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67
版主
   
- 积分
- 8960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1-1 11: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突围》
----《风云大别山》第六部
湖北 刘继智
一
这几天,李先念的心里变得异常焦急有烦躁不安起来,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搅得他特别的难受。
自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以后,新四军第五师即向各旅团发出了对日作战的最后命令。命令各旅团、各军区向所属地的侵华日军发动最后决战,极快收复失地,夺取胜利果实。
命令传达之后,起初的几天,各根据地捷报频传,各军区所属部队立即向属地日军发动攻击,收复了大片的失地。
可是,没有几天,情况又出现了陡转,由于大批国民党军队的渗透,各根据地又相继传来告急电文:
鄂中告急!
襄西告急!
襄南告急!
鄂东告急!
鄂南告急!
........ ........
到手的胜利果实又大都白白的落到国民党之手!
这种情况其实早在日本投降之前,李先念心里就已经料到,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事情的变化怎么这么快!
可恰恰在这个节骨眼上,前方又传来消息:十五旅旅长吴林焕突然在战场上病倒了。电报打来,李先念更是心急火燎,他马上叫通讯员回电:“赶快送吴旅长到华北解放区去治疗,治病要紧,千万不能够有丝毫的耽搁!”
一系列的问题堆叠起来,一个接一个的电话打了过来,司令部里的人员忙忙碌碌,不断有人送来加急电报,李先念心里有些忙乱,有些不知所措.....
“妈的!”一向沉着老练的李先念无意中骂了一句,他眉头紧锁,在屋子里踱着步,好半天,他从对身边的参谋副官说:“王参谋,你马上拟一个电文,向中央发过去,向中央报告一下我们这里的实情,请求中央迅速作出新的指示!”
“是!”
“你先记一下,整理一下再发出去!”李先念沉思了一会儿,于是开始念叨起来:
“接中央来电以月余,我五师各部即向属地之日寇发起最后通牒令,并逐步收复已失之腹地,不料,情况急转,鄂豫边原有之抗日根据地近月来已有三分之一被国军蚕食,面对新的形势,五师将士以实情呈告中央,望作指示!”
电报发出之后,中央迅速回电:
“闻今日五师之实情,所部应以集中主力巩固已有根据地,谋求纵深发展为原则!”
根据中央的来电指示,新四军第五师改编为新五师野战纵队,下辖13、14、15旅,同时中央决定成立鄂豫军区,任命李先念为鄂豫军区司令员,郑位三任政委,辖江汉、鄂东两个军分区,两个军分区又各辖一个旅。
新五师野战纵队当即在大悟山地区宣布成立。
中央又电令王树声、戴季英领导的嵩岳部队迅速从豫西南下、王定烈率领的水西八团从豫中南下,向新五师靠拢,以策应新五师的军事行动。
于此同时,中央又电令王震、王首道领导的南下支队迅速北返。
南下支队司令员王震接电之后,于九月下旬率领南下支队迅速从广东百顺地区北返。经大幕山地区之时,地方党要求将毛泽覃的儿子毛楚雄带回延安,王震考虑再三,于是决定带上毛楚雄,部队于九月末北渡长江,向大悟山地区靠拢。
10月中旬,冀中平原之上著名的邯郸战役打响,此时,大批的国民党军有北移之趋向,为了有力牵制国民党军队,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的邯郸战役,中央军委又迅速电令中原野战纵队集中全部主力北上桐柏山区,以全力阻止中原的国民党军队的北进。
新五师野战纵队收到中央来电之后,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任质斌马上聚在一起讨论,经研究决定:纵队司令部率领13旅全部,14旅一部,15旅大部迅速撤离大悟山地区,快速西越平汉线,北上桐柏山区。
会议刚刚结束,李先念立即连夜向各旅下达了进攻桐柏山区的作战命令:
“各旅团接电之后,除留下一小部分部队坚守原有之根据地外,其主力在接电后应迅速向桐柏山区聚集靠拢,以彻底遵循中央战略之原则!”
队伍和新五师机关马上就要从大悟山地区出发了。
临行前的夜晚,李先念在他的司令部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军事会议,布置了具体的任务之后,他把礼南县委书记宋襄庭、安礼县委书记黄宏儒等人留了下来。
李先念点了一支烟,他尽力克制住自己内心波动的情绪,等气氛稍微平和下来之后,他才慢慢地说:“大悟山是五师根据地的大后方,这次主力奉命北上,是斗争形势的需要,说不一定有朝一日我们会回来的,然而国民党的军队势必会乘隙而入,我的意思你们大概都明白了吧,县里一定要组织好地方军队,与来犯之敌周旋,要尽力设法保护这个大后方,当然,遇事千万不可强行,在缺乏主力的情况下,亦不可硬拼,可相机而动!”
“我们明白司令员的意思请司令员放心,有我们在,就有大悟山在!”
“斗争是第一需要,但也不能忘记要保存实力,有实力,我们才能够更好的斗争!”
“是,司令员!”
送走了两位县委书记,夜已经很深了。
李先念独自一人漫步在司令部门前湾的田野之上,他沐浴着凉爽的秋风,仰望满天星斗,思绪万千。山上的一片片树林被晚风吹动,此起彼伏的,黑黝黝一大片。
看到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树林,他又想起在丛林之中设下埋伏打鬼子的情景。
五年多的时间,他和这片土地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他和这里的人民群众亲如兄弟,他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沟一洼、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的熟悉。
现在,他就要离开这片土地了,目睹这熟悉的一切,怎么不叫他思绪万千、依依不舍呢!
田野之上不时有走动的人群,山林的小路上有点燃的火把在晃动,司令部的大院内,战士们正忙着清理文件,打点行装,那一盏盏的籽油灯烁亮夜空,犹如星光般闪烁。
周围的群众也忙碌开了,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帮助部队清理物什,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是夜,五师主力悄然离开大悟山区,趁着夜色越过平汉线,向桐枣地区进发了。
深秋的夜,月儿弯弯,星光朗朗,晚风习习,战士们拉着长长地队伍,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向北缓缓地推进着。
在离开大悟山的那一刻,李先念深情地回望了一眼沉静在朦胧夜色之中的大悟山,他的眼睛有些潮湿了。
“走吧!司令员,郑政委在前面正等着您呢!”勤务兵催促他说。
李先念向大山挥了挥手,他一狠心,便转过身,加快步伐追赶郑政委他们去了。
夜色之中的行军队伍静无声息。
很快,部队便进入豫南的桐柏县境内。
前方侦察员迅速赶回来报告说:“报告司令员,我们打探过了,桐柏县城之中驻扎着国民党一个师的兵力!”
“好了,你们继续打探,看有没有其它的情况!”
“是!”
李先念立刻召集周志坚、王海山、程耀德等人,立即向他们布置作战任务。
很快,新五师野战纵队兵分三路向国民党驻桐柏县城的一个师发起猛烈进攻,将他们团团围住在县城之中,经过一天的激战,全歼国民党守军一个师,拿下桐柏县城。随后,新五师主力又兵分两路挺进枣阳、新野二城。
新野、枣阳之国民党守军闻之,自知不是新五师的对手,便纷纷弃城而逃,新五师主力乘胜追击,歼其一部,新野、枣阳也相继解放。
恰恰在此时,王震率领的南下支队和鄂南游击队从新洲北返已经到达桐柏地区,并协同新五师作战;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嵩岳部队,王定烈率领的水西八团也同时南下向五师靠拢。
李先念接电,喜出望外,他于是果断决定迅速发起唐河战役,于是,四支部队如铁桶般包围了唐河县城,唐河守敌如瓮中之鳖,逃又逃不掉,打又打不赢,战斗一开始,唐河县城的国民党守军一触即溃,四散而逃,新五师野战纵队迅速拿下唐河县城,歼敌2000余人,从而控制了广大的桐柏山区。
24日拂晓,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群山还沉浸在睡梦之中,四支部队在随枣唐桐四县交界处的太白顶附近胜利会师。
战士们欢呼雀跃,互相拥抱,问长问短。
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王树声、王首道等领导人缓步向太白顶走去,他们一边走,一边谈笑,风趣幽默,兴趣盎然。
最后,几位领导人站在山顶之上,极目远眺,纵古论今,分析形势,话题又一次热烈起来。一向老练沉着的李先念走在人群的最前面,一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头发,吹动他内心复杂的思绪。
二十多年的革命生涯,练就了他沉稳的性格,他言语短少,但说起话来,总是风趣幽默。此时,他直视前方:前方山脉逶迤,层林尽染,林涛如浪。
李先念看到眼前这种景象,心潮澎湃,他那浓密的眉睫跳了跳,对着这起伏的群山,遥想几年的抗战生涯,不会吟诗的他内心里也充满了诗情,他对着秋风大声地吟哦起来:
“中原风雷急
有我好儿郎
驰骋驱敌顽
热血铸沙场”
他的诗情也深深地感染了同行的其他的几位领导,具有“胡子司令”之称的王震,他在近一年之内,率领南下支队驰骋大江南北,行程万里,不愧为历经第二次长征,此次会师,心里也不禁感慨万千,他也兴致勃勃地吟了两句:
“征程千万里
同志需努力”
郑位三也是表情丰富地凝视远方,他一边静静地听着李先念和王震之间的笑谈,一边也插嘴说:
“三军大会师
漫山层林染”
“是啊,今天真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三军会师,永远值得庆贺,革命的征程无限远,我们还要进一步作好战斗的准备啊!”李先念接过郑位三的话茬说。
他们的身后,王树声、陈少敏、王首道、戴季英也在笑谈着,兴趣昂然。
他们边走边谈,谈过去的战斗生活,谈部队今后的发展。长期紧张的战斗生活,使他们面对困难,愈发显得沉着、冷静、老练。
四支部队会合后,即在太白顶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召开了专门的会议。
会议首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原军区的决议。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李先念担任军区司令员,郑位三任政委,王树声,王震任副司令员,王震兼参谋长;王首道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下辖鄂东、河南、江汉三个军区,鄂豫皖军区至此结束。
中原军区成立之后,部队于是在桐柏山区进行短期的休整,补充,伺机待命。
中原军区几位领导人也开始酝酿着部队今后的行军方案。
几天之后,根据中共中央来电指示,鄂豫皖中央局改为中原局,郑位三、李先念、王震、王首道、陈少敏为中原局常委,郑位三为代理书记。
新成立的中原部队约三万人。
就在中原部队休整待命之时,国民党以11个军和八个游击纵队的兵力向桐柏山区实施南北夹击而来。国民党军来势凶猛,且队伍庞大,兵力众多,其先头部队已经深入到桐柏县境内。
中原部队先后在桐柏县的胡阳镇,枣阳的双钩镇,唐河的祁仪镇与来犯的国民党军艰苦激战数日,歼敌3000余人,终于把国民党军阻止在桐柏山区的外围地带。
但是,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中原部队依然处在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就目前的形势看,中原部队继续留在桐柏山区已经不可能,继续留下了就等于坐以待毙。
李先念又一次面临艰难的抉择。
中原局领导人于是又一次聚集在一起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和研究部队今后的行军方案问题。
会议开得异常严肃而又认真。
李先念首先说:“同志们,我中原部队自从进入桐柏山区以来,一直处于国民党军队的重围之中,我们的北面、南面和西面都有国民党军的重兵把守,中原部队的活动范围已经越来越变小了,我原有的根据地也不断遭到国民党军的蚕食,在这种形势之下,继续留在桐柏地区以及返回原有的根据地都会有被国民党军吃掉的危险,那么,我们的部队到底何去何从,也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意见!”
李先念的话一停,王震马上说:“我认为在这种形势之下,中原部队不能够有丝毫的迟疑,应该迅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沿平汉线北上,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我们的部队才有生存的希望!”
听了王震的发言,王树声马上抢着说:“平汉线地处平原地带,一路上有国民党的重兵把守,且不说部队到不了晋冀鲁豫,恐怕在途中就有被国民党军吃掉的危险,我倒认为部队应该立即进入伏牛山地区,那里山高林密,又是我嵩岳军区的大后方,在那里开辟新的根据地较为合适!”
听了他俩的发言,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不知如何是好。
李先念静静地沉思了一会儿,最后还是站起来说:“两位副司令员谈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还是想说说我个人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他又望了望大家,稍微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
“同志们,大家不要忽视这样一个问题,中原部队原主力是新四军所属,我个人认为部队应该东进皖中,与新四军主力汇合为上策。我之所以提出以上的意见,有以下几条理由:1,大别山地区是我军的大后方,那里驻扎着鄂东军区和河南军区的部队,主力前进的障碍扫除了,再说,我们就这样一走了之,他们怎么办,我们总不至丢下他们不管吧?2,安徽五河地区正聚集着我新四军的主力部队,我军一旦走出大别山地区,他们可以及时接应。3,我们此次东进,一路上的给养有了保障,群众的基础也较好,这条路线是最适应我们行军的。另外,我们部队的行动,必须请示中央批准,我们这次来桐柏地区最主要的目的是牵制国民党军队,在我们的任务没有彻底完成之前,冒然北进或者西进,其结果只会更糟糕,这一点,中央也不会轻易答应的,即使考虑到我们中原部队目前所面临的被动处境和安危,勉强答应了,同样也是违背了初衷!我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郑位三听了李先念的一席话之后,也马上站了起来,说:“我原则上同意先念同志的意见,东进皖中,与新四军主力汇合,北进之策的确有些冒险,西进之策仍然可以考虑,但伏牛山地处关中要地,没有能够容纳我庞大部队的物质基础,后备不足......”
王震低着头,不再说什么;王树声反对说:“就目前的形势,变数特别大,东进皖中路途遥远,我们谁又能够保证部队在东进途中能够顺利到达呢?”
“是的,我们谁也保证不了,但从大局出发,部队东进皖中,最起码还可以牵制敌人一旦时间,又可以摆脱部队目前面临的困境!”郑位三反驳说。
大家于是又进一步讨论起来,最后还是没有形成最后的决议。
中原局于是集体决定:迅速向中央呈报中原部队目前面临之困境,并把上述几条方案电告中央,请求中央作出具体指示。
中共中央收电后,迅速回电,同意部队东进皖中之方案。并要求他们如果桐柏地区坚守实在困难的话,可以考虑部队东进之策略。
于是,中原部队领导层最后决定部队移师东进,并逐步向安徽五河地区靠拢。
11月上旬,中原军区发出命令:
以嵩岳军区部队以及水西八团为主力合编为第一纵队,任命王树声为司令员,戴季英为政委,下辖1、2、3旅为北路。
以原五师所辖之野战军与八路军南下支队为第二纵队,文建武为司令员,任质斌为政委,下辖13旅、14旅、15旅和359旅为南路。
两个纵队与中原军区所辖之地方部队共计六万一千人,主动撤离桐柏山区,向平汉线以东转移,拟到安徽五河地区一带,逐步向新四军主力靠拢。
命令下达的当日,两个纵队便连夜悄然出发了。
浩浩荡荡的大军兵分两路向东缓缓地推进着......
山路蜿蜒,幽深而又漫长。
战争的风云总是瞬息万变的,中原部队正面临着一场更为严峻的生与死的考验。【第一节完】 |
|