. 祠堂、腰杆、土地的象征意味。各位可以自己琢磨,试着贴贴标签。
    4. 革命和历史性。小说对革命与大时代的关注是非常重的,尤其是对于革命者的行为和成分来说,也值得体会。
    5. 作者倾向,白鹿原小说的文字是具有某种倾向的,仁者见仁,说起来就深了。
      二. 先不说王全安版本,在以上人物和背景下,攒几个能当电影改编的故事看看?
      那么根据上面的素材,究竟如何在时代背景下截取电影的主角和情节线索呢?我随便开动脑筋,想了几种可能的方向。
      【真.革命无双】
      1. 以黑娃和白孝文为主要线索,二人共进学堂,一起成长,黑娃经历了从草莽革命者落魄为寇,进而投国军,后受到感召起义,然而还是被镇压。与之相对,白孝文则 从开始就是子弟范,胡混投机,最终成了新政权的县长。这样一个比照,把二人有联系的事情都写出来。鹿兆鹏因为太过典型化,反而没必要多下笔墨,而田小娥只是附线,有那么一两场床戏就成了,主要是用来加强他们的联系。白老爷子、朱老爷子也要露露脸。白灵能加就加不加也行。
     【枪炮玫瑰.恩怨三角恋】
    2. 如果觉得原上的老少爷们大姑奶奶小媳妇太多了,有些无穷下手,不如另辟蹊径,变次为主,从较为重要的角色中抽出一组,以白灵和鹿氏兄弟的三角恋为电影的主 要内容。白灵作为自发的女性革命者,却被肃反的结局引人深思,而鹿氏兄弟的抉择不同,结局也不同。白孝文黑娃可以也掺乎进来,算是二线人物,增加点故事的 扭力。在影片中有爱有血,怒汉柔情,枪炮玫瑰,谍战潜伏,应有尽有。应该也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情节片。不过怎么这么像山寨版的《珍珠港》。。。。。
      【我的农民前半生】
      3. 如果说上一种改法显得跑题了,《白鹿原》你不能说县城和省城的事,太脱离了原上的乡土气息,没关系,那就回归小说主线,深入写白嘉轩吧,一个老实的农村封 建主,在时代面前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鲜活的故事,其他人围绕他旋转,各自有各自的人生际遇,白鹿两家的兴衰都围绕白嘉轩展开。这样的故事,至少有了土地的 气息和厚重感。
      【白鹿村风雨五十年】
    4.还有一种不太主流的做法,索性不要主线和主角了,直接的群像戏,把兵匪患,瘟疫、饥荒的整体感觉弄出来,人物拍的神奇一点癫狂一点,狂加隐喻象征,黄土高原般的库斯图里卡或者安哲罗普洛斯,至少装神弄鬼是够了。
       【现在版本】
  5.《乡间浪妇田小娥的爱情故事》
  也就是现在的版本,基本上是说田小娥的人生经历,倒也成立,只是技巧和水平的问题后面详谈。
        三.审查和当下的情况决定了诸多其他方向无法实现
      可是,上面列出的这样创作方向能行吗?
    【黑娃和孝文的结局是硬伤】
      1.黑娃作为一个第一代赤色分子,虽然有落草为寇的经历,但是人家是浪子回头,敢作敢为,最重要的是他协助革命,最终起义,让他被枪毙? 这会让观众由同情转为愤怒?愤怒指向谁呢?而白孝文这么一个不务正业吃喝嫖赌的传统文化里的“混帐东西”,居然依靠革命成了“县长”,这两个角色的结局颇让观众玩味,进而对当下的国家政治现状产生联想。
      【宁要华丽的坟墓,不要滴血的伤口】
      2.那么鹿氏兄弟和白灵的故事又如何呢?白灵完全可以找个萌妹子来演,保准人见人爱,象征了革命的真理和正义。而鹿氏兄弟的亲情和信仰之 争,不正好体现了革命者的抛家舍业为理想吗?这是正面典型啊!可是,白灵被自己人肃反坑杀,而鹿兆海没死在日本人的手上,反而死在了对内的剿共上,这属于 对本来就敏感的革命历史的挑衅,人民内部的伤口,台海两岸的恩怨,放在电影里也是不合适的
       【三农问题和如何对待知识分子】
      3. 那么,咱说说白嘉轩老爷子吧,老爷子善良啊,忠厚啊,传统的开明乡绅啊,说说他在乱世中把持祖业,保佑乡民,弘扬传统文化这不错吧。别急,我们看看要讲述白嘉轩的基础是什么——土地。关于土地的话题,很容易想到过去的土改,当下的房屋产权。
  而作为白嘉轩的姐夫知识分子朱老爷子,在民国尚有乡绅支持他编书开馆,解放后反而书也烧了,墓也砸了。这是哪门子的解放,对于当前的文化现状,也是非常敏感啊。
     【过于空泛的话题没人敢担责任】
    4.那么,拍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装神弄鬼行么?更不行了!我们的电影审查不仅把控宏观,还要把控微观,审查者看不懂的片子,那就是坑啊!一个“子弹飞”这么直白的商业片,几个枪眼最后都能被舆论挖掘到镰刀斧头上,让你们拍“民族五十年”,全是土地、革命、命运和责任、这谁敢惹这么大麻烦呢。
      【还是拍个不赔钱的肉片吧,至少感觉像肉片】
    5.此外现代观众基本十几岁二十岁为主,不看书不动脑好多年,说的那么深,只能是公知们的自娱自乐,票房板定完蛋。得尊重观众啊,观众喜欢看肉,那就多来点肉吧,只要不露三点,总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现在的媳妇控版本《白鹿原》。反而是市场结合政策的最后产物。更何况,其实片子里床戏总共不超过1分钟,最精彩的内容都在预告片里,走的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老套路。
        四.现在版本的改编分析
      【1.田小娥为啥觉得很怪。】
    关于媳妇控的说法,我觉得还是玩笑了,最大的问题是,小说和电影的差异性让电影看起来怪怪的。在文字中,因为悠长的阅读时间,富有感染力的文 字魅力,我们能够不经意的通过文字读出欲望的味道,自行脑补出小娥乱搞是为了生存,她泡枣空虚寂寞冷,她想被接纳但是不被人尊重,她不乱搞就饿死了,进而可怜可恨可叹。但是电影里,信息时间有限,难免就乱搞觉得是为搞而搞。其实说实话,2个女性角色中,白灵的行为更容易通过电影手法表现,并且让观众认可。 只是因为上面提到的总局威武,才只好靠小娥来撑撑台面。
     但是在电影里,田的处理也不算好,床戏被删的什么也没剩下,演技非常虚假,整个角色过于现代感,很出戏。
    【2.白嘉轩的味道和小说不一样了】
    在小说里,作者是对白嘉轩有着褒义的,虽然是个农民,但是他豁达,沉稳,并不古板,象征了一种朴素的原生之美。可是在电影里,为了制造出冲突,只好把他性格的复杂性往极端和典型上靠拢了。例如小说里,白嘉轩其实是很有人情味的,比如他为黑娃求情。
    另一方面,小说的“闲笔”很多与主线并无关联,比如白嘉轩一生的诸多婚姻,小说的第一章其实是非常具有文字魅力的,让人看的津津有味,但是却没法安插在电影的片头里。所以,除非白嘉轩是核心角色,否则他的味道定要衰减和改变的,正常现象。
  不过在影片里,张丰毅的演技其实也没有很好的发挥,感觉只是呆和古板,没有什么人情味,无论是白稼轩和鹿三,或者和其他谁。
      【3.朱先生,冷先生咋没了】
    冷先生除了和鹿家有个姻亲,其他正经事也没干啥,所以删掉属于正常,加上也就是一个看病的,最多说几句怪话,纯属龙套。 在电影里,作为台词被提了一嘴。
    只是这朱先生在小说里虽然戏份不多,但是他却是最招人喜爱的角色之一,本身起到了重要的点题作用,小说里对于“白鹿精灵”对于“历史”对于 “时政”,很多都是依靠朱先生的嘴说的。即使电影里把敏感的东西砍了,总该露个面吧,尤其是在剧情薄弱的地方,时间跨度大的地方,情节不连贯的地方打打剧情补丁多好,因此这个地方的改编,个人觉得有点可惜。
  也许是导演觉得小说中的朱先生太神了,想不到理想的处理方法把。
     【4.白灵以及白灵线的情节没了】
    单从电影叙事角度来说,白灵其实是比小娥更能出戏的。因为她有转变,有成长,有面对爱人家庭和信仰的多面化处理,有革命者的坚毅,也有女性的柔情。但是即使删减戏份,白灵总要交代结局,但是肃反坑杀不能拍,整个人物也就可有可无了,所以虽很遗憾,也只能理解了。   【5.白家23子,鹿家2子没了】
    因为白灵没了,兆海也没有了纯属正常。本来白家老二可以和老大做个对比,但是既然白孝文和白嘉轩的父子冲突给减弱了,那也就删了吧。但其实棒槌山和借种的支线情节挺好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安徽
精华
0

1

主题

31

帖子

62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62

IP属地:安徽省芜湖市

 楼主| 发表于 安徽省芜湖市 2012-12-29 10: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6.白孝文被电影高抬了】
    在小说里,作者暗地其实一直是在贬损讽刺的。例如刚结婚时候就一夜八次郎沉迷色欲,到了最后在主动去投伪军,起义时候心狠手辣。一系列的行为都说明了此人的人性之恶。
    但是电影里,这种恶被正能量代替了。他从色欲熏心变成了功能障碍,满脸自然萌惹人怜爱,他主动投军买功名变成了走投无路被动拉壮丁。一个投机者的形象变成了受害者的形象。主要还是因为他最后成了我x的干部。应该说这种改编,把原书的犀利和批判削减得荡然无存,太可惜了。  白孝文的处理,在电影里实际上是很失败的。
      【7.黑娃的个人魅力也衰减了】
    黑娃这个角色,在原著中其实是最复杂的一个,横跨正邪,迷途知返,身上有人性的光辉,原始的欲望,广阔的善恶,以及命运的无奈。因此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主儿。可惜改编后,丧失了最重要的“魅力”。虽然也打也杀也操也土匪,但是更像为了完成任务而存在。
      【8.白鹿两家的概念被削弱,导致鹿子霖的行为和动机立不住】
  在小说里,白鹿两家的斗智和竞争关系,被置于一个封建村落中,有利益一致的地方,也有争强好胜的地方。因此鹿子霖的坏主意,小算盘,不仅读者好理解,而且是有充足动机的。但是在电影里,因为没有白鹿的恩怨说明,导致了鹿子霖的行为非常孤立,孤立背后又没有什么动机来支撑。这让整个人物完全处于游离状态。
   【9.鹿三 用力虽多 但是灵气全无】
  在小说中,鹿三实际上是一个作者非常用力的角色,虽然看着很沉闷,但是他本身却很值得人体味。他因为守旧不认黒娃的媳妇,但是却因为闲话而看不下去杀了对方,不仅自己没想开,小娥临死时候还叫了声“大”,接着被附身,最后苍老病死,整个人的命运与封建伦理以及儿媳妇田小娥是挂在一起的。
  但是在电影中,虽然喊打喊杀非常夸张,但是这股劲却没了。
   【10.超现实的情节都没了,整个故事干巴巴的】
  原著中关于白鹿原超现实的东西全没了,让整个故事干巴巴的,别的不说,如果小娥不闹鬼不附身,大瘟疫又怎样能证明和她有联系呢?吧附身、抓鬼、抓鬼未遂的东西都改了,那造塔就完全没有了意义。同样的道理,如果说没有了村子的前史,砸祠堂也就没那么大的伤害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安徽
精华
0

1

主题

31

帖子

62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62

IP属地:安徽省芜湖市

 楼主| 发表于 安徽省芜湖市 2012-12-29 10: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王全安版本《白鹿原》整体评价
  优点:
  1.几个自然景观非常的美,可以想象剧组为了等麦熟,为了等一个朝阳晚霞而耗费的心血,态度很认真。
  
  2.置景尚可,道具和场景基本上不会让人跳出来。比如那个牌楼,土地里的雕像,别有视觉美感。
  
  3.放映效果来说,很多影射现实的台词和段子,比如说“中国和苏联,把苏联换下去,我们上去不就得了”在电影里看效果是很好的。有几个段子处理得不错。
  
  4.原生态的味道不错。尽管原生态有一些媚俗的嫌疑,但是方言、民乐的运用还是让电影有了别样的味道。
  
  5.至少拍出来了播出来了。虽然问题爆多,但是考虑到种种不易,还是挺难得的。
  
  6.一些演员还可以,一些演员的表演还是不错的,似乎是越次要的角色演的越好,比如收粮士兵。
  
  缺点:
  1.没拍明白,如果考虑到不是每个观众都看过“白鹿原”的原著,而且必须是3月之内透彻阅读的话,电影基本上拍的莫名其妙,除了能让人看懂田小娥的来龙去脉意外,基本上看得胡里八嘟。电影拍的必须要观众脑补,这是最大的缺陷。
  
  2.电影的叙事视角很混乱。缺乏一个作为线索的角色,一会黑娃一会小娥一会嘉轩一会孝文。非常凌乱。比如三个孩子一个结局都没交代。虎头蛇尾不知所踪。
  
  3.电影的叙事有些“想当然”,比如黑娃去当土匪,创作者想当然的认为观众就会知道,但是实际上,结尾黑娃冒出来的很突兀,观众会问,既然他这么爱老婆,为啥不接上山呢?
  
  4.越是重要的角色,表演模式化越严重。这其实挺可怕的。
  
  5.感觉导演耍鸡贼没耍对,王导《图雅的婚事》鸡贼耍得很好,又是民族问题又是爱情创伤,又是女性题材,很容易得到鬼佬亲睐,只是《白鹿原》的主线太弱,导致秦腔、麦田等意象没有产生什么效果
  
  6.角色行为的主观化。角色行为很主观。比如田小娥和黑娃搞上的过程,鹿三杀人的过程。很多地方都缺少铺垫以及逻辑衔接,感觉角色完全在飘着走。
  
  7.被动剪辑明显,比如田小娥尿鹿子霖一脸的戏,没看过小说的根本看不懂。
  
  8.视听语言与故事信息量以及情节的错位。这其实也是导致影片难看的硬伤。导演为了讨好电影界和知识分子的视觉空间,与大信息量的故事结合的结果就是。一个电影的长度根本说不完事。演员的表演也被压着难以发挥。倘若能够更快的节奏,更充分运用照应、铺垫、渗透暗示等剧本技巧,至少故事会更加连贯和完整。
  
  9.好多东西似乎拍了,但是又给删了。看剧照,好多东西都有,比如黑娃、孝文的结局,黑娃逃亡中的经历,黑娃和小娥搞上的铺垫,诸如此类。给删掉一方面是尺度,另一方面是长度问题。要是弄个上下集可能会好很多。
  
  10.整个情绪节奏是错乱的。按道理说,黑娃出走、孝文当兵、小娥刚死应该是一个电影的故事中间点,结果竟然是倒数二十分钟。。。。。
  
  六.总的来说
  有意思的是,《白鹿原》上映的这天,也是暴民们砸车的一天。看着黑娃打砸抢烧闹农会,兆鹏歌颂自由民主新中国,画里画外,百年未变,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总的来说《白鹿原》可以用失败来盖棺定论了。不仅仅是审查的问题,还包括了导演的个人能力欠缺,以及创作思路的偏差,以及对于老婆深深的眷恋。陈凯歌《搜索》毁在了老婆控,看来王导也是。整个电影的水平应该在2星。考虑到文学价值,考虑到审查严格,我们可以再送个一星两星。
  
   打分其实不再重要,也不能拍砸了全部赖总局。类似的情节和味道,过了十年二十年还会有人反复翻看《活着》、《霸王别姬》、《小武》…….但是肯定没人再会记得《白鹿原》。这就是能力和品质的差距。说别的没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陕西
精华
8

523

主题

5613

帖子

7067

积分

东湖元老

理性思考,和平崛起!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7067

东湖终身成就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陕西省咸阳市

发表于 陕西省咸阳市 2013-1-26 01:51: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